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权博弈,曹丕丝毫不落下风。在三方博弈中,他也掌握着主动权。遗憾的是,天不假年,黄初七年(226)五月十六日,四十岁的曹丕病死。
曹丕早死令人意外,因而直到临死,他才下令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这是魏国首次皇位更替。四位辅政大臣都是魏国顶级人物。曹真和曹休是宗室代表。曹真是曹操养子,随曹操征战多年,战功累累,深受曹丕信赖,担任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休是曹操侄子,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在曹丕当皇帝后,是镇守扬州的军事统帅。陈群和司马懿是世族门阀代表及曹丕亲信代表。陈群出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为魏国礼制、政治制度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司马懿出任抚军大将军、假节,留镇许昌,是曹丕多年的亲信。
在四大辅臣辅佐下,二十二岁的曹叡开始了皇帝之旅。他接手的是实力上升的魏国,但继承人之位获得的过程惊心动魄,导致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处理政务时,有时超级自信,有时又固执己见。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是曹丕长子。曹丕称帝后,曹叡被封齐公,不到一年就被降为平原侯,一下子跌入人生低谷。
曹叡生母甄氏十四岁时嫁给北方世族门阀盟主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建安九年(204),曹操率军攻破邺城。曹丕看上甄氏,迎娶了她。甄氏获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冬,曹丕建魏代汉,汉献帝退位,被封山阳公。山阳公把两个女儿许给曹丕做妃嫔。曹丕接纳了。山阳公有五个妃嫔,分别是曹节、曹宪、曹华及董贵人、宋贵人。曹节、曹宪、曹华都是曹丕的姐妹。曹丕毫无顾忌地纳山阳公女儿为妃子。天下人都觉得是舅舅娶外甥女。此外,曹丕还非常宠爱郭贵嫔、李贵人、阴贵人。昔日受宠的甄氏日益失意,内心怨恨曹丕移情别恋,日常生活说话中流露出怨恨。
当时,曹丕对宦官和后族管得非常严格。见甄氏埋怨不断,曹丕决定拿她做典型,在黄初二年(221)六月赐死了她。甄氏被赐死后,曹丕认为曹叡不再适合做继承人,又在同年八月将曹叡降封平原侯。
太子位置空出来后,曹丕庶子曹礼受到特别关注。曹礼是徐姬所生。曹叡被降位后,曹礼受封京兆王。两人一降一升,别人都看出曹丕想立曹礼为太子。
当时门第观念非常浓厚,在庶子曹礼和嫡子曹叡之间,无论是世族门阀,还是朝中大臣,都倾向于曹叡。毕竟曹叡是嫡长子,被冷待跟他本人没直接关系。曹叡的家臣官吏和师长友伴都是品行正直的人。他们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努力帮曹叡树立好名声,以便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曹叡突然被降位,感到冤枉委屈,但他吸取生母教训,没表露出来,在处理事务时小心谨慎,努力树立好形象。
曹叡的声望逐渐起来。曹丕又将他纳入太子人选考察范围内。吏部尚书卫臻与曹叡私交非常好。曹叡做太子时,经常与卫臻讨论朝政大事和读书心得。曹叡被降封平原侯后,曹丕曾旁敲侧击地问卫臻有关曹叡的情况。卫瑧只称曹叡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谈其他。曹丕再三追问,卫瑧也是如此回答。曹丕决定找机会再考察一下曹叡。
有一次,曹丕出去打猎,命令曹叡陪同。曹叡想起父皇在接受类似考验时以孝顺取胜的往事,决定趁机展示孝顺。
在打猎过程中,他们遇到一对母子鹿。曹丕先将母鹿射死,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两眼泪汪汪地说:“父皇已经杀掉母鹿,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
这与曹丕赐死曹叡生母甄氏然后降封曹叡极其相似。曹叡痛哭不已。曹丕也想起了那件事,见曹叡痛哭,悔恨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放下弓箭,默默走了,但内心已经确定要立曹叡为太子。
曹丕册立曹叡为太子,需要给天下臣民合理解释。他将曹叡过继给郭皇后做嗣子。郭皇后即甄氏处死前的郭贵嫔。郭皇后深受曹丕宠爱,但一直没生孩子。曹叡给郭皇后做嗣子,多少有些黑色幽默。因为他生母甄氏的死,多少跟郭氏有关。曹叡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力,不仅顺从地做了郭皇后嗣子,还非常孝敬她。最终,曹叡的举止打动了郭皇后。郭皇后也对他慈爱有加。不过,曹丕依然没宣布册封他为太子。直到病死前两天,曹丕才匆忙下诏册立曹叡为太子。曹叡当太子一天后,就继位当皇帝。
曹丕中年猝死,曹叡仓促继位,孙权趁火打劫,想给曹叡一个下马威。
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八月,孙权命令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曹叡派司马懿前往襄阳坐镇防守。江夏太守文聘率魏军坚守。在朝议时,群臣认为司马懿守住襄阳没问题,但文聘守江夏就很难说,请求发兵救援江夏。得知吴军进攻江夏城前,曹叡已派荀禹去江夏慰劳将士。曹叡认为,吴军擅长水战,敢于陆上攻城,是趁文聘防守不严而突然袭击的。文聘所部已能和吴军抗衡。吴军并不占明显优势,其攻势不会持久。群臣将信将疑,但过了几天,江夏城传来消息:吴军撤走了。
原来,荀禹赶往江夏城途中,得知吴军围攻江夏城的消息,灵机一动,从沿途各州县调集军队,举起很多旗帜,声势浩大地去救援江夏城。吴军得知魏军“大量援军”赶到,被迫撤退。
没多久,司马懿在襄阳击退诸葛瑾所部吴军,斩杀张霸;都督扬州的长平侯曹休也击败了吴军。当时,审德率吴军驻扎在皖城(今安徽潜山)。诸葛瑾、张霸率军进攻襄阳,孙权率军进攻江夏城,曹休得知消息,主动率军进攻皖城,斩杀审德,收降韩综、翟丹等人。
孙权想趁机给魏国新皇帝曹叡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反遭惨败。曹叡赢得继位以来第一战,成功巩固了皇威。他一一论功行赏,大封群臣,任命钟繇出任太傅,曹休出任大司马,曹真出任大将军,华歆出任太尉,王朗出任司徒,陈群出任司空,司马懿出任骠骑大将军。
有了良好开局后,曹叡大显身手,实施治国理想。他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重视加强皇权。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辅政,是他实现政由己出的障碍。蜀汉和吴国不时在边境挑起战争,他化不利为有利,多次将曹休、曹真、司马懿调往边境督战,将未掌握军权的陈群一人常年留在京城,使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巧妙收揽权柄。
曹叡牢牢掌握着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他始终是最高决策人,发出的诏令都能有效实行。他在位期间,魏国并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他独断专行,有时甚至遭到群臣反对,也要坚决执行。
当然,曹叡的固执己见也会影响他与世族门阀的关系。曹叡在女儿曹淑夭折后,想亲自送葬。陈群及诸位大臣极力劝谏,曹叡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曹叡喜好营建宫室,大兴土木,奢侈浪费。王朗多次劝谏,曹叡不听。司马懿也曾多次劝谏不要劳民伤财,曹叡不听。杨阜、高堂隆等人多次劝谏,曹叡照样不听。陈群和司马懿是辅政大臣,是世族门阀代表。王朗、杨阜、高堂隆等人也是世族门阀出身。世族门阀非常注重维护礼法和既有制度。曹叡不惜破坏礼法和既有制度,去给夭折的女儿送葬,导致很多世族门阀对曹氏皇室的事冷眼旁观,也导致很多世族门阀倒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司马懿。
曹叡大权独揽,越发自信。他下令追封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高祖母为高皇后。曹腾是东汉中后期的宦官。曹丕称帝后,采取限制宦官政策,回避曾祖父曹腾是宦官的历史事实,没追封他为皇帝;曹叡如实肯定高祖曹腾的功绩,不顾忌讳,追封他为皇帝,从侧面反映他已经牢牢掌握朝政大权,且内心相当自信。
曹叡注重法制,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简删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屈打成招。他处理政事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百姓上书,他都一一过目,毫无倦意。
他继承先皇的宗室政策,削弱宗室,加强中央集权。不过,因被陈王曹植上书所触动,他下令将诸侯王领地由县改为郡,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这已经宽松了很多。
曹叡当皇帝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稳定了魏国局势,促使魏国进一步繁荣。曹叡当皇帝时期是魏国全盛时期,这一结果,是曹叡功绩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