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果洛州,就听说一句话:“玛多县不过夜,花石峡不吃饭。”
那是在花石峡镇吃午饭时听说的。
这句在当地流传颇广的话是说,为避免剧烈的高原反应,要尽量在这两处减少停留时间。
那一回,我们在花石峡匆忙吃了顿午饭,没有停留,便往海拔较低处去了。
这一回却是为上溯河源而来。
昨天过花石峡,到玛多县,已在玛多县城玛查理镇过了一夜,没有太过强烈的反应。这一天,回到县城,吃过晚饭,想翻阅专门讨要来的《玛多县志》。看不过两页,因为白天奔波了太长的路途,床头灯都没关,就沉沉睡去了。
睡得早醒得也早。天刚亮,我就走出县城,去往黄河边。
历史上,这里的黄河上没有桥,县城所在是一个渡口,叫玛查理。这是一个藏语和蒙古语复合的地名词。我们已知道“玛”是藏语,本意是孔雀,喻指黄河。据说“查理”却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沿。两种语言叠加,意思就是黄河沿。蒙古人从元代开始进入这一地区,也许这名字是13世纪时就已经有了。那时的玛查理没有眼下这个镇,只是一个渡口。夏天水涨,要用牛皮筏过渡。水小时,骑在马上就过去了。冬天,冰封的河面就更容易过去了。
走在河滩上,草上与砂砾上,都凝着薄霜。想起昨晚看过县志上的一句话:“全县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渡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河边没有牛皮船,也不见一点儿古渡的痕迹。
黄河上早就架上了宽阔的公路桥。过去,是一座桥,桥上是214国道。过去十多年里,我分别走过这条路上的不同段落。只是,没有来过玛多。今天河上又有了一座更宽阔的高速公路桥,是西丽高速上的黄河桥。西丽高速公路,与214国道相伴而行,从西宁经玛多经玉树通往云南丽江。
黄河自西向东,公路从北往南,构成的这个十字,把地理广阔的玛多一县的地理变得更加直观。
昨天,到鄂陵湖和扎陵湖,去的是黄河北岸,县城西边。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县城东南,黄河的南岸。
受到县里优待,被请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用早餐。
这样特别的地方,几天前,刚从四川若尔盖县进到果洛州时,在达日县已经去过一回了。
这是近年来,才在高海拔县城出现。
玻璃为天顶,玻璃为墙的大钢架房子中套着小房子。小房子围出一个小院,设了茶座,铺了绿色的化纤地毯。没有风,天顶的玻璃透进温暖的阳光。草原上没有树,院子里来了些低海拔地区的树,长在盆里,叶片碧绿宽大,吸收阳光的同时,呼出氧气。
我们被请到那里去,早餐的同时,可以多吸到几口氧气。
县长来陪同早餐。他说,这种建筑是当地干部群众的一项小小福利,在无树的地方看见绿树,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天,那真是一份不小的心理抚慰。更何况,这里面,氧气总比外面的荒野多一点点。
餐食也有不止一种选择。
有内地一样的稀粥、咸菜、馒头、鸡蛋。也有当地传统早餐。
我取当地的:酥油埋在糌粑下面,干酪撒在糌粑上面,用奶茶冲调。这些本地百姓的食品,经饿,热量充足。第三碗奶茶时,身上就沁出了微汗,使人精神饱满。
县长问行程,我说,想把全县的两乡两镇都走一遍。
他说,玛多不过夜,老师是要在这里过三夜了。
我说,玛多不过夜,那你们在这里一年就是多少个夜。
他说,你们今天去黄河乡,去巴颜喀拉山。明天去花石峡,我建议绕点儿路,多去一个地方。
我问是什么地方。
他说,明天一起早饭时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