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仆情奔轰动上海

1928年的初冬,寒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湿气,吹拂着上海的街头巷尾。但这座城市的剧场里却热闹非凡,仿佛连冷风都被挡在了门外。各大剧院的门口,人潮涌动,海报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黄慧如和陆根荣》。这是一出轰动苏沪的新戏,讲述的是一段主仆情奔的故事,引得无数人争相购票,甚至随票附送黄慧如与陆根荣的合影小照。

“今夜开演,轰动苏沪、妇孺欢迎之时事写实杰作!”报童们扯着嗓子,挥舞着手中的《申报》,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嘹亮。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掏钱买报,仿佛生怕错过了这场“风流案”的细节。

黄慧如,祖籍浙江湖州,本是北洋政府小京官的女儿。父亲在世时,家中还算殷实,可惜天不假年,父亲中年亡故,留下母亲朱氏和兄妹几人。母亲带着全家南迁上海,住进了贻德里的一栋小楼。没了父亲的管束,黄慧如如脱笼的小鸟,常常外出看戏、逛公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她生得窈窕动人,面如芙蓉,引得左邻右舍的小伙子们频频侧目。然而,黄家的长子黄澄沧却是个封建卫道士,对妹妹的言行极为不满。某日,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送到了黄家,信封上写着“黄慧如小姐亲收”。黄澄沧心生疑虑,偷偷拆开一看,顿时怒火中烧。

“无耻之尤!”他大骂一声,冲进妹妹的房间,将信撕得粉碎。原来,弄堂口的世家子叶某对黄慧如心生爱慕,两人情书往来,渐生情愫。黄澄沧岂能容忍这种“败坏门风”的行为?他当即派人警告叶某:“再敢诱骗我妹妹,告官究办!”

就在黄家风波未平之际,家中又遭窃贼光顾,损失万余元。黄澄沧认为贻德里的风水不好,决定举家迁往赫德路春平坊76号。母亲朱氏为了让女儿收心,将19岁的黄慧如送入启明女子中学住读。两年半后,黄慧如被勒令辍学,母亲开始为她物色门当户对的婆家。

黄澄沧经营着一家物品交易所,白天忙于工作,家中只剩下母亲、妹妹和女佣。他担心家中安全,便雇了一名男仆。这名男仆名叫陆根荣,苏州吴塔人,年方21岁,虽相貌平平,但办事勤快,深得黄家三代人的信任。

陆根荣有个姑妈,常陪老板娘去颜料巨商贝露生家打牌。某日,姑妈得知贝家公子尚未婚配,便极力撮合他与黄慧如。高老板娘也乐得成人之美,亲自上门提亲,并带来了贝公子的小照。朱氏见贝家富有,贝公子又一表人才,心中已有了八分满意。

“慧如,贝家公子人品学问都好,你可愿意?”朱氏轻声问道。

黄慧如低头看着照片,脸上泛起红晕,轻声答道:“女儿但听母亲的。”

婚事推进得异常顺利,双方约定在11月16日送盘定亲。黄慧如满心欢喜,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好事多磨,这话用在黄慧如的婚事上再合适不过。原本勉强同意这门亲事的黄澄沧,忽然变了卦。他策动老太太,与朱氏大吵一场,硬是要将这门亲事搅黄。

“妹子与贝家的婚事,我越想越觉得不合适。”黄澄沧开门见山,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朱氏一愣,眉头微皱:“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贝家有什么丑闻,贝公子是吃白粉的,还是跑窑子的?”

“不是这个。”黄澄沧目光一转,看向坐在一旁的老太太,“祖母也认为,这门亲事不太妥当。”

老太太慢条斯理地开口,拐杖轻轻敲着地面:“贝家公子品行不错,可慧如和他相差三岁。自古男大女小的婚姻,难免有些不平衡,嫁过去后,她难免会受婆家轻视,外人也会在背后议论。”

朱氏一听,立刻反驳:“贝家公子已经说了,慧如外俊内秀,三岁的差距又如何?并没有什么问题。”

黄澄沧冷笑一声,接口道:“贝家公子是家中长子,慧如嫁过去以后,下有小姑小叔,家里所有的大事小情都得她来操办。而她从小娇生惯养,哪里懂得这些家务事?还能肩负起这样重的担子吗?”

朱氏不甘示弱,立刻顶了回去:“贝家两位老年人身体尚好,根本不需要慧如去操心家务。等他们老了,贝公子自然会接管。”

黄澄沧眉头一挑,语气里带着几分讥讽:“可是,贝家是上海滩的巨富,我们不过是个小商户。你认为,以后她嫁进去,我们能承受得住那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压力吗?你看,长辈不合适,家门也不合适,趁早退婚吧,免得日后麻烦。”

“退婚?”朱氏心里一急,声音也高了几分,“慧如已经21岁,难道你们这是存心要害她一辈子吗?我不同意!”

“还有我呢!”老太太一顿拐杖,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女大男小,好运难交。慧如嫁过去会有好日子吗?”

朱氏气得脸色发白,赌气道:“我不退,要退你们去退。慧如的事,我也就不管了。”

“算你有本事,是我这个老不死的多管闲事!”老太太给了媳妇一个白眼,气呼呼地走了。

黄澄沧冷笑一声,丢下一句:“哼,好言劝不听,后面的戏可好看呢。”说完,转身离去,留下朱氏独自站在厅中,气得浑身发抖。 +7tiG/JOHnsk7zOjeoegvITlIIN5nPrfKTciCsGz4I1aTHV/xvaA+SZxMsyLZk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