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即使已经过去近四十年的时光,当徐知诰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弯腰肃立的文武百官时,依旧能想起他六岁那年第一次见到杨行密的那个清晨。当时的他,是一个被濠州开元寺僧人收留的孤儿,靠着僧人的施舍,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完全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灰暗且绝望的人生,在他见到杨行密后戛然而止。一个是六岁的孤儿,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大唐淮南节度使,两个人的生命轨迹在这一刻相遇。过了这个下午,徐知诰的命运将因为眼前这个人而发生神奇的转变。
徐知诰,原本姓李,徐州彭城人,生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9)。那时的大唐王朝日薄西山,各个藩镇不关心民生,整天忙着打仗兼并。皇帝的政令不出大明宫,“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朝廷对这些飞扬跋扈的割据势力束手无策,普通的老百姓如同蝼蚁一般生活。
他六岁这年,朱温率军进攻徐州,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终。年幼的小李,跟随伯父李球、母亲刘氏一起逃难到濠州,伯父、母亲相继病故后,只得栖身濠州开元寺,像很多孤儿一样,在乱世中艰难苟活下去。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取濠州,在当地名刹开元寺拜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小李。杨行密注意到这个小男孩不仅相貌奇特,而且质朴聪明,满心喜欢,决定将他带回家中收作养子。濠州就是今天的凤阳,三百多年后,有一个叫朱重八的人也在凤阳城西南凤凰山日精峰下的於皇寺出家为僧,后来改名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的两座寺庙,先后走出两个皇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之最。
小李被杨行密带回扬州后,并没能进入杨行密的家门,因为杨家人尤其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看不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不屑与他兄弟相称。杨行密没办法,只好把他托付给了徐温,说,“这个小孩相貌不同于常人,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可惜我的儿子不能容他,只好托付给你。”从事后的发展看,这次小小的意外,应该是命运女神再一次地垂青于他。如果真的成了杨行密的养子,小李或许永远不可能写下自己的传奇。
徐温当初也是私盐贩子,虽然没什么武艺,不能冲锋陷阵,但却很有谋略,在以草莽好汉为主要构成的杨行密团队中,显得颇有远见。当初杨行密攻克宣州后,所有部下都忙着抢劫金银财宝,只有他去开仓放粮,赈济老百姓。徐温资历老(杨行密创业团队“三十六英雄”之一),又不掌握军队(“未尝有战功”),从古至今这种下属最让人放心。杨行密任命他为衙内右直都将、左长剑都虞候,掌握侍卫亲军,保护杨行密及家人安全。
就这样,小李转而被徐温收养,并改姓为徐,名知诰。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收养义子风气最盛的时期,豪强们有三五个义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比如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十三太保”,就全部是义子。收养义子最多的是前蜀皇帝王建,相传有 120 人,其中有名有姓的有 40 多人。这种风俗最早起源于胡汉杂居的河朔地区,后来逐渐成为乱世中一种壮大实力和培养心腹的手段。小李变成小徐的同时,杨行密的事业也正处于一个急速上升期。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杨行密被唐朝廷拜为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包括扬州、润州(镇江)在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都成为其势力范围。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的生存基本依赖淮南等东南八道的赋税收入,所谓“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漕运阻绝不通,则上下皆无以供给”。润州是江河交汇处,大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汇入长江,来自江南的粮食都在这里集中,再从北岸的扬州伸向华北腹地。掌控大唐经济命脉的杨行密很快就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对象。
两年后,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朱温派遣大将葛从周、庞师古统率大军分兵两路南下进攻淮南,结果惨败,庞师古战死,出发时七万人的大军,最终活着逃回开封的不足一千。战事结束后,杨行密写了一封信给朱温,信中用轻蔑的口气说,“庞师古、葛从周太差了,你自己带兵来跟我决战还差不多。”
击败朱温后,杨行密声势大振,不仅守稳了淮南的基本盘,还向东攻占了苏州、常州,又出兵向西夺取光州、黄州、蕲州、鄂州,此后又多次击败朱温,成为阻挡其南下的定海神针。朱温及其后继政权既不能夺取淮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财力物力,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就只能继续维持下去,直到后来有人能打破这个平衡为止。
在被收养后,已经改名徐知诰的小李,终于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又转而陷入了一种比饿肚子还要紧张的人生。和所有寄人篱下的人一样,小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时时察言观色,生怕讨别人不开心,或担心做错什么事情。他除了要无微不至地侍奉养父母,还要处理好和他们亲生儿子之间的关系。
九岁那年的一天傍晚,徐温让他掌灯时,他随口吟成咏灯诗:
一点分明值万金,
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
敢向尊前不尽心?
明着讲灯,实则希望养父像对灯一样善待自己,一个九岁的小孩能写出这样语带双关的诗,着实让徐温刮目相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徐温此后果然更加用心栽培这个送上门来的孩子。随着年岁渐长,徐知诰也确实没让徐温感到一丝失望和不满。有一次,徐温得了重病,徐知诰和妻子王氏不眠不休在床边照理。徐温不管何时从昏睡中醒来,只有徐知诰夫妇坐在身边服侍。徐温让他管理府中事务,不仅各项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阖府上下没有人不说他好话。
史书上说,徐知诰长得高大威猛,宽额高鼻,仪表堂堂,“及长,身七尺,方颡隆准,修上短下,语声如钟,精彩铄人”,不仅喜欢读书射箭,走起路来龙行虎步。在养父徐温眼中,他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他教育儿子们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做事能像徐知诰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