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突如其来的终点

南唐升元七年(943)二月,李昪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在梦中遇到仙人,服用其赏赐的仙丹后,腰不疼了,腿不酸了,手也不抖了,就连满头花白的头发,也重新乌黑。

“可惜只是一个梦”,醒来之后,李昪想着变回年轻的场景,心中不无懊恼。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他已经五十四岁,却从来不肯好好享受帝王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样,大夏天出去视察,哪怕是热得直流汗,既不打伞也不用扇子。他唯一的热爱就是工作,不停地批阅奏章,处理公事,几乎就是一个工作狂魔。日积月累,工作压力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让他越发感到精力不够用,而且加速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很快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毛病纷纷找上门来,健康问题开始集中爆发。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古往今来无数人到中年的男人,都曾被或将被这个问题困扰,只不过如今轮到李昪而已。

巧合的是,当天上午,方士史守冲来到宫中,向李昪敬献金丹,称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李昪大喜,认为神仙已经托梦暗示,于是毫不犹豫地开始服用所谓的金丹。

李昪不知道的是,自古以来,受丹药毒害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是因为古代方士炼丹过程中,发现用丹砂、硫磺等炼制的金丹,入火百炼不消,入土千年不朽,入水万年不腐。方士们错误地认为金丹被人体吸收后,就能起到坚固人体的作用。实际上,丹砂、硫黄、铅锡等毒性极大,人吃下去等同于服毒。

服食所谓的金丹后,李昪本来还算可以的身体迅速恶化,就连精神也开始不太正常,动不动对大臣们乱发脾气。

很快,李昪的背上长了背疽(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这也是服食丹药的后遗症之一。古代没有抗生素,一般人得了背疽之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菌就会爆发式发展,深入侵入人身体,患病者几乎十死九生。“盖未有能得全其生者”,仅仅过了十几天,李昪就已经卧床不起。

晚唐五代以来,有一个政治传统,就是皇帝一般都会在临死才确定继承人。二月二十二日,李昪病情严重恶化,派人去东都广陵(扬州),召四子成王李景达进宫,没想到太医吴庭绍抢先一步把消息透露给齐王李璟。李璟匆匆进宫的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去追回召见李景达的诏书,一直到秦淮门外才追上送信的使者。

躺在病榻上的李昪当然不知道这一切,其实李景达即使收到诏书,大概也已经来不及赶过来。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就是天命吧”,李昪长叹一声,打起精神托付后事给长子李璟。

临死之际,他后悔不已,“我服用金石丹药,本来是想延年益寿,没想到更加伤害生命”。

李昪一生曾经有过很多身份,孤儿、养子、丞相、皇帝,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白手起家攒了许多家产,但又对后代不放心的父亲。尤其是这个喜欢吟诗作词的长子,“皇家仓库德昌宫里储备了价值七百多万钱的军械、金帛,你一定要固守成业、善交邻国、保全国家”。

这是一笔惊人的巨额财富,光看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拼命攒钱,搞了一个“封桩库”,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搜罗走。结果他攒了一辈子,死的时候,库房里的钱还不如李昪留下的多。

当天傍晚,李昪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他死后被谥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史称南唐先主,葬于南京中华门外西南约二十五里的祖堂山。

生前受到万民敬仰,死后能流芳百世,是所有中国古代皇帝的人生理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雄主好大喜功,往往不恤民力,“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赫赫武功不过是以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为筹码。汉武帝前后两次征伐大宛,付出几万人的生命代价,只换来三千匹汗血宝马。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损兵折将几十万。唐明皇征伐南诏,前后三次,损兵折将十五万。

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很难理解在战乱中长大的人的痛苦。反之,一个生在战乱中的人,也会无比渴望与羡慕和平年代。

当被劝北伐的时候,李昪跟大臣感叹,自己六岁即失去父亲,漂泊于泗州(今江苏盱眙)、濠州(今安徽凤阳)一带,亲眼所见战争的残酷,到处都是“白骨蔽地,荆棘弥望”的惨象。

人都是父母所生,有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昪不忍心为了开疆辟土,把老百姓送上战场,最后家破人亡成为孤魂野鬼。

早在安史之乱后,南方就成为大唐王朝财赋的主要来源,“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李昪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的治国方针加上以和为主的对外战略,使得治下的南唐岁月静好,远离战火,俨然就像荒漠中的绿洲。

南唐统治区域的长江、淮河一带连年丰收,多年不闻兵革,“父不哭子,兄不丧弟,四封之内安恬舒嬉”,成为当时南方国力最为强盛的政权。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今天很多人或许会向往汉武帝的时代,但汉武帝治下的老百姓,大概率更多会怀恋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的无为而治。

多年以后,到了宋朝,南唐的遗民回忆起李昪在位时的盛况,仍然毫不犹豫地“点赞”,文字中满满都是自豪之情,《钓矶立谈》载:“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风采”。意思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风采,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之高。

这一年,李煜才七岁,已经表现出过人的天资,可以背诵曹丕的《燕歌行》,深得其父李璟的喜爱。

几乎同样的年龄,李昪那时还是一个孤儿,每日出没于佛寺,只为在乱世中讨一口饭吃。

锦衣玉食,四海升平,生来就是帝王之家,李煜的人生以一种让人炫目的方式缓缓拉开了帷幕。 OiMdJTspCmQCdNoInMqkGrze6bgkt40SK8qQ+WbPoDDcExjWuYu8iJb6hZwokd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