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期,有个郑国,位于如今河南新县一带,一直由郑氏家族统治着。这个郑氏家族可相当厉害,就如同超级英雄一般,为周王室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郑国兵力强盛,与王室的关系极为亲密,深得周王的信赖,郑氏家族连续好几代人都在周朝担任官职,所任之职类似于宰相,叫作卿士。
到了郑庄公在位的时候,郑国国内乱成了一锅粥,郑庄公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没能前往朝廷协助周王处理政务。周王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了,琢磨着找个人来取代郑庄公。这事儿,被郑庄公安插在京城的眼线探听到了,于是赶忙告知了他。郑庄公一听,心里就不太乐意了,不过他脑子转得快,很快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郑庄公急匆匆地赶到京城,见到周平王就提出要辞职,想把这个职位让给别人。周平王便耐心地向他解释,好言相劝,试图挽留他。可郑庄公就像一头倔脾气的驴,周平王越劝,他反倒越来劲,弄得周平王十分尴尬,脸涨得通红。
最终,在满朝文武大臣的劝解下,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郑庄公继续担任卿士,周平王把太子孤送到郑国居住,郑庄公则把公子忽送到周朝作为人质。表面上看,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可实际上,周朝与郑国之间已经埋下了两颗矛盾的种子,嫌隙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
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驾崩。太子孤返回京城准备继承王位,可能是由于过度悲伤,刚回到洛阳就去世了。孤的儿子便继位成为周桓王。周桓王心想,自己父亲的死肯定和郑庄公的蛮横脱不了干系,再加上他觉得郑庄公在朝廷中过于专横霸道,就想把郑庄公给罢免了。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就让郑庄公卷铺盖走人。郑庄公虽然心里气得冒烟儿,但是也没有当场反驳,就很委婉地告辞了。
郑庄公返回郑国之后,心中对周桓王满是怨气,时刻盘算着找个机会好好教训周桓王一番。说来也巧,就在这个当口,宋国联合卫国前来寻衅滋事。
郑庄公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借着周桓王的名义,高举“奉天讨罪”的大旗,联合齐、鲁两国一同出兵。这一仗打得极为漂亮,很快就把宋国打得溃不成军,宋军将士们狼狈逃窜,宋殇公也在这场战乱中丢了性命,郑庄公顺势立了公子冯为宋庄公。
经此一役,郑庄公的威望直线飙升,许多小国家都将他视为诸侯中的首领,他也因此越发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了。
周桓王得知郑庄公假借自己名义去讨伐宋国后,一怒之下正式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也是个有脾气的人,他连续五年都不去洛阳朝见周王,这无疑是公然蔑视周桓王。
周桓王这下被彻底激怒了,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暴跳如雷。他亲自率领蔡、卫、陈三国的军队前去讨伐郑庄公。郑国上下早就有与王室对抗的想法了,众人个个摩拳擦掌,下定决心要和周桓王大战一场。
周桓王本以为自己率领大军压境,郑庄公肯定会吓得赶忙前来求和。可没想到,郑庄公竟然敢出来迎战。周桓王就准备了一大篇演说词,打算当面狠狠训斥郑庄公一通。
在当时,这打仗通常是两边的主将先到阵前碰个面,互相放几句狠话之类的。但郑庄公这个家伙可不会按常理出牌,他根本就不到阵前与周桓王相见,就在自己这边严阵以待。
周桓王呢,求战心切。他见郑庄公不来,就派自己的士兵跑到郑军阵前叫骂,那场面就如同一群小混混在别人家门口肆意挑衅。可郑庄公呢,就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按兵不动,稳坐钓鱼台。
就这样一直僵持着,直耗到午后,日头开始西斜。这时候,周王的士兵站了大半天,早就累得精疲力竭,个个面带倦容,军纪也随之松散。郑庄公始终密切观察着对面的动静,突然眼神一亮,感到时机成熟,恰当机立断地下令击鼓冲锋。
这时候,陈、蔡、卫三国的士兵可就有趣了。他们本来就不情愿为周王打仗,此刻一看到郑军如洪水猛兽般汹涌扑来,哪还会犹豫,撒腿就跑,那速度比兔子还快。
郑军可是养精蓄锐已久,正盼着这一刻呢,将士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一般,以逸待劳,奋勇追击。这一追,把周王的军队打得盔歪甲落,狼狈不堪,活像一群被撵得四处乱窜的鸭子。周桓王无奈,只能独自殿后,边战边退,那模样狼狈极了。
郑国这边有位名叫祝聃的战将,那可真是勇猛无比。他在前面率兵追杀,远远地就瞧见了周桓王。只见他眼睛微微一眯,弯弓搭箭,朝着周桓王就射了过去。这一箭不偏不倚,正中桓王的左肩。祝聃见射中了,兴奋得不得了,赶着战车就想去把周桓王活捉回来领功。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听到郑庄公那边鸣金收兵了。祝聃心里满是疑惑与不解。他一回到营地后就问郑庄公:“周王都已经被射中一箭了,我正打算活捉他,您怎么就下令收兵了?”
郑庄公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咱们今日应战实属无奈之举。周王兵败且身中一箭,如今已见识到咱们的厉害,往后必然不敢再小觑咱们。再者说了,真要是把周王擒回来,咱们又该如何处置呢?单是射中他这一箭就已经不妥当了。倘若他因这箭伤过重而亡,咱们可就要背负杀害周王的罪名了,这让咱们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此时,大夫祭足也在一旁附和道:“还是庄公考虑周全。如今周天王已然忌惮咱们,咱们不妨赶快派人前去慰问,这就好比给他个台阶下,让他尽快回去便是。”郑庄公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妙啊,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祭足。
祭足那也是个办事利落的人,他马上准备了好多牛啊、羊啊,还带了些粮草,连夜就赶到周天王的兵营去慰问了。他一见到周王,“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嘴里还说着:“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庄公本来就是想自卫的,谁知道没管住士兵,冒犯了天王。庄公特地让我来请罪,请天王您消消气。”
周桓王压根没料到郑庄公还有这么一招,再看祭足长跪不起,他那个难堪啊。旁边的大臣们一看这情况,赶紧出来打圆场,让周王饶恕郑庄公。祭足一听,赶忙向周王谢恩,然后又跑到别的军营去一一慰抚。
就这样,周天王和郑庄公之间这场争斗,最后就以祭足的“慰问”画上了句号。您可别小看此事,在西周之时,天子乃是“天下宗主”,权势极大,四海之内皆归其统管。然而自从周天王东迁之后,周王朝就似一个渐渐泄气的皮球,权势日衰,诸侯们却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强盛。
在这种形势下,周桓王还妄图凭借天子之位管制诸侯,重振昔日威风,可郑庄公根本不吃这一套。郑国勇将祝聃射向周天王的这一箭,恰似一个鲜明的信号,确凿地昭示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的现实。而在此之后,诸侯间更为激烈的争斗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