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儒圣之资:孔子的成圣之路

公元前 551 年,鲁国陬邑(就在曲阜东南)的叔梁纥家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取名孔丘,字仲尼,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孔子。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只能跟着母亲颜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仲尼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自己纺线织布、种粮种菜、养些鸡鸭鹅之类的禽畜,再加上亲友偶尔接济一下,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不过他母亲特别坚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聪明懂事的儿子身上了。

在母亲的影响下,仲尼从小就对礼仪,尤其是古老的祭祀文化礼仪特别感兴趣,老是玩和祭祀有关的游戏。

公元前 546 年早春的一天,早饭后,阳光暖暖地洒下来。大街上传来悠扬的乐声,还有嘹亮的锣鼓声。只见后面跟着一队马车,原来是有贵族要进行祭祀活动呢。那些参加祭祀的贵族们坐在车里,一个个兴高采烈的。

小仲尼一听到动静,赶紧跑出家门,和百姓一块儿,紧紧跟在祭祀队伍后面。那队伍就像一条长龙,穿过大街小巷,来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贵族们登上祭坛,看热闹的普通老百姓就有序地站在祭坛周围。

供桌上摆满了祭品,有烤熟的猪、牛、羊,还有油炸的鸡、鸭、鱼、肉,那肉香味儿弥漫在空气里。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主祭官大声宣布:“郊祭大典开始!按照规程敬祭天神、地神!”

这郊祭大典持续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小仲尼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看得那叫一个入神。祭祀结束后,他才慢悠悠地回家。当时他才六岁,可还是意犹未尽。刚吃过午饭,他就在院子里摆上些坛坛罐罐,模仿起祭礼来。他一会儿当“主祭官”,一会儿当“参祭者”,每个程序都严格按照看到的来操作,天天都这么玩,母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有一天,母亲把小仲尼唤到跟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轻声问道:“丘儿啊,娘见你成天摆弄礼制的事儿,是不是长大了想做那掌管祭祀的官呀?”

小仲尼眼睛亮晶晶的,一脸认真地回答:“娘,孩儿想做个为国效力的大夫呢,不学礼制怎么能行呢?”

母亲一听儿子这般有志气,心里开心不已,一把将小仲尼搂进怀里,说道:“丘儿真是娘的好孩子!从今天起,咱们就在家设个小私塾。你姥爷以前可是教书先生,娘也能教你读书认字,好不好呀?”

小仲尼兴奋极了,高声说道:“太好了,多谢母亲!”说完,恭恭敬敬地给母亲磕了个头。

就这样,年仅六岁的小仲尼就在家跟着母亲认字了。短短六天,他就学会了三百多字!

仲尼十三岁时正式入学。那时,学生们主要研习敬神祭祀的礼节、长辈间揖让进退的礼仪以及修身做人的道理,简单来讲,就是“尚古”,崇尚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这些帝王个个仁慈贤明,在位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可到了仲尼生活的年代,情况就大不一样喽。整个社会就乱了套,礼崩乐坏,周天子麾下的诸侯们就像一群熊孩子,打来打去,搞得天下大乱。为了争权夺利,很多诸侯甚至纷纷脱离王室宣告独立,往昔的清明政治变得混乱不堪。再瞧鲁国,作为东边的小国,势力微弱,随时面临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也没有逃脱这个现象。国内的权臣们钩心斗角、互相算计,都妄图将好处尽收囊中。

仲尼目睹这般乱象,不禁怀念起往昔清明的政治和安定的生活,于是用心钻研古代文化,像《诗》《书》《礼》《乐》以及古代圣人的言行等。

仲尼十五岁之前所学的普通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他家境贫寒,没条件去贵族子弟就读的高级学府深造,只能靠自学提升自己。

母亲的精心教导和家庭的影响,使年轻的仲尼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品质。他勤奋好学,努力掌握当时士人必须精通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大科目。他进太庙时,见啥问啥,求知欲旺盛得很,一点儿学习的机会都不放过。而且,他热衷政治,自幼便胸怀远大抱负,立志入仕为官,振兴家业,出人头地。

仲尼对周公那可是崇拜至极,崇拜到做梦都会与周公相会的程度。每次从这样的美梦中醒来,他就像个得了宝贝的孩子,兴奋得久久难以入眠。

仲尼敬仰周公,于是在鲁国四处考察周礼。只要遇到不懂之处,便虚心向人请教,由此收获满满。他无时无刻不在研习周礼,反复观摩、深入探究,对周礼日益精通,名声也渐渐传开,就连鲁国国君都开始留意这个年轻人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仲尼十九岁时,已出落得英俊儒雅。初春的乡射比赛中,他一举夺冠,声名远扬。

公元前 532 年,仲尼成婚。婚后次年,夫人生下一子,小两口喜不自胜。成家后的仲尼愈发勤奋好学,还特意前往宋国考察殷商礼制,深入探寻周礼的渊源,最终清晰地阐述了夏礼、殷礼和周礼之间的传承关系。

鲁昭公对仲尼的言行特别赞赏。当他知道仲尼有了儿子,就专门派人送了一条大鲤鱼去表示祝贺。仲尼夫妇收到当朝君王这么贵重的礼物,受宠若惊。仲尼当即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以铭记国君赐鱼之事。

仲尼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愈发得到众人的认可与赏识。特别是鲁昭公赐他鲤鱼的消息,一下子就在鲁国都城传开了。鲁国执政的正卿季武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派人来请仲尼,想让他担任鲁国的大司寇。

仲尼担任大司寇期间,尽职尽责,刚正不阿,工作表现极为出色,备受赞誉。他一边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一边勤勉学习,越学越发觉自己知识浅薄,越学越感受到自己与古代文化的不解之缘。就在这时,曾点和颜路先后拜入仲尼门下。

不久,鲁国上卿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前来给仲尼拜年。孟懿子说道:“家父重病之前就发觉,鲁都的官学暮气沉沉,难以培育人才。他已奏请国君准许夫子开办私学传授知识,我定当遵从父命,全力协助夫子办学。”说罢,从怀中取出国君的诏书。

这份诏书意义非凡,标志着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办学。很快,十几个青少年带着行李衣物和学费,兴高采烈地来到孔门。仲尼在阙里街西边筑起杏坛,这便是历史上民间的第一所学堂。

仲尼办学秉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即招生时不分贫富、国别、族别等,一视同仁。这一方针顺应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潮流,突破了贵族教育体制诸多限制,广受达官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欢迎。

话说仲尼幼年时曾受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教诲。这人到中年了,那颗向学之心依旧炽热,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再向老子学习学习,多薅薅这位大佬的羊毛。于是他就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一路奔着洛阳就去了,就为了见老子一面。

见到老子,仲尼毕恭毕敬地表明来意。老子先是朗声大笑,这一笑,让仲尼师徒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接着,老子问道:“你们且看看我的牙齿如何啊?”

仲尼急忙定睛细看,只见老子的牙齿参差不齐,还缺了不少呢。

仲尼还没回过神来,老子又伸出舌头问:“再看看我的舌头呢?”

仲尼再次仔细端详,刹那间,他犹如被灵光击中,茅塞顿开,满脸崇敬地对老子说:“先生真乃学识渊博,名不虚传,此番教诲如醍醐灌顶啊!”

随后,仲尼师徒就辞别老子,踏上返回鲁国的路了。在回去的路上,仲尼像是得了稀世珍宝,满心欢喜。可弟子们却个个满脸疑惑,心里直犯嘀咕:老师和老子这是打的什么哑谜呀?

仲尼瞧见弟子们的模样,笑着解释道:“先生让我们看牙齿,是想告诉我们,牙齿虽坚硬无比,可每日上下磕碰摩擦,日子久了,难免残缺不全;而舌头虽柔软,却能以柔克刚,至今安然无恙。”

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仲尼投身教育事业长达四十余载,弟子众多,人们尊称其为“孔子”。据史料记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其中才德出众者达七十二人。

孔子的学生遍布诸多诸侯国,鲁、卫、齐、秦、陈、宋、晋、楚、吴、蔡、燕等国皆有。

孔子曾依据品行和专长对学生加以分类,并列出各类中的佼佼者。品行高洁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堪称表率;宰予和子贡表达能力超群;冉有和子路擅长政事;学问研究方面,子游和子夏颇为出色。

这些学生便是后人所说的“孔门十哲”,他们大多深受孔子思想、德行和志趣的熏陶,政治倾向与孔子大体相同。孔子早期的这些活动,无论是亲力亲为的实践,还是创办私学的经历,都为他日后创立儒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t6unq7nZnuRvpzt2MTygV7ThdlLWbu7tTNKMSA1n/cNDjzimaB+SwlWr0qv/zZ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