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等文件,可以系统、集中了解新时代文艺与创作问题的基本依据和理论基础。从该基础出发,按照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出抚州新时代文艺精品评价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标准。在本书中,笔者将对这些标准进行整理叙述。
抚州新时代文艺精品,需要在内在的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和外在的反映层面达到以下标准:
表1-2
精品必须是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
文艺作品总是反映所产生的时代的,即便内容主题来自不同的时空。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这不仅是他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任何一个时代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和期待。文艺作品无愧于时代,需要立足于时代,反映时代。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丁国旗引用吴承恩的例子说明,虽然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与创造,但是这种想象与创造根本无法离开时代与现实为其提供的坚实根基。《西游记》虽然在艺术想象上丰富、奇特、大胆,但终究是时代的产物。也正因为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才得以最终超越其特定时代而久盛不衰。
吴承恩曾在《禹鼎志·序》中写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自己都说,虽然书名是神怪,讲的是鬼怪故事,但还是借故事反映、讽喻当时的时代的。换句话说,作者不论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也只有讲述自己时代的精神,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秀的作品。总而言之,文艺作品的时代性在于文艺作品需要反映时代。
反映时代要进入时代、读懂时代和理解时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那样,“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艺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演绎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社会景象。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抓住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作家、艺术家要打造文艺精品,就应该明确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时代,把握时代,以新时代文艺创作素材的极大丰富,助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人民性是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文艺作品的创作导向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置于文艺事业及文艺工作的核心位置。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文艺作品创作明确了人民维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众多具体、个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第一个评价层次是作品对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民形象、人民生活的描写,他在谈到柳青的《创业史》时,便称赞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塑造得好不好,人民生活刻画得深不深刻,一直是文艺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等,没有哪一部作品是在这方面存在缺失的。
今天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只有歌颂他们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树风尚。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第二个评价层次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内核,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并很好地将其运用于文艺方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服务人民作为探讨文艺问题的根本立场,这成为其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中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的维度看似抽象,其实关注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和原则问题。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那些生命常青的文艺作品,也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这样的文艺创作者,需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熟悉和体验人民的生活,理解人民,歌颂人民,引起人民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始终建立在人民生活的基础之上。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艺发展本身的固有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更是创作精品的根本出路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列举的大量作品,如《弹歌》《七月》《采薇》《关雎》《天问》《敕勒歌》《木兰诗》,以及屈原、杜甫、李绅、郑板桥等人的作品,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没有融入人民的决心,没有关怀人民的真情,纵有精致华丽的文艺形式,文艺作品终究都会因缺乏内容支撑而无法引起共鸣,沦为过眼云烟,难以流传。
当下我国文艺有一个现象是“有高原缺高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文艺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精神层面要求放松,浮于表面与感官、视觉效果,忽视对时代生活的深入探索,缺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下创作问题的关键——“浮躁”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文艺作品显然无法在思想内容方面达到精品所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文艺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事业,并不是对生活现象的临摹或镜子式的直观反映,而是通过对纷繁的生活现象的本质把握,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具有内在的思想精神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
精神层面的价值对文艺精品的塑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气质无不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艺在社会变革中的引擎作用,他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精神层面的价值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的内核。在文艺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一旦失去思想的浸润和精神的统帅,便很难做到生动鲜活、发人深省。可以说,思想精神是整部文艺作品的支撑,为文艺作品发挥社会作用提供强大的力量。只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不能真正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作品的存在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新时代文艺精品的精神层面判断标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析,其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为独一无二性。首先要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炼出 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要求文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在他看来,“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他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其次注意文艺作品创作中的独一无二性。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作家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创造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创新和原创是文艺的生命,这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就创新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原创”这一角度为精品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就是独一无二性。
优秀的作品总是在某些方面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同之处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才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
,就是强调文艺作品成为好作品,需要有独一无二的原创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这是打造文艺精品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对于独一无二性的界定,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无到有的独创,二是在别人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从无到有的独创需要有别人从未有过的创意,做出具有开创价值和意义的创作。在别人基础上的突破创新,是对前人的突破,有推进作用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文艺在历史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创新革新之中。尤其是现在,文艺发展已经经过数代的创新,要想实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开创,在形式、主题上都极为困难。但这并不代表着创新不再可能,反而给创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实从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的相关论述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列举的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具有原初的创造或者对之前文艺创作的某种突破。这种创造或者突破,对文艺作品而言,可以体现为人物角色的原创、情节的原创、主题开掘的原创、创作手法的原创、语言运用的原创或者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的原创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有个性”
。不过,原创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与别人不同,还在于它可以成为他人或者后人效仿学习的标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这句话中去进一步理解原创的内在含义。敏于时代变化,敢于开时代风气之先,是更高层面的创新与发展。从他所列举出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那些杰出的文艺大师身上,我们也能领略和窥见精品创作“独创”的真实面貌。
创新从来都不是胡乱展开,没有边界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提醒过,“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
尤其是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创新更是要在大胆突破的基础上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文艺的创新创造也是适用的。他说:“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清代赵翼《论诗》中的一句话:“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艺立足时代,时代的变迁自然要求文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独一无二原创特征的论述,揭示了文艺的发展规律,为今天文艺精品创作提出了最切实际的办法。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所谓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文艺精品在反映层面上的评价标准。
文艺精品的反映层面评价标准,主要强调了文艺作品需要经受人民的评价、专家的评价和市场的评价,“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具体而言,要想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文艺作品既要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又要具有存在的社会意义。这种标准从理论上可以展开本节所述的讨论,从实践上则可以从参加相关节庆、获奖来直观衡量。
文学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审美性。文艺作品与文艺创作艺术地、审美地反映世界,既蕴含着作家、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积极探索,也饱含着对于美的形式的不断追求。文艺的审美维度主要包括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愉悦性等,具体指作品自身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体验等。无论是对时代的引领,还是对社会的启迪,文艺都需要凭借其强大的审美能力发挥作用。可以说,审美性是文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系列重要论述中,许多地方都谈到了文艺的“艺术性”问题,并将艺术标准作为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来说,“艺术性”是由作家、艺术家在对作品的整体构架、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综合把握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作家、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或艺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界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便是在艺术性、审美性上对文艺创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另外,从批评角度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是否优秀也决定着创作者的水平的高低。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好的作家也一定是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通常我们谈作品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个就是作品的艺术成就。文艺作品的标识性特征就是其审美性,而艺术性又是判定作品审美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因此,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将艺术性放在极其重要位置的作品。
文艺的观赏性和愉悦性是建立在高超的艺术水平之上的,只有艺术成就高的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结合我国当代文艺创作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优秀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的要求。这里的“观赏性”更多地是从观众的视觉体验感受而提出的。“观赏性”的提出与当下我国电影、电视以及戏剧、舞蹈、歌唱、相声等舞台视觉艺术的发达和兴盛直接相关,与新媒体时代艺术形式及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兴艺术不断出现直接相关,与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民群众更加重视艺术的直觉审美体验直接相关。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的重视,对于当下文艺创作而言,不是艺术创作的倒退,而是艺术创作的进步,只有把观赏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会更加重视并切实践行文艺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功能。因此,观赏性构成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观赏性是广义的,即便是对视觉性不强的小说等文字作品而言,观赏性也是存在的。小说能不能吸引读者,作者的语言魅力、故事情节的设计、典型人物的塑造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体现其是否“可观”。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相提并论,就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因而“观赏性”构成文艺作品审美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精品创作的重要内容。
文艺之所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能力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具有现实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以化人、育人的社会功能来实现的。虽然其化育方式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与直接的说教相比,它能够破除人们心中的壁垒,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化育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发挥的功效也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视为培根铸魂的工程,将文艺工作者视为灵魂的工程师,为精品的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优秀作品应该“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这就是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的化育作用。“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还以自己年轻时的阅读体验为例证明这一点,他说道:“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事实证明,无论作家艺术家是否有意通过文艺化育世人,文艺作品都比任何其他的教化更具感人、动人的力量,这无疑也给广大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创作质量上多下功夫,要“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在新时代,充分发挥文艺的化育作用,凝神聚气,振奋人心,是摆在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文艺作品不仅化育受众的个体,还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化育”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自古以来,无论君王先贤还是官宦百姓无不对文艺的化育功能重视有加。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水调歌头》中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化育功能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韩愈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提出小说要发挥“熏浸刺提”的作用,鲁迅致力于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等等,都是试图通过文艺去影响人民、改变社会。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通过深刻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规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化育维度是精品文艺必备的重要维度,也是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度量衡。
实践证明,古今中外文艺“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都是因为作品符合了上述三个层面的标准,能够走出民族、地域与国家的局限,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文艺,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成为真正的“不会过时的”经典之作。关于经典创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对经典作品的呼唤贯穿在其系列文艺讲话中。当然他并没有刻意区分精品与经典的不同,或者在他这里二者本来就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为精品必然能成为经典,而经典也必然就是精品。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这段关于“经典”的论述与他对“精品”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所提到“精品”的几个要素都已包含其中。因此,笔者认为这段话既是对文艺精品或者说文艺经典内涵的高度总结,也指明了打造文艺精品或成就文艺经典的根本途径:受惠于各时代“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影响,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汇入“文艺历史的星河”之中,最终成为经典流传。这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艺精品、经典的生成之路,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品创作思想的真谛所在。
总而言之,文艺精品可以从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反映层面设立标准来评估和衡量。从直观可衡量的获奖、参展数据来看,抚州文艺创作迄今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抚州历史上璀璨杰出的文艺经典及其国际影响力不成比例。对于抚州市文艺精品创作来看,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本节从以上三个层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品”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三个层面及其各自的内涵都是有机统一、相互支撑的,为文艺“精品”创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