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是历史处在十字路口的一年,也是曹丕胆战心惊度过的一年。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一生南征北战的魏王曹操病死在洛阳。当时,曹操已经消灭北方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原,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经过多年兼并战争,曹操成为北方人统一天下的希望所在。他死去,意味着天下局势将发生巨大变化。
曹操死时,世子曹丕尚在邺城,驻守在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曹操部下出现意见分歧。有人想先保守秘密,不公布曹操去世消息,等世子到洛阳后再说。有人认为应把各城池守将换成曹操家乡人,防止各地发生意外事件。在洛阳的大臣争吵不休。谏议大夫贾逵和魏郡太守徐宣力排众议,坚持发布丧事,命令各将领坚守岗位,等待命令。
远在邺城的世子曹丕得知父王死的消息时,感觉天崩地踏,恸哭不已。他身边的大臣也相聚痛哭,一片混乱。中庶子司马孚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哭泣,便站出来劝慰曹丕:“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您的号令。您要上为祖宗基业着想,下为全国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的尽孝方式呢?”
见司马孚劝谏,曹丕停止哭泣,向司马孚请教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如今,大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拜立新王,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会哭吗?”群臣停止哭,开始商议接下来急办的事。
是先继位,还是先办理魏王丧事。曹丕和群臣展开商讨。他们一致认为继位是当务之急,但在具体流程上出现巨大分歧。有人认为,世子曹丕即魏王位,应先有皇帝诏令。陈矫认为,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情况危急,世子应立即继魏王位。新魏王继位安定人心,才能避免发生各种意外。曹丕支持陈矫,召集百官,安排礼议,要求大家在一天内完成继位所有准备。
第二天,在邺城,曹丕以奉魏王后命令为由,宣布继任魏王,大赦天下。新魏王曹丕安排部分亲信镇守邺城,然后率领部分亲信日夜兼程赶往洛阳。
邺城是魏王封地首府。在击败袁绍占领邺城后,曹操将邺城打造成大本营。曹操封魏王后,邺城成为魏国王都。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丕以魏王世子身份镇守邺城。当时,曹操在外征战,面临巨大危机——刘备占汉中称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全军覆没,曹仁被困樊城;孙权趁机率军袭击合肥。战局不利,曹操疲于奔命,内部也蕴含杀机。
相府西曹掾魏讽颇有智谋,口才出众,善于蛊惑人心。曹操率军出征时,魏讽没跟随,而是留守后方。得知曹操面临窘境,魏讽不仅不尽职尽责排忧解难,还趁机以保卫汉室为旗号,联合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率军袭击邺城,杀死曹操家人。
曹操已经在邺城经营多年,也笼络了一些亲信。长乐卫尉掌领卫士,负责守卫宫殿、门户,负责护卫邺城王宫。陈祎深知反曹操的最终结局,心中恐惧,主动向世子曹丕告密。曹丕大惊,不敢有丝毫马虎,将计就计,率军伏杀魏讽、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并趁机清洗在邺城的官员将领,消灭亲汉反曹势力。
这件事有惊无险地过去后,曹丕更重视掌握舆论控制权。他自幼酷爱文学,积极组织文学团体,与很多文人关系亲近。邺城事件后,他继续参与鼓励文学创作,趁机笼络大批士人,培育亲信势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参加文人聚会,通过与文人交流,了解民情和舆论走向。
这次魏王曹操突然死去,曹丕亲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赶往洛阳发丧途中,曹丕收到御史大夫华歆带来的汉献帝任命诏书、丞相印绶和魏王玺绶。曹丕成为合法的丞相、魏王兼任冀州牧。他提心吊胆的继位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是,如何处置对魏王之位有威胁的弟弟们。
曹丕于中平四年(187)冬生于谯,天资聪颖,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广学博览,有深厚文学素养。他六岁时学会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十岁就开始随父南征北战,体魄强健,见闻丰富。此外,曹丕还有高超的武艺,曾与精研武术的奋威将军比剑,三战三胜。不过,曹丕虽然优秀,但他兄弟中优秀的也不少。他世子之路从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曹丕有二十五个兄弟,能与他比肩的就有曹昂、曹冲、曹植三人。
曹昂是曹操嫡长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在曹昂面前,曹丕没任何竞争力。曹昂在征讨张绣时为保护曹操而死,曹丕才有做世子的机会。
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曹冲。曹冲是与孙权齐名的神童,是曹丕众兄弟中最聪明的,也是最受曹操宠爱的。曹昂死后,曹操准备让曹冲做世子。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就已经接近成人,知识和判断能力如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属下,但他们都想不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上其他东西,称一下那些东西,就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此法称象。
曹冲聪慧过人,天性仁厚爱人,身边一些人不慎有了过失,也总是设法替人说情。遗憾的是,曹冲在十三岁时病死了。
曹冲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曹冲早死是我的不幸,然而,对你而言,是幸运的事。”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如果曹冲活着,我也没登基称帝机会。”不过,曹昂死了,曹冲死了,曹丕世子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才多艺深受曹操宠爱的曹植,是曹丕强劲的竞争对手。
曹植是曹操嫡四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曹植才华横溢,写文章与父亲曹操、二哥曹丕并称“三曹”。在曹植面前,曹丕除了是二哥外,没丝毫竞争优势。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犹疑不决。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颙、吴质等人拥护曹丕;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拥护曹植。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世子之争变成拥护曹丕集团和拥护曹植集团之争。
丞相主簿杨修长期在曹操左右,成为世子之争关键人物。杨修出身著名世族门阀弘农杨氏,智谋过人,消息特别灵通。他支持曹植,为曹植出谋划策,将曹操的喜好和一举一动秘密告诉曹植。结果,曹植一举一动越来越受曹操喜欢。曹植渐渐占优势,差一点就当上世子。不过,曹植占优势后,行为任性,不注意节制,醉酒擅闯司马门。曹操不高兴。
杨修聪明透顶,但不懂得藏拙,多次看破并说破曹操的心思。曹操得知曹植一举一动都是杨修出谋划策教的,非常忌恨。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最终选曹丕做世子。在汉中之战撤退时,杨修向同僚说破曹操的计谋,提前准备撤退。曹操恼怒,趁机下令处死杨修。
曹丕当上魏王后,如何进一步消除曹植集团的威胁,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令曹丕意外的是,孔武有力的三弟曹彰先让他感到了威胁。曹彰镇守长安,在得知父王死讯后,抢先从长安赶到洛阳,并公开向相关官员询问魏王印玺。贾逵拒绝告知魏王印玺相关消息,并严肃警告曹彰:“这不是您应该过问的事。”曹彰没继续纠缠,但曹丕听到此消息,内心不安。
曹彰长着黄胡子,武功高强,喜搏猛虎,膂力过人,不善文章,曾在建安二十三年(218)率军征服乌桓,降服鲜卑大单于轲比能。他手中掌握着大量军队,如果发动叛乱,那危害难以想象。
不过,曹丕相信曹彰即使有想法,也不是他的对手。因为,曹操曾批评曹彰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些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有什么好珍贵的?”曹彰不喜欢《诗经》《尚书》,崇拜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人,人生梦想就是做将军。曹操没将曹彰列入继任人考察范围。
到洛阳后,曹丕先依据父王曹操遗嘱,将他葬在邺城西郊,然后封曹彰万户侯,命令他速回长安。在笼络三弟曹彰后,曹丕着手打压曾经的对手四弟曹植。灌均迎合曹丕,故意说临淄侯曹植坏话。曹丕趁机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杀死曹植的党羽丁仪、丁廙及其家人。事后,曹丕命令所有曹氏宗族子弟迅速各回岗位,没皇帝诏令不得来京城。
为巩固统治和提升威望,曹丕下令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又宣布严禁宦官干政;然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缓和曹氏与世族门阀关系,取得他们支持,从而笼络统治阶层中上层。
曹丕做梦也没想到,限制宦官干政和推行九品中正制,成为曹氏家族丧失政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