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QE常态化了,背后是货币理论的深刻变革,而我们对美国在21世纪开始建立的新的货币理论——泡沫换取财富的游戏,缺乏起码的了解。
经济学有各种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有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之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理论可以自洽,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差别更大,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同学派的差别就在于对货币的认识不同。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货币定义,又在其定义的概念之下建立逻辑体系,形成理论大厦。那么货币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来,它是不断变化的,与公众的认识也有关。
不同的货币定义建立的理论,只能是在货币符合其定义的时候是正确的。货币具有多面性,这也就是为何各种经济学理论是差异的,但它们都可能是正确的,这个关系是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的关系,是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的关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之后,货币定义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但公开的经济学理论却没有相应变化,而实操的理论更不一样,所以产生了学院派和实战派。而现在QE常态化的背景下,货币定义其实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那么经济学要怎么变,其实美联储施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应当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而是已经推演清楚了。
1.人类货币概念的轮回
货币定义从大的方面分类,分为商品说和媒介说。至于货币到底是商品还是信用,不同的学派认识差别巨大。
图1-40中的字中国人都认得。“朋”字,最原始的意义是两串钱,只有有信用才是朋友,才有交易,才会用到交易媒介!当时的货币是打孔了的海贝壳,为何贝壳可以变成货币?“朋”字的这个义项,在孔子注释《易经》的时候多次出现,可见当时是流行的含义之一。而以后的信用交易,越来越发生在朋友之间,社交体系就是交易体系,也是信用体系,社会的变革也在其中。
图1-40
本人举这个例子是说,货币其实是信用!否则的话,贝壳可以当作货币,谁都可以在海边捡贝壳,那就乱套了。贝壳上面最漂亮的地方有个孔,适合结绳记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带有双关的含义,而能够使用货币做交易的,首先是朋友和有信用的人,否则就用武力解决了。
后来的礼崩乐坏,才需要货币本身的价值,但黄金最早也不是货币而是信用,比如“金口一开”,这个“金”是信用。后来才有了金子的价值,这就是商品货币了。而之后,贵金属商品货币成为世界的主流,还有了重商主义,以贵金属的流入、流出为国家追求。而马克思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的都是商品货币,只不过他把价值定义为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这个被叫作古典货币。
西方建立央行体制、现代的货币制度的时候,货币的定义更多是媒介说,也就是交换媒介,才变成了现代货币。开始还与黄金挂钩,但货币的发行已经是以国债为主,国债是国家信用。后来,金本位破裂了,二战后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后又破裂了;后面就是牙买加美元,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搞了新重商主义,也就是货币不是挂钩黄金,而是挂钩美元为主导的外汇储备;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的货币概念又发展了,QE出现了,现在QE常态化了,货币的定义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货币背后站着国家,与以前金银的天然信用不同,变成了国家信用。美元的信用背书,也不仅是石油的锚,石油的期货结算价可以负值了,美元与数字资产,与金融衍生品,与网络霸权,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由经济理论变成了政治经济学。
我们需要在QE常态化之下,认识新的货币理论、泡沫规则,学习新的货币银行学。
2.不同货币形式下不同的政策
不同的货币形式之下,会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政策的方向。现在公开的理论,中外应对危机和通胀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在金融风险和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是紧缩和加息的,而美国则是QE和降息的。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
其实这非常容易理解,中国的货币是商品货币,大家从金银的观念深入,商品货币要保持商品的价值,通胀以后,持有货币就必然要让持有的货币保值,就要给更多的利息,要正利率。而美国的货币是媒介货币,市场做媒介,价格与当媒介的时间有关,与利率有关。市场上货币多了,媒介多了,供给增大,按照市场的规律,价格要按照供需关系降低,而且媒介多到泛滥,持有是有成本的(这个持有成本是金融资本和银行的运营成本及剥削得利),就是可以负利率的。
中国的老百姓把货币当作商品,存钱成了储藏财富的手段,因此都会存钱,而且中国搞的实际上是新重商主义,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占大比例的是外汇占款,也就是外国资产,对应的是外汇和黄金储备这类特殊的商品。而西方货币是媒介,是以国债发行的(而且国债已经超过GDP),是否能够还账,大家都清楚,所以西方货币就不那么值得存储了。而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年代,美元被叫作美金,美国就是债权国而不是债务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破裂的时候,美联储应对危机,也是加息的,而且是令人恐怖地加到了20%以上。
中国老百姓要存钱,存钱在银行,就是广义货币M2,而美国老百姓是不存钱的,这个差别,也造成中国的M2奇高。虽然都叫M2,内涵却有所不同,商品货币的M2与媒介货币的M2,是不好直接对比数量的,美国QE出来的M2,是在零利率下的M2,只有接近零利率的时候发行货币,才叫作QE。而中美现在的货币概念的差异也一直存在,这个中间是可以被套利的,只不过现在基本上是美国在套利得利。
3.新的货币媒介时代
世界确认进入媒介货币时代,应当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牙买加美元建立之后,美国以新的美元制度迅速抢占了全球资源,可以印钞搞“星球大战”计划,也是冷战打垮苏联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到2007—2008年的次债危机和金融衍生品危机,美国度过危机的方式就是将货币的定义进一步改变,央行QE合法化,背后就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数字货币崛起,新的货币媒介出现,带动虚拟经济的崛起。比特币的媒介能力比传统货币更加强大,把以前不能覆盖的领域也覆盖了,比如暗网与现实世界的媒介,可以看到勒索病毒只要比特币,背后是对全球央行和司法追赃能力的挑战,成为勒索媒介。到了2020年的疫情环境下美国救市,QE常态化了,又是新的货币概念。
世界到了21世纪,可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远远大于了实体,数字泡沫时代已经来临。而且虚拟的交易已经彻底可以脱离实体的束缚,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油价期货交割可以-37美元/桶!在实体上的买卖,是永远不会有负值的。
美国实际上是通过莫须有的虚拟经济催生数字泡沫,来置换全球的实体财富和资源。这些虚拟的媒介对货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为了支撑庞大的虚拟世界、实体的美股走势等是不允许有熊市的。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比实体的股市、债市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已经是现货市场的100倍以上,甚至可以是上万倍,这些交易背后代表的盈亏,与实体现货交易或者证券交易的盈亏没有区别!2008年金融危机如果再次上演,美国金融衍生品大厦倒塌,会比2008年导致更大的灾难。因此,美国需要一种可以海量迅速供应的货币媒介,保证美国的金融市场不进入传统意义上的熊市。2020年,疫情打击下的美国救市,QE常态化出现了,因此数字泡沫会长期化、合法化。而金融衍生品、数字资产和美国控制数字资产的网络霸权,可以成为美元新的信用来源,成为美元的一个锚,也是美联储可以不断QE的资本。因为美元等货币无媒化,数字货币的出现,货币已经脱离了纸质媒介,但货币的交易离不开网络,离不开银行结算清算体系,以前的银行间还有纸质的票据交换,现在已经完全网络化、电子化了,各种的支付方式也网络化、电子化了,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货币交换媒介时代。货币数字化时代来了!
以前,货币是贵金属,信用是天然的;后来,货币是纸币,信用是国家的;现在,货币是数字化的,信用是平台的!平台可能是有中心的,也可能是去中心的。
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没有牛市和熊市之分,只有波动率大小之分,因此这样的市场可以说是猴市、鹿市。猴市是上蹿下跳的大波动率,鹿市是胆小安静赚了就跑的小波动率。美国金融市场的量化高频交易,可以把波动率变化的钱赚出来,传统牛熊思维的人在里面是被收割的对象。因为高频交易背后是智能算法,是机器交易,技术在信息时代已经算法化了。
美国为了维持牛市,必然要更快、更便捷地提供无限的货币流动性,因此把原有的货币发行限制打破就是必然的,建立新的货币银行机制也是必然的,QE就这样出现了。当初,说QE印钞买的两房债券是垃圾债券,现在这个债券已经是全球最优债券之一,因为房价指数已经超过了2007年很多,债券抵押物足值,当时的美联储利率为5.25%的高点。美联储在最低点打折买入这些债券,债券变成最优,这个QE还能够叫作印钞吗?央行低价买入优良资产,妥妥的货币正常发行啊!
图1-41是2016年本人在和讯网的评论,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世界经济理论格局已经变化,原来的经济学已经不同,预测QE常态化到来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如今再看,QE已经常态化了。
美国房价指数一路上涨,房价、两房债券、债券背后的金融衍生品构成的信用背书,现代的货币理论与以前有了根本不同(图1-42)。
图1-41
图1-42
4.常态QE的货币银行学
QE常态化之下,西方央行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全球化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信息平台化。
首先是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下,资本流动、央行的作用已不再限于国内,而是全球化的。金融霸权国家的央行对全球的影响巨大,成为全球国际货币的央行,而其他国家因为“不可能三角”,其汇率、外汇管制和货币政策不能同时实现,所以在保汇率更重要的时候,必然在外汇管制加强或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方面,跟随金融霸主的货币政策采取相对锁国的政策。
西方央行的货币操作日常化,银行间货币市场的作用降低,金融货币的走向更多由政策这个“看得见的手”来决定,而不由金融市场决定。以前,对央行有很多限制,QE突破了这个限制,更重视全球财富再分配和国家间的利益博弈,而不再关注国内市场公平。
QE常态化下的新货币银行学诞生,不但有方便放水的QE,而且有快速方便回收流动性的超额准备金及其利息,还有一系列特色的金融工具被创设出来。美国操纵汇率,美联储是操纵机构。美国操纵汇率实质是他国没有按照美国认可的方式调整汇率。美国已经赤裸裸地表明,霸权是什么。对他国收割和薅羊毛是维持美国霸权的关键,因为他们不允许通过调节导致本国的泡沫破裂,造成损耗。
全球新货币银行学趋势是商业银行的投行化!以前,美国是银行分业经营的,后来变成了混业经营,现在则商业银行其实也投行化了。商业银行不仅控制证券公司,参与金融衍生品的创设,而且参与信用掉期合约、利率掉期合约、外汇掉期合约等。2008年的雷曼破产,也主要是因为这些金融衍生品导致的,而不仅仅是传统贷款坏账和挤兑造成的。后来,欧债危机深化、著名的德意志银行危机,也是由金融衍生品风险敞口带来的。从这些衍生品交易的规模来看,这些银行就是投行。而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还是最传统的息差。
为何商业银行云投行化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市场的操作已经机器化、算法化和平台化。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产品在一个信息平台上交易,金融产品快速衍生和膨胀、交易速度极快、交易模式复杂、杠杆极大可能瞬间崩盘,在交易平台之上的高频交易已经非人力所及,必须依靠机器算法来实现,所以作为算法的主体机构必须整合。
目前,新的媒介时代,需要新的货币银行学,这已经是一个负利率和数字泡沫的时代,金融货币杠杆在降低。不能只看到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更要注意央行资产负债表与M2的比例,以及美国的QE常态化背后还有金融媒介货币杠杆的下降。金融货币杠杆下降极大,其实也定向释放了风险,这也是QE常态化下,为何美元可以汇率稳定,美元指数一直在高位的原因。
美国的国债已经不是简单的债券问题,而是成为发行货币所必需的资产产生了特有需求的问题。QE导致货币放水,国家筹措资金能力的增加、国家信用增加,也为现代货币价值背书。一切经济学到了最高级阶段,都会成为政治经济学。各国持有美债也不是简单的债券问题,而是巨大的国家外汇储备已经与货币M2可比。这个结果笔者以前也分析过,外汇储备到美国其实只能买国债,是存不进美国的商业银行的。美国的银行与中国的银行不同,资金紧缺到了拉存款第一的地步,而对过大的单一非友好客户的存款,银行是不接受的。
想明白上述问题,就明白为何会出现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新的金融国际、新的货币银行学。也就是说,数字泡沫、泡沫膨胀、泡沫交易财富等世界新规则已经诞生了。
5.脱实向虚改变了商品的概念
在美国新的交易规则下,虚拟交易可以负值结算,石油期货可以负值结算,其背后是虚拟商品与实体商品的脱节。
脱实向虚首先是货币的脱实向虚,货币先脱离了贵金属实物,然后脱离了发行者的主权信用,变成去中心的数字货币。因为货币的信用来自信息平台,平台可以是主权的,也可以是去中心的。各种交易在平台上发生,货币成为平台交易的媒介。
虚拟商品与实体商品的脱节,造成实体商品与之对应的虚拟商品不能简单且直接地交割,交割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比如从纸黄金到现在的原油,再到原油的负值,交易所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当年,美国私人持有大量黄金属于非法,现在虽然不说非法了,但黄金的运输和进出境却变得非常困难,手续也更加繁杂。对于石油,有欧佩克的限产配额,要交割给多方,要求很多,比如要提前提示,要足额准备资金,要准备好仓库,等等;而空方则不用准备什么,这就使得交割成为轧多头,比原来的轧空头容易多了,使参与虚拟交易的多方不再想交割的事情,虚拟交易的市场真的逐步脱离实体交易。
允许有负值,是对经济模型的又一次重大改变,虽然现在全球绝大多数的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及其他衍生品市场还可以交割,但交割限制是一个趋势,出现负值更是一个趋势,以后会越来越多。
本来的期货给你的想象是现货交易,但如果不能交割,与现货的关系就淡化了,尤其是交割、期现套利、实际现货,对整个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两者脱离了,现货需求的作用就少了,供需曲线完全是虚拟交易博弈了,供需曲线更扭曲,使多均衡点的定价权更加凸显。
虚拟市场、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品,背后是美国主导的因特网和网络霸权在支持。它们给美国和美元带来新的信用,在石油的期货结算价格可以是负值的时候,石油与美元的关系发生变化,美元的信用之锚在数字虚拟领域,有了支撑点。
现在的现货市场采用长协模式,使大量现货交易结算绑定期货价格,结果是期货的交易价格决定现货,期货虚拟主导现货,期货的定价权更大地影响了现货市场,这为脱实向虚的美国提供了更大的操控世界的权力。
脱实向虚以后,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虚拟交易下的空单、看空期权也是商品,它们拥有了更多的独立属性,而交易价格呈现负值,意味着这几个商品的价格上不封顶。在以前不能为负值的时候,最多价格归零,空单和看空期权有最高限额,商品价格也有最高限额,与普通的实体商品不一样,而在规定可以负值结算了,二者就对等了。因为有空单和看空期权这类的商品存在,它们的交易活跃度远远超过了现货,所以价格涨跌背后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了。价格过低也可以是数字泡沫,即空单和看空期权的价格泡沫。我们需要明白:泡沫不一定是价格虚高,由此可以带来经济模型的改变。
6.中国的应对走向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变化,中国应该向哪些方向改变,这里简单地进行分析。
(1)反对脱实向虚
中央已经明确支持实体经济,反对脱实向虚,中国实体经济强大,要发挥中国实体经济的优势。
虚拟经济对中国也非常重要,我们反对脱实向虚,不是不要虚拟经济,而是以哪一个为主导、哪一个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实体和虚拟的矛盾问题,就是让实体成为主导方面。
(2)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2020年6月底,各大财经媒体均公开报道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中国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试点,将成为非常关键的一步,可能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债券市场。西方的债券市场,银行也是主要的购买者和发行者,是深度参与其中的,债券市场其实比股票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更大。
(3)扩大金融债券信托市场
拓展中国发展和建设的金融配套市场,不能只依靠银行贷款,资金来源要从商业银行贷款变成金融市场筹集。在本书的第五章,我们会继续分析信托产品的意义。
2020年4月24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试点正式起步。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最早于1960年在美国推出。通过向投资者发行信托(基金)份额来募集资金,并由专门机构投资到房地产项目中去,投资者按比例获得房地产项目产生的收益。普通投资者通过购买REITs份额,可以降低参与房地产资产投资的门槛并分享其收益。
(4)进行微观调控
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一般说来,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相对而言的,调控主体都是国家。
笔者在2014年出版的《定价权》一书中对微观调控的意义专门做了详细论述,该论述在当前依然是有效的。宏观调控遵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受到美联储国际金融霸权的制约,中国的宏观调控会有很多困难。由于中国的很多行业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份额,因此微观调控一样可以影响全球。而中国的行政能力、政府的财政手段,特别适宜微观调控。中国搞的房地产调控、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市场换技术等,都是微观调控的手段,而且都是非常有效的,也是美国忌惮的。中国可以做的微观调控手段还有很多,本书后面也会论述。以中国的微观,应对美国霸权的全球宏观,中国是有政策抓手和主动权的,可以在定价权和反剥削方面,为中国崛起争得权利和机会。
(5)增加货币发行国债占比
这个问题,财政部与央行有不同的考量。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对国民经济考虑得少,对银行业安全考虑得多。与美国不同,中国货币委员会主要是银行家担任,而美国则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美国的财政也是国会为主,而中国的财政部则是各个层面都可以发言的,比央行考虑的问题更多。2019年,财政部官员公开讲话,希望央行可以配合自己的政策,让国债达到准货币的效果。
大规模的央行购买国债,中国只有一次。2007年,央行购买过一次特别国债。当年,中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简称)成立时,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央行买了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从央行账本上看,这2000亿美元是“已售汇”,不在央行外储之中。外储占款也已通过国债方式从市场上抽走。
类似的国债购买,中国还是可以多搞几次的,多发行国债,从市场上抽走资金,通胀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巨大。美国的QE常态化,其实就是例证,以后国家的竞争,国家筹措资金的能力,央行应当配合。
综上所述,世界的新货币理论诞生了,中国要顺应世界,也要理解这些理论。全球化之下,中国与之接轨也是必然的,要主动利用这些规则进行博弈,这是我们回避不开的。当资源、市场、手段、配置都重新定义的背景下,甚至劳动也可以不需要人时,新的政治经济学可能真的会成为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