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孙权、刘备三方博弈,曹丕虽比孙权小五岁,但基本是同一辈人,曹丕与刘备相差二十多岁,本质上就是两代人。曹丕发现刘备以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为当务之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孙权主动派人来示好称臣,帝位获得承认的曹丕顺势拉拢孙权,给他封王,以鼓励他对抗刘备,内心也充满期待——两个资深博弈对手畅快淋漓地打一仗吧!
孙权向魏国称臣后,刘备起兵进攻孙权。曾经刘孙联合抗曹,如今变成曹孙联合抗刘。曹丕口头上支持孙权,但他没派一兵一卒配合孙权,事实上在隔岸观火。大臣们担心孙权打不过刘备,导致刘备战后实力坐大。曹丕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无论谁输谁赢,魏国都是最大受益者。他坚持坐山观虎斗战略,唯恐刘备与孙权突然握手言和。
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得知刘备率军攻过来时,孙权派人去求和。刘备不答应求和。孙权没办法,想起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是诸葛瑾亲弟弟,便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诸葛瑾在信中说:“您和关羽亲,相比与先帝
,哪个更亲呢?荆州的大小,相比天下,哪个更大呢?这都是你应报仇的,哪个该优先呢?搞清楚这个,如同翻手掌一样的。”诸葛瑾如此明显提醒刘备以大局为重,应该先找曹丕为先帝报仇。
遗憾的是,此刻刘备已经被情绪笼罩住了。他并不重视诸葛瑾的信,没有冷静思考。他反而认为,孙权怕他报仇,才想到利用诸葛瑾的特殊身份来劝他。这说明孙权心虚,当下是率军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的最好机会。刘备更坚定地要率军攻打吴国。
不久,张飞率一万精兵从阆中赶往江州与刘备会师,在途中因喝醉暴打部下被杀。刘备得知消息,心情更不好,又将原因归结到孙权身上。他认为,张飞的死是关羽被害引起的,孙权是害死他兄弟的元凶。
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军队,对孙权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刘备和孙权的边界已西移到巫山。三峡是联络荆州和益州的交通要道。刘备派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三万人为先锋,夺取峡口,攻入孙权地盘内。在巴东,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蜀军先锋打败李异、刘阿所部吴军,成功占领秭归。
刘备率军攻打孙权时,曹丕表过态支持孙权。在占领秭归后,刘备便防范曹丕趁机率军袭击。他做了特别部署,派黄权率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派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军作战。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后,蜀军先锋的总兵力达到五万人,声势非常大。
孙权想尽办法避免战争爆发,刘备却执意要进攻,夺回荆州。孙权也只好奋起应战。他没亲自率军迎战,而是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陆逊早做好与刘备作战的心理准备。他深入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及地形诸条件。他发现,刘备所部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决定暂时避开蜀军锋芒,消耗他们的锐气,再伺机发起反攻。
因在荆州一战而擒杀关羽,吴军诸将信心十足,迫切想跟刘备所部决战。陆逊耐心说服诸将,对刘备所部示弱,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吴军退出高山峻岭地带,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在那里修筑工事,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继续进攻。
这样,难以展开兵力的数百里长山留给了蜀军。在这一带,无论是进军,还是运输粮草,都极其不便利。而陆逊建立防御工事后,集中兵力,遇到机会就可以随时反击。
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公元 222 年)正月,吴班、陈式率水军进入夷陵,驻扎在长江两岸,与吴军形成对峙。孙权给曹丕上书,报告出兵迎战刘备的事。曹丕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刘备与孙权的交战情况,亲自写信给孙权,鼓励他努力作战。
一个月后,刘备亲率蜀军从秭归赶到猇亭,建立大本营。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境内二三百公里。吴军不再撤退,顽强抵抗。蜀军进攻势头被迫停顿下来。陆逊率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战。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到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几十个营寨,以保障后勤补给。
见陆逊坚守不战,刘备设计引诱他率军出战。陆逊坚持既定战略,不分散和消耗兵力。蜀军和吴军对峙了半年多,相互攻打多次,但依然处在相持状态,没分出胜负。为了逼迫吴军决战,刘备派吴班率数千人去阵前辱骂挑战。陆逊依然沉住气,不予理睬。
见一计不成,刘备又派吴班率数千人到平地建立营寨,另派出八千人在山谷中埋伏好,企图引诱吴军出战,将他们引诱到埋伏圈聚歼。陆逊看破刘备的计谋,坚守不战。刘备依仗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破产。蜀军将士的斗志逐渐涣散松懈,失去主动优势地位。
曹丕得知刘备率军与孙权交战时,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认为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果然,几天后,他的预言就实现了。
正值酷暑时节,南方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堪炎热折磨。刘备无可奈何,下令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将军营设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他准备秋后再发动进攻。
蜀军在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给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机会。陆逊见蜀军士气沮丧,放弃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时机已成熟。他将想法上报孙权。孙权批准了反攻计划。
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蜀军营寨由木栅筑成,周围又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每人带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率吴军趁机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朱然率五千吴军突破蜀军前锋军队,猛插到蜀军后部。他与韩当率吴军在涿乡围攻蜀军,切断蜀军退路。潘璋率吴军猛攻冯习所率蜀军,取得巨大胜利。诸葛瑾、骆统、周胤分别率吴军,配合陆逊所部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孙桓也率军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全面反攻,进展顺利,攻破蜀军四十多座营寨,且用水军截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东吴。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令蜀军环山据险防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近万蜀军。蜀军溃不成军,大部分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走。傅肜率蜀军殿后,所部全部战死。
刘备率残部逾山越险,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黄权率军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向西归路被吴军截断。他耻于向吴军投降,不得已率众北上向魏国投降。坐山观虎斗的曹丕无意间有了一个巨大的收获。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担心魏国趁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下令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击败刘备后,孙权原先答应送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便再三拖延。魏吴关系貌合神离,变得微妙起来。面对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渐渐失去耐心。
两个月后,孙权起兵进攻魏国。曹丕下《伐吴诏》,鼓励将士南征作战。曹丕从许昌出发南征,诸军并进。不久,曹真、张郃、曹休等诸军相继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
曹丕胜利在望时,不料遇到疫疾。孙权又趁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下令退兵。曹丕退兵不久,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这次胜利弥补了曹丕攻伐东吴的遗憾。
黄初四年(223),魏国重臣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天下局势也发生大变化。刘备战败后退居永安白帝城,一直住在那里,没回成都。打败刘备又得罪曹丕的孙权得知消息,又派人到白帝城请求和好。惨败于孙权的刘备顺势同意。
同年三月,自感大限将至的刘备召来诸葛亮和李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他们。刘备嘱咐太子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持政务。诸葛亮重点整顿内务,东和孙权,北抗曹丕,但未对魏国发起进攻。
面对局势变化,曹丕集中力量对付欺骗和背叛他的孙权。黄初六年(225)十月,他到长江下游北岸据点广陵故城,临江举行阅兵。当时,魏军有十多万,旌旗数百里。等魏军做好渡江演练,具备渡江作战实力时,严冬来临。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船无法进入长江里,曹丕发现伐吴时机不成熟,不得不无功而返。
曹丕多次与孙权交手,都没取得预期效果,留下巨大遗憾。这并不是说曹丕没军事才干,他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地方割据势力,完成北方完全统一,给魏国进一步强大奠定了基础。
不幸的是,曹丕的对手神童孙权机智狡诈,运气爆棚,赢了那个时代三场以少胜多大战中的两场,还在博弈中熬死敌对国家多个皇帝。曹丕是其中之一。
在长江边阅兵后,曹丕率部北撤。黄初七年(226)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生病。五月,曹丕病重,命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不久,曹丕死去,曹叡继位。
曹叡将继承父业,与孙权、刘禅进行博弈。曹叡是否有能力击败他们呢?历史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