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这个论述寓意深远,让全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使命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低。杜时忠教授对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排序中,重要内容排序前三位,依次是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而认为“不重要”的德育内容的前两项,初中生选择的是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的现象。
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发展困境:预设了问题“您对祖国的感情来自哪儿”,结果在以下选项“国家的快速发展”“历史上的成就”“对国家将来的发展看好”“个人感觉”等的选择频率分别是73.9%、66.9%、50.3%和49.1%,在问到“您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对祖国的热爱”时,选择频率分别为“学校教育”占76.2%、“历史记载”占52.7%、“自己亲身体会”占44.8%、“文艺作品”占58.4%,以及“长辈的影响”占31.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个人感觉”“长辈的影响”占比不高,对传统爱国主义的潜意识相对较低。
另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以下统称“道法教师”)进行的法治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调研
结果也显示:
(一)参与调研的道法教师中,所学专业为法学的占比为14%,非法学专业占比为86%。
(二)在进行课堂教学时,62.5%的道法教师认为最大的困惑是法律专业知识不足,难以讲授相关法治知识;54.2%的道法教师认为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法律教学资源及实践活动资源匮乏,不知道如何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三)没有接受过宪法学的相关学习或培训的道法教师占比95%以上;认为宪法课讲授有难度的道法教师占比近90%。
(四)谈及宪法课讲授难度大的原因,69%的道法教师认为因为涉及宪法学专业知识,而自己没有法律专业背景,没有宪法理论基础的知识储备。
(五)谈到所在的学校是否存在重视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忽视宪法核心价值引领的现象时,认为学校重视宪法教育的教师占26%,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一般的教师占54%,认为学校不重视的教师占19%。总体而言,大部分道法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更重视法律知识的讲授,但不重视宪法核心价值的引领。
(六)关于法治实践课方面的情况,63%的道法教师没有带领学生上过法治实践课;67%的道法教师认为没有法律专业的相关知识,在组织和开展法治教育实践课的时候畏难,怕出错;46%的道法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缺少法律实践活动的资源支持,因此难以带领学生开展法律实践课程;15%认为二者兼而有之。
(七)对法治培训的期待方面,93%的道法教师提出了“提升法律专业知识”的期望;33%的道法教师期待组织法治实践和观摩活动。
(八)在“最希望得到哪些法律内容的培训”调查中,75%的道法教师表示最需要的法律内容的培训是宪法内容的培训。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在全球化趋势及市场经济多元价值的影响之下,传统的宪法教育实效性不佳,且存在发展困境。
深入道法教师的课堂之后,我们发现,初中道法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时候,对法律方面的很多概念是不清晰、不明确的,因而在讲课时会出现表达不严谨,甚至表达错误的情况。例如,有的道法教师只知道民法当中的财产权和人身权,而不知道宪法当中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在讲解财产权和人身权时,往往只讲民法中的财产权和人身权,而作为最重要的基本权利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往往被忽略。这样的法治课堂,要谈公民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的宪法知识专册时,如国家机构的设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宪法的保障和实施等知识点,很多道法教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些制度的设计和知识点背后的学理,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往往缺乏自信,存在不敢讲、讲不好的现象。
法治教育实践课在法治教育过程当中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总体上看,法律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各地各学校开展多年,形式也丰富多样,如“法官进学校”“模拟法庭”“法治手抄报”“宪法日朗读宪法”等。但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这样的活动或流于形式,或时断时续,最后均难以取得法治教育实践的实效。究其原因,诸如“法官进学校”活动,多以单一的讲座、报告的形式呈现,往往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中学生,引起他们的关注;而“法治手抄报”等活动往往只是宣传标语的书写,很多标语都是中学生看不懂、听不懂的,因此,即使举办了很多场讲座和报告,校园里写满法治标语,这些法治教育实践课很多时候仍成为流于形式的任务,根本达不到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