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调研分析可知,导致目前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对法治教育的要求提升了,法治教育的难度加大了。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且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第一次被中央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将中小学法治教育落到实处,2016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制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不仅明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还明确了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质量要求。
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次教材改革意味着法治教育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法治教育有了独立的课程地位,与德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但正是因为这次教材的改革,为教师们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原因就在于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法律专业知识,且难度加深,对道法教师的要求较高,而大多数道法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2017年之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一纲多本”的特点。小学道法教材和初中道法教材有十多个版本,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由于编写者的素质各不相同、利益博弈等因素,教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为了规范教材的使用,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三科教材。从2017年起,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该版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高度重视“法治”理念知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涉及数十部法律法规、条例和司法解释,法律知识庞杂。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则设置成宪法专册,全册都是宪法内容。
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初中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法治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很多中学很少配备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有的甚至只拥有中文、数学或外语专业背景。由于教师们受专业的限制,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基础和法律实践经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里的表述对当下的初中道法教师来说比较抽象;很多教师对某项法律制定的目的、依据、具体要求一知半解;仅凭《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去拓展教材,驾驭法治教育课堂难度较大,甚至对学生提出来的具体法律问题时常无法完全解答或解决。
目前,许多中小学没有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未能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支持。校外法治师资的缺乏,导致学校与法律界联系较少,法治教学实践资源也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