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卫国虽为小国,却大有来历,此地曾是商朝的都城朝歌。想当年,武王驾崩之后,成王继位,可成王年纪太小啦,国家实际上就由周公来管理。这时候管叔和蔡叔心里不服气,公然造反了,结果被周公三下五除二就给灭掉了。这两人一被灭,朝歌这地方就没人管了,周公大手一挥,把这块地分给了自己的弟弟康叔,还取名叫卫国,康叔就成了卫国第一代国君。
卫国的国君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了卫庄公这儿。卫庄公的妻妾不少,儿子却没几个,而且正妻还不能生育。这事儿要是放在普通人家,可能也就是个小烦恼,可在王室那就是超级严重的大问题了。毕竟春秋时期王位都是世袭制,首先得传给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要是没有,才会考虑其他妻妾生的孩子,而且还得按照身份高低来排序。
卫庄公有三个儿子,按照老规矩,公子完和公子晋最有资格继承王位。可卫庄公却不待见他俩,偏偏对小儿子州吁宠爱有加。州吁是他爱妾所生,这小子整天胡作非为,卫庄公却舍不得加以管教。
大夫石碏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去规劝卫庄公,可庄公就像耳朵塞了棉花一样,根本不听,时间一长,甚至对石碏心生厌烦。
石碏的儿子石厚,打小就和州吁厮混在一起,成天到处惹祸。石碏要是知道石厚做了坏事,就会打他一顿,可有时候碍着卫庄公的面子,也不好管得太严。这么一来,石厚和州吁就变得越来越坏了。
有一次,州吁指使石厚去欺凌百姓,石碏得知后气得暴跳如雷,把石厚捆起来抽了五十鞭子,然后将他锁在屋里不许外出。没想到晚上石厚跳窗户逃跑,直接住到州吁府里,再也不回家了。
后来卫庄公去世,按照规矩,长子公子完继承了君位,成为卫桓公。这卫桓公生性懦弱,弟弟州吁不管干出什么坏事,他从来都不管。
这时候石碏也告老还乡,不再管国家大事了。州吁可就没了约束,整天就琢磨着怎么把哥哥杀了,自己来当国君。
有一天,卫桓公打算前往洛邑。石厚就像个满肚子坏水的小狐狸,赶忙给州吁出主意:“大王,这可是除掉桓公的天赐良机啊。”
州吁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立马让石厚带兵去埋伏起来。他自己则假惺惺地设下酒席为桓公饯行。
桓公哪能料到弟弟如此狠毒,还对弟弟的送行感激不已,甚至回敬美酒。谁知道,州吁趁着桓公不注意,“嗖”地抽出短剑,一下子就刺中了桓公的后心。桓公哼都没哼一声就死翘翘了。
周围都是石厚的士兵围着,桓公的手下虽然气得眼睛冒火,可也只能干瞪眼,啥都不敢说。
就这样,州吁顺顺利利地当上了国君,还封石厚做上大夫。州吁的哥哥公子晋可吓坏了,撒腿就跑到邢国去了。
州吁对外宣称桓公是突然病故的,可这种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人知晓。州吁心里怕得要命,既担心国内百姓不服,又害怕邻国瞧不起自己,便去找石厚商议对策。
石厚眼珠一转,又想出一个主意,他说:“国君,如果咱们对邻国发动战争,说不定既能在邻国那里树立威信,又能把国内那些不满的情绪给压下去。”
州吁眼睛一亮,急忙问道:“那咱们攻打哪个国家好呢?”
石厚琢磨了一下,说:“郑国最合适了。其他国家和卫国都无怨无仇,唯有郑国不同。当年,郑庄公把他弟弟逼得自杀,他侄儿公孙滑为了报父仇还向卫国借过兵,郑庄公就因为这个责备过卫国,咱们就拿这个当理由去攻打郑国。”
州吁听了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可又担心打不过郑国。石厚就像个军师一样分析起来:“国君您无须担心,咱们可以联合宋国、鲁国、蔡国和陈国一起出兵。宋国的宋穆公是继承哥哥的位子当上国君的,他死了以后把君位传给哥哥的儿子与夷。穆公的儿子公子冯没当上国君,气得跑到郑国去了。与夷担心公子冯会回来抢他的位子,所以对郑国也有怨恨,咱们这次出兵,他肯定会同意的。鲁国呢,实权在公子恽手里,他就爱占点小便宜,咱们多送他些财物,他也会出兵的。蔡国和陈国都是小国,让他们出兵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州吁听了石厚这一番话,马上就派了四个使者,分头去这四个国家。公元前 719 年,这五个国家就联合起来去攻打郑国了。
郑庄公是个聪明人,卫国的这些举动,他早就料到了。他先把公子冯送到长葛,还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就为了把宋国的兵引到长葛去。
宋国在宋、鲁、蔡、陈这四国里面,兵是最多的,宋兵一撤,其他三国心里也开始打退堂鼓了。
郑庄公又派公子吕出城去迎敌,不过,只向卫国挑战,然后假装打不过,败下阵来,这就等于是给卫国一个台阶下。
州吁打了这么个小胜仗,觉得自己面子挣足了,便带兵趾高气扬地返回卫国。可卫国的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根本就不买他这个杀兄篡位者的账,依旧不服他这个国君。州吁没了办法,只能又去找石厚商量。
石厚说:“国君,只有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辅佐您才行。”他俩一合计,都想到了深受百姓爱戴的石碏。
石厚自从几年前被打了一顿偷跑以后,就一直没回过家。这时候为了讨好州吁,只得硬着头皮,带上许多礼物去求见父亲。可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石碏就是不出来帮忙。
过了些时日,卫国百姓反对州吁的声浪越来越高。州吁实在没辙了,就打发石厚再去求求他老爹,让给想个治国安邦的好点子。
石厚无奈,只好再次硬着头皮去见石碏。石碏眼皮都不抬,慢悠悠地说道:“你得明白,各诸侯国都得听从周天子的旨意。诸侯新君即位之时,得去告知周天子一声。若能得到周王认可,再得些赏赐,国君之位才能坐得安稳。”说罢停顿片刻,又接着说:“要是周王不肯接见新君,那就请陈侯出面说情,周王对陈侯可是极为信任的。”
石厚和州吁一听,就像得到了宝贝似的,欢欢喜喜地准备了礼物,奔着陈国就去了,想让陈侯帮忙。
这边,石碏也没闲着。他写了一封信,托在陈国做大夫的好友子针转交给陈侯。信的大致内容是:
外臣石碏向陈侯请安。卫国的州吁乃是个大恶人,杀害兄长,篡位夺权,坏事做尽。我儿石厚就是他的帮凶。若不除掉这二人,卫国将永无宁日。我如今年老体弱,无力惩治他们,恳请您帮忙治他们的罪,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被安排第二天到太庙去见陈侯。次日,他俩一进太庙,就瞧见一块牌子,上面明晃晃地写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的人,不许进太庙。”
石厚见了,心里“咯噔”一下,浑身寒毛都竖了起来。就在此时,子针站在高处大声宣布:“奉周天子的命令,马上把为非作歹、不忠不孝的州吁和石厚给抓起来!其他人一概赦免!”
话音刚落,两边的武士就冲出来把他俩给擒住了。紧接着,子针又把石碏的信读了一遍,两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上当了。
因石厚是石碏的独子,陈侯心里不禁犯起了犹豫,担心石碏日后反悔,于是并未直接处死二人,而是将他们押回卫国,交由石碏处置。
石碏见到两人后,斩钉截铁地说:“这两人罪大恶极,绝不能饶恕。”
周围的人都寻思着,石碏年纪这么大了,就这么一个儿子,就纷纷找借口想替石厚开脱。石碏脸上露出特别难过的神情,但却依旧坚定地说道:“州吁干的那些坏事,我儿子都有份儿。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事儿没得商量。”他顿了顿,接着说:“你们要是不肯动手,那我就只能亲手把这个坏蛋给除掉了。”
最终,依照石碏的意思,石厚被处死。石碏大义灭亲之事,就这样代代相传,我们如今所说的“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