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祖归宗

李煜出生两年不到就改了姓,从徐从嘉变成了李从嘉。为什么要改姓?事情得从他爷爷说起。自从六岁那年成为徐温的养子后,小李变成了小徐,这一变就是将近四十年。

他最初的名字,早已和他死去的父母一样,消失在时间长河里。徐温家中从上到下,都称这个捡来的男孩为“彭奴”。

古人不写自传,所以永远没有人知道,与徐温父子相称的这四十年,小李内心感受如何,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会梦见亲生父母。成为孤儿往往能更加深刻感受到人间冷暖,他或许对徐温有感情,但也长期活在后者的阴影之下,更不要说徐知训几次三番试图谋害他。养子的身份让他进入徐家,一连串的意外之后,他白“捡”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但另一方面,养子的身份,也意味着几十年来,寄人篱下的不堪过往。

我们无法洞察徐诰的内心,但却能看到他的行动。

他当了皇帝之后,最迫不及待的事,就是要通过改姓来洗去身上的徐氏痕迹。

当然改姓这个事自己不能提,否则会背上忘恩负义的名声,毕竟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姓徐,并且代表徐温家族。

他只能在各种场合暗示部下,自己想要认祖归宗。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物质、能量和马屁。只要处于上位,就总有人哄着,抬着。你不提,有人抢着提:你不急,有人比你急。

大臣们很快心领神会皇帝的心思,南唐升元三年(939)正月,在群臣的反复呼吁声中,徐诰“终于顺从民意”,下诏恢复李姓,并改名李昪。“昪”的意思,就是前程如日光般明亮。

他希望一手建立的新王朝像他的新名字一样,如同红日初升,前程远大。

然而就传统君臣大义而言,篡位终究是不光彩的行为,徐温犹豫了一辈子,始终不敢跨出最后一步,就是怕在历史上留下污名。

对于李昪这样一个心性谨慎,做事力求完美的人而言,“篡位”这种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就不仅要洗白,还要让它无可挑剔。杨行密收留他的时候,李昪才七岁不到,是一个无依无靠的流浪儿童。包括他自己在内,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他早年的家世。

一张白纸,才可以画最美的图画。对于李昪来说,此时需要的只是一支画笔。

由于和灭亡不久的唐朝皇帝一样,都是姓李,李昪宣称自己的血统来自李唐皇室,以此证明自己取代杨吴并非篡位,而是物归原主。

唐朝延续将近三百年,子孙繁衍众多,到处开枝散叶,找祖先不像抓阄那样简单。李昪定下的标准是:不仅要血统纯正,还要名声显赫。有大臣提议说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的后人,但有反对者认为李璘因为叛乱被唐肃宗所杀,于是李昪放弃了尊李璘为祖的念头。

经过大臣们的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之后,李昪决定奉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先祖。李恪才能突出,英武果断,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身上有隋唐两代皇室的血统,深受李世民钟爱,一度差点被立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把他陷入冤案并迫害致死,唐中宗时得以平反昭雪。他的孙子李祎在唐玄宗时战功卓著,屡次击败吐蕃、奚、契丹等外敌,曾经担任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李祎的儿子李岘更是个超级牛人,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担任专门大使。《旧唐书》中称他是唐朝宗室中最贤良的一位。

攀上这样的先祖,李昪终于心满意足。

就这样,杨行密捡来的孤儿,成了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嫡系子孙。尽管后来不少史家都对此存疑,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明确说李昪的家谱是伪造。

但这些都已经无关紧要,老百姓并不需要真相,他们只需要精彩的故事。

改姓之后便是更改国号。

齐王,是徐温被杨吴皇帝册封的爵位,“齐”作国号只是权宜之计。既然江山本来就是李家的,李昪又是血统纯正的唐室帝胄,新王朝国号改为“唐”自然顺理成章。

如此一来,李昪的帝位继承法统,绕过了杨行密和徐温,而是来自李渊、李世民所建立的唐朝,所谓的篡位之说,也就不复存在。

这是史上第三个以“唐”为国号的王朝。为区别李渊建立的唐朝,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史称由李昪建立的唐为南唐。

至此,南唐代吴名正言顺,俨然作为唐王朝的血脉传承,定都江宁,屹立于江淮大地。

徐诰改成李昪,所有子孙也一并跟着认祖归宗,包括刚刚学会走路的李煜。徐温的几个儿子屁颠屁颠打报告,要求跟着改姓,结果回复就俩字:不准。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出乎李昪意料的是,他洗刷徐温和杨行密痕迹的操作,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新王朝表忠心的改字运动。

在那些善于揣摩心意的大臣们看来,“吴”和“杨”两个字会让人想起被取代的前朝,显然政治不正确。于是他们争先恐后上书,请求朝廷下诏更改府、寺、州、县的名称中的“吴”和“杨”字。

还有人情绪激动地表示:“阳”也不行。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东都留守判官杨嗣仅凭一人之力,就把这场运动推到最高潮:上书请求同意他改姓“羊”。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

还好李昪比较清醒,知道继续让这些马屁精折腾的话,他本人也要成笑话了。他赶紧宣布,此类改字请求一概不予批准,这场因为认祖归宗引发的闹剧才偃旗息鼓。

历代封建王朝,因为拍马屁引发的闹剧总是反复上演,譬如王莽热衷祥瑞、道光喜欢裤子打补丁等等,问题是闹剧的终点往往都是演变成喜剧,甚至是悲剧。

要想避免这种结果,基本上取决于君主的冷静程度。

一个人如果冷静,就不会干蠢事:君主冷静,国家往往比较安定,老百姓过得也安逸。

多年如履薄冰的养子生涯,迫使李昪养成了遇事冷静的性格,只有这样才不会轻易犯错。这个优点,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而更改。

对于李昪来说,认祖归宗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身为南唐皇帝,他还有很多大事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如何定位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偏安江南?还是一统天下? mdAg4WXrRuZbaIg0CtH+RkNspusINA4Q9DudNNlLL8F2CnXs62c6OTC7v1R5XF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