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诵芬的印象中,上海交大作为一所有着优秀的爱国传统的老校,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师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政治,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我在交大读书时时局比较乱。1947 年上半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我们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参加,同学们自己开火车去南京请愿。到 6 月平息下来,这些同学的功课耽误了一段时间,学校规定,让他们 9 月以后补课。所以,我们虽然是 7 月入学考试的,但 9 月不能上课,一直拖到 12 月初才开学。当时,交大在上海是学生运动‘反饥饿、反内战’的一面旗帜。”2018 年 3 月,顾诵芬在文章《黄金岁月》中写道。
在顾诵芬印象中,交大的学生关心国事是一个传统,也是最重要的特质。这也就是交大成为当时上海学生运动“反饥饿、反内战”的一面旗帜的原因。
除此之外,交大对学生要求严格,且教学方法灵活,重在教方法、教思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顾诵芬记忆最深刻的是大一的物理课。
学校对物理实验抓得很紧,除了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外,写实验报告一定要规规矩矩,而且要一丝不苟地用英文书写。有的学生为了偷懒,随意凑两个数据,被老师发现后就会受到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了。
后来,顾诵芬回忆说:“我在控制有效数字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即搞工程量尺寸,能量到多少只能写多少,不能胡乱加减。这对于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是顶要紧的,即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除此之外,在交大,英文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及口语训练都比较强,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正是这时打好了基础,毕业后在工作中顾诵芬受益匪浅。
虽然当时学校没有风洞,教材上没有讲超声速飞机,但是学校的严格工程训练和教给学生的解决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为学生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飞机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飞机性能计算应该说是飞行力学中最死的数据型问题,可是曹先生(曹鹤荪)却把它教活了。他讲清了基本道理后,就上升到用解析方法去处理。我记得那年期末考试,曹先生出了一道需用功率为抛物线方程、可用功率为直线方程、求解各种性能参数的考题,全题没有一个数据,全用代数符号表达。通过这种锻炼,我对飞行性能有了清楚的概念。在设计喷气式教练机时,飞机的设计参数经常在变,变了就要重新检查性能,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这种工作实在不胜其烦。后来,我们的主任徐舜寿同志嘱咐我,能否用微分法来算设计参数变化对性能参数的影响。在校时没有学过喷气式飞机的性能计算,当时我就根据喷气式飞机的需用推力和功率及可用推力和功率的曲线特征,用解析法求各参数变化的增量,这就是参考了 7 年前曹先生考我们的题目的解法。
“二年级的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季文美先生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和大量的习题训练,使我后来处理飞机设计中各类力学问题时受益匪浅。”
至于飞机设计方法,要归功于学校所教的各种机械设计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杨彭基先生教的毕业设计。
虽然当时教的是螺旋桨飞机,但是对设计飞机的步骤方法和需要的条件这些基础知识也有讲授。交大教学注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训练,这是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做航模。”
1944 年,季文美倡议在航空系成立“交大航空模型研制会”(ASC),刚来交大的杨彭基教授也常在航模会现场指导,学生郑显基担任首任会长,之后会长相继由张汝煐、朱宝鎏、顾诵芬等担任。
在抗战时期,航空系教学没有供学生实习的飞机,学生们从制作和试飞航模活动的实践中,加深了对课堂上学到的飞行原理、飞机构造的理解,理论结合了实践,也锻炼了动手能力。他们拟定的“宗旨”就张贴在工作室墙上,上面赫然写着:“我们愿尽我们微薄的力量,推行航空教育,培养航空兴趣,阐扬航空知识,以期发展航空工业,使祖国早日踏上富强之路!”
交大航模协会时期,顾诵芬使用的轻木和航模电机
顾诵芬一直是航模会的积极分子。他于 1947 年入读交大后,经常参加在交大操场上进行的航模飞行练习活动。
交大航模会第二任会长张汝煐曾回忆说,有一次他贴出通知,要在“交大航空模型研制会”工作室里举办航模活动,顾诵芬也去听了。后来,顾诵芬还将自己在家制作的舱身橡筋动力模型拿去给张汝煐做调试。
顾诵芬在上海交大期间,航模设计、制作的相关资料
“1956 年 10 月,我参加了我国组建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并承担了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力设计。这对出校不久又在机关工作了 5 年的我是十分困难的。我对于飞机气动力设计要干些什么,特别是对喷气式飞机是完全没有底的。学校里没有教过喷气式飞机的具体设计方法,所以一开始我对气动力设计摸不着头脑。但是老师给我打下的理论基础和教我的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学校教的永远跟不上新事物的发展,所以不能期待学校教了出去立刻能用上,但学校要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其出校门后自己能够去应付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
“因此,我感到老交大的传统教育方法是成功的。在我国的飞机设计事业中我能做一些工作,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
大学四年,顾诵芬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习惯,学会了探究方法。同时,顾诵芬对世界航空的历史、现状和技术发展等,有了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他的思维模式、认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交大校风和老师的影响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