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文艺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重要职责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展现好中国风貌。文艺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作品,让外国民众有机会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的认识。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创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文艺创作和作品提出的要求,是文艺作品成为文艺精品的最基本条件。

一、文艺创作心系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提振民族凝聚力,实现文艺培根铸魂的化育作用,培育文化自信的需要;另一方面塑造提升新时代我国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形象,使西方社会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文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文艺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与故事发展、人物命运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作品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种“内化”而不是“灌输”的方式,易于为人所接受。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尊重艺术规律,创作优秀作品,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流于空洞的说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通过丰富的文艺形式、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是优秀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的优势所在,也是使命所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人之德三个层次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塑造提供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逢其时。

(二)在历史积淀中阐释新时代话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直是我们文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讲新时代的故事不能弃之不用,要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文艺创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扎根现实,用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来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文艺作品要面向未来,对传统历史的回顾和当下现实的审视,最终都是为了未来的愿景和对理想的前瞻和思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之快、对世界影响之大同样百年未有。中国正处于大踏步前进并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为世界文化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忠实地记录这个时代、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艺术地表现这个时代,把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等一系列时代精神描摹出来,让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领悟到并从心底由衷地认同我们的时代,是文艺创作者艺术生命的呈现、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时代赋予我们难得的艺术创新创造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因此,文艺创作既要有生活的宽度,也要有历史的深度,更要有艺术把握生活的高度。这是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的具体体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召唤重新为文艺创作者回归人民、回归生活提供了新的契机。毛泽东同志当年曾批评上海“亭子间写作”,当下,文艺界中追逐金钱、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远离人民生活的问题仍然存在。“书房”写作、“宾馆”写作、“景区”写作曾经是许多作家的创作“真经”,抒发一己之小悲欢构成一些作家写作的全部情感,这些都是成问题的。因此,“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提出是针砭文艺创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一剂良药。它既是一种能力和本领,又是一种修养;既是创作者向人民学习、接受人民再教育、提升创作能力的必然过程,也是出精品、创经典、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化的必然之路;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德艺双馨”的修为途径。

(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述创作方法时提出来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创作方法,是在深刻理解文艺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以及文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出精品等前提下提出来的。只有在这些前提下理解,才是有新意、合乎时代要求的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创作办法。

第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奔赴抗战和生活第一线,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创作出了《白毛女》《山乡巨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了赵树理、柳青等一批与人民心心相连、受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了“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这一思想。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一是要求大家要把身子真正扎下去,而不能以“采风”“下乡”取代;二是要处理好文艺与人民、与生活、与时代的统一关系。这里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扎根人民”反映的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所强调的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纽系;而“扎根生活”体现的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关注现实,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这就在关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更宽广的视角投注到整个社会的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命运之中。

第二,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一定程度上讲,作品质量的高低好坏是由创作者的艺术提炼功夫决定的。提炼生活,首先要真正读懂生活、吃透生活、消化生活,不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阅读生活,读懂生活,文化文艺工作者才能“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在提炼生活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如创作素材选取、创作原则运用、艺术构思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艺术地应对这些问题,是创作者提炼生活能力的一种表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过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因为这既是现实生活多元多面呈现本身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必然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观的基本传统和特征。“现实主义精神”让我们扎根人民,深入现实,“浪漫主义情怀”让我们立足现实,提炼生活,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二、坚守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它关系着文艺创作为了谁、要写谁、如何写以及文艺作品最终由谁来鉴赏、谁来评判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前提——所有文艺工作者都需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加入这一行列。为人民写作并不是新时代的原创。马克思就讲过,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只是而且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的文学“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了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在 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文艺不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而是“为人民的” 。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 根据学者的总结提炼,习近平同志在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分为三个层次阐述过这个问题。

(一)“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也就是说,人民在文艺工作中具有表现、鉴赏和评判主体的地位。“为人民服务”理念对于创作者具有决定性意义。尤其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说法,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从事文艺工作的最高使命和基本职责。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由文艺的性质和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任务决定的。文艺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很多时候,文艺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具有震撼人心、持之以恒的力量。抗战时期,一部《黄河大合唱》让每一位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激起了黄河般百折不挠、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所谓“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通过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宣传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激励,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也是由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二)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文艺创作的所有原料都来自人民,作为生活主角的人民最有资格、最应该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并成为作品优劣高下最合格、最有能力的评判者。“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凡此种种,都是没有从心底认可人民、信奉人民的具体表现,是践行“以人民中心”的假动作,是内心虚空的表现。人民创造历史,也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作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源自人民,是一首民间歌谣,是地地道道的人民创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的真正创作者也都是来自一个个不知道姓名的劳动者,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也大都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由人民创作、描写人民生活,这是早期文艺也是后世文艺的重要特点。从诗歌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莫不如此。总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降下身段,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多向人民学习,多向人民请教,从更深的层面去认识人民的重要地位。文艺属于人民,离开人民,文艺工作者将一事无成。

(三)热爱人民要落实在文艺创作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 这句话道出了“热爱人民”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表现。所谓“深刻的理性认识”就是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从思想情感上认识人民,理解人民;所谓“具体的实践行动”就是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把对人民的理性认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更加锐利的目光、更加细致的情感、更加主动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了解时代,和人民群众交朋友,不断丰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炼生活,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作家柳青那样,“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把热爱人民落实到文艺创作的全过程。

三、倡导德艺双馨的时代精品力作

“德艺双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总会提及的话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他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 。前述“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之“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创作者之“才”与“艺”。德在于养,艺要去修,创作者要想达到“德艺双馨”,就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磨砺、体悟、思考,要经历一个痛苦与超越的过程。

(一)戒浮戒躁是文艺创作者的本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很多老艺术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他还提到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而造成这些的原因,一是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另一个是“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 文艺作品最终要由创作者来完成,创作者的德艺修养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二)养德与修艺是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个人修养包括德行修养与艺术素养两个方面。关于养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德艺双馨的呼唤与重视与其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科学认知是分不开的。正像他所说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他要求“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三)“德艺双馨”是时代的需要

“德艺双馨”一直都受到文艺管理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视。早在 2012 年和 2014 年,中国文联就出台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台上台下一样,人前人后一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积极践行文艺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抵制‘黄、赌、毒、黑’等违法乱纪行为,修身律己、磨砺品行、德艺双馨、行为世范” 等指导性规定。“爱国、为民、崇德、尚艺”都是修养的表现,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广大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处理好德与艺的辩证关系,要有“德艺双馨”的远大抱负,向大师看齐,对后世负责,要努力磨炼,要将对德与艺的追求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在对生活的认识和体味中,对急功近利的贬斥中,体现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HHRkkxq5QHBFvSP6v/H+OATneW4XjSyrtoZn+p5hr1FsBW33bmFMVOAKgwiz14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