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宦官荫庇,福及子孙

汉桓帝登基后,梁太后临朝听制,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曹腾等宦官升官封爵,唯有汉桓帝本人并不快乐。他只是傀儡,朝中大权在梁冀手中。对梁冀,他不得不极尽尊崇。梁冀穷奢极欲,搜刮财富,修建豪宅,残忍贪暴,民愤极大。作为皇帝,他看到这些也无能为力。

令汉桓帝不安的是,梁冀仗着一个妹妹是皇太后,一个妹妹是皇后,对皇帝、皇后、皇太后都不恭顺。皇帝心里不爽,皇后心里不爽、皇太后心里也不爽,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移到宦官身上,拉拢宦官,寻求安慰,甚至想制约梁冀。

曹腾是大长秋,常年在后宫,看出端倪后,便以年老多病为借口,辞职回家养老。因为他是宦官,又是别人眼中大将军梁冀的盟友,可能成为各方攻击的目标。功成名就,告老还乡,远离政治斗争,成为他最明智的选择。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临死前宣布归政给皇帝,希望汉桓帝与梁冀都“好自为之”。汉桓帝明白梁太后的想法,她不想亲自下令杀死哥哥梁冀,也不期望皇帝和梁冀相互残杀。当时,汉桓帝完全被梁冀控制。梁太后这明显是在警告梁冀。只是,梁冀根本不在意。

延熹二年(159),一直没生孩子的皇后梁女莹忧愤而死。梁冀妻子孙寿推荐邓猛女为新皇后。汉桓帝宠爱邓猛女,封邓猛女母亲为长安君。梁冀嫉恨长安君,公开欺压她。长安君跑到汉桓帝那里诉苦。汉桓帝再也坐不住了,决定除掉梁冀。

汉桓帝虽名义上亲政,但朝臣几乎都是梁冀亲信,一举一动都在梁冀掌控中。依靠谁夺回权力呢?他将目光转向宦官。宫中有权势的宦官,即使不是梁冀同党,至少也不会反梁冀。汉桓帝决定,先找跟梁冀不一条心的宦官。他借上厕所名义跟随从宦官唐衡聊天,得知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瑷、左悺等人与梁冀不和。于是,汉桓帝与单超、徐璜、具瑷、左悺等人密谋,一举除掉了梁冀集团。

诛灭梁冀,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功劳巨大。汉桓帝将他们封侯,世称“五侯”。单超出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掌管车骑军。朝政和军权落入宦官手中。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得势后,大量收干儿子。他们派干儿子、侄子、兄弟到各地做官。那些人的官职来得容易,仗着有靠山,贪污勒索,为所欲为,专门坑害百姓。后来,汉桓帝也担忧他们太过火,慢慢地限制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重用侯览等宦官分夺他们的权力,借口残害百姓惩处他们。

新被重用的宦官上台后,也同样残暴专横,鱼肉百姓,甚至危害百姓的举动有过之无不及。曹腾没参与那些事,与那些作恶宦官比起来,谁令人厌恶,谁令人尊重,朝野都心里清楚。

曹腾养子曹嵩为人处世圆滑得体,不像其他宦官的养子那样跋扈,受到朝内外好评,一路升官到司隶校尉。相比曹腾,曹嵩做官并不清廉,时常因权导利,悄然积累财富,不知不觉富甲一方。

利用养父积累的人脉和声望,曹嵩不声不响地收敛财富,跟当时东汉的政策有关。

延熹三年(160),羌族烧当、烧何等部起义。中郎将皇甫规采用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法平息了起义。事后,朝廷面临巨大财政亏空。为维持糜烂奢侈的生活和减轻国库财政支出,汉桓帝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官爵。

不问才能品德,只要有钱就能买官做。皇帝公开卖官,朝政腐败公开化、合法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曹嵩都有足够的捞钱动力。他不追求其他宦官养子那种飞扬跋扈,更在乎实际利益,喜欢闷声捞钱。

延熹八年(165),皇后邓猛女死去,城门校尉窦武的女儿窦妙当上了皇后。窦武倾向支持士大夫,被卷入与宦官争斗的党锢之祸中。

延熹九年(166),张汎、徐宣等宦官党羽故意在皇帝大赦前犯罪危害百姓。他们企图做坏事后“合法地逃脱惩罚”。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不畏权贵,在大赦后,仍然按律杀了张汎、徐宣等人。有宦官向汉桓帝诬告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藐视皇权。汉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

这件事引发朝臣强烈不满。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一同向汉桓帝进谏,请求不要处置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汉桓帝不高兴。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继续上书劝阻,引经据典为受罚官员辩解,请求尽早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汉桓帝不理他。宦官嫉恨士大夫集团,大加报复。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及民间读书人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汉桓帝震怒,大批官员或者被免,或者死在狱中,或者逃亡外地。

后来,李膺处死故意在大赦前杀人的张成的儿子。在宦官的支持下,张成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诽谤朝政,祸乱各地风俗”。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公开爆发。结党营私是皇帝的最大忌讳。汉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审理党人。杜密、陈翔等重臣,陈寔、范滂等士人,都被通缉。

窦武同情和支持士大夫,在延熹十年(167)上书求情。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为党人的言辞所感动。而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的养子。部分宦官害怕牵连自己,也向皇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汉桓帝宣布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获得释放,放归田里,终身罢黜。

建宁元年(168)初,汉桓帝死,窦皇后册立刘宏为皇帝,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窦武出任大将军,陈蕃出任太尉,胡广出任司徒,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重新被起用。东汉出现重用贤人趋势。

不过,宦官势力依然强大。曹节、王甫等宦官谄媚侍奉窦太后。窦太后非常宠信宦官,在宦官怂恿下,多次乱下命令。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根本就不该干涉朝政。他们私下商议后,上书窦太后,请求革除宦官参政。窦太后却认为,宦官参政是前几朝皇帝时都存在的,再正常不过,宦官有恶劣行为,可以杀掉,但没必要禁止宦官参政。窦太后反复衡量,处死了表现恶劣的管霸、苏康等宦官,同时保护了曹节等人。

窦武等人不满意,准备先斩后奏,抢先杀掉曹节、王甫等人。没想到,宦官蒙骗汉灵帝,杀掉山冰等宦官,抢夺印、玺、符、节等,胁迫尚书令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人。这次政变后,宦官完全控制朝廷,牢牢压制着满朝文武。

宦官完全掌控朝廷后,与宦官有关联的人便鸿运当头。曹腾没参与,但他的亲信参与了。事后,那些宦官回报曹腾,将他养子曹嵩升任大鸿胪,位列九卿,给予他十几岁的孙子曹操做官资格。

熹平三年(174),曹操被举孝廉,奉命入京都洛阳为郎。孝廉是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东汉时,察举被世族门阀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只有世族门阀子弟才会被举荐,非世族门阀子弟,无论多有才干,都没机会。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曹操被举孝廉,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因为曹操年幼时非常另类,很小就在长辈面前使诈。他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能力,且任性豪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喜欢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曹操叔叔多次打小报告,要求曹嵩管教曹操。曹嵩并不理会,认为那并不是多大的事。曹操憎恨叔叔背后打小报告,便设一计,让他从此闭嘴。

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叔叔,假装眼歪嘴斜流口水。叔叔感到奇怪,关心地问:“你怎么了?”曹操说:“我中风了。”叔叔慌忙去告诉曹嵩。曹嵩很惊愕,过来看曹操时,发现他一切正常。曹嵩问曹操:“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这么快就好了?”曹操委屈地说:“我没中风,可能是叔叔不喜欢我,才会那样说。”曹嵩产生疑心,从此不再相信弟弟说曹操的事。

曹操小时候的另类举动,传到很多人耳中,引起大家的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曹操是会折腾的纨绔子弟,没什么特别才能,长大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桥玄、何颙、许劭却认为曹操是非凡的人。尤其是许劭的评价,简单、明了、易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为这些评论是炒作曹操,饭后谈资,并没放心上。

当时的人都深信曹操长大会做官,不过没想到曹操做官,不是凭荫庇,而是凭举孝廉。得知曹操被举孝廉,很多士大夫不屑,认为他只不过沾宦官爷爷的光而已。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获得做官资格的曹操却并不想混官场,而要立志实践所学兵法,凭个人能力拯救汉朝。

曹操敢作敢为,进入官场后,能否实现梦想呢? +4Gh/Fc06u6GAqKkQ39Sk32QJHO1NDfMMsRN4cqNqAG8YN1oY3A2GD9JxeccK4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