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联

每到阴历新年,人家门上揭贴新写的春联,所谓桃符换旧,此各地皆然。可是关于春联的写作,在过去扬州,似乎特别重视。文墨之士,每喜自撰春联,或切地,或切时,又或发抒襟怀,多有佳作。如某姓家居大树巷,靠近如来柱。大树巷是娼家麇集之地,如来柱是因道旁有一刻了如来佛像之经幢而得名。因而就在门上揭贴了这么一副春联:“门邻大树,眼底无花;住近如来,胸中有佛。”这是切贴地点的。又如民国初年,政府正提倡阳历年,而民间却仍热闹地度着阴历年,先严于度阴历年时,便也自撰一联揭于门口,联为“得过且过,似年非年”。后来此联竟会普遍地被别人家使用着,却多不知作者是谁了。这是切贴时间的。更如吴召封先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廪生。民国成立以后,曾在过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幕中,也在过江苏省长公署韩国钧幕中,于民国六七年时,却变成了江都县署之助理,大才小用,没没无闻,自然牢骚满腹,在过年时曾经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联为“爱莫能助,置之不理”,中嵌“助理”两字,并运用成语,极其熨贴,此是牢骚的发泄,也便是发抒襟怀的。

在过去的扬州,一年一度地总有若干可传的春联出现。因此,许多文人雅士每当元旦日,常会邀同三五知交,一面到各家去拜年,一面即鉴赏着各家的春联。彼此吟诵着,品评着,乃至哗笑舞蹈着,充分表现出头巾的风度,也充分表现出风雅的情怀。不过撰拟好的春联并非易事,再郑重其事地自家写好,或倩方家代为写好,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到。在昔老辈多,空闲多,其中擅长写作的也多,多视写作春联为一种赏心乐事,自然好办。到了时移世变,即不能再有这些人注意此事。于是门第好的人家,多压根儿不贴春联。寻常人家,因为换上春联比较新鲜些,会随便地写些几乎家家可用的联语,既无新意可寻,有时转觉俗恶。只使得一些测字先生或略解写字的人们,每年添了一笔代写春联的收入。

下面且附带谈及扬地前辈关于春联的两段遗闻。

其一是笔者的先大外祖翰林臧宜孙先生,当其与举人江子云先生为比邻时,有一年江家春联是举人吉亮工先生写的。吉善草书,这副春联写得尤工。先大外祖于元旦往江家拜年时见到了,赞赏不置,即商之江先生,请其在当年除夕更换新联时,用水将旧联湿透,好好揭下,给他装潢起来。不想事隔一年,到了更换新联,江家已不复记忆,竟任凭家人将旧联刮去。先大外祖知道以后,为之懊丧万状。吉先生为此特写七绝一首以解之:“倜傥风流老翰林,品题一语重南金;江郎洗却宜春帖,辜负东方曼倩心。”

其二是包黎先先生,他是丹徒秀才,博学能文,而行动却甚诡激。民国成立后,他因反对结党,于其帽子上曾特别绣上“独立大自强”五字。所持手杖,并刻上两句愤世之语:“行路且打狗,临流又钓鱼。”头上更留白发和黑发两处,各约银元大小,自号二毛,他说:“这么,军人们就不敢来骚扰了。”他于某年过年时,在门上仅贴红笺,不书联语。据说,这是仿明代苏州人习俗,留待文人雅士代书的。于是吴召封先生便代为写上“阴曹五殿,阳宅三间”一联。包见之,即自题一绝于其下:“阴曹五殿何经传,阳宅三间亦略差;多谢到门挥翰者,书斋认作相公家。”于第二句下并加注“尚有两厢”,末题“主人包容戏作”。吴再见,复题一绝答之:“阴曹五殿是尔宗,阳宅三间亦略通;难得主人多大度,转题佳句是包容。”于第二句下也加注“相差不过两厢”。

这都是前辈风流,而春联在过去为扬人之重视,也于此可见。

(《申报》1947 年 3 月 7 日) zAe0eBdtvqq1l5gCcTmzW70ABxEyK5blGDozpzv0DNjndBK34e86gQMn+JT/3K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