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秦晋之好 重耳给秦国的回报是啥呢?

重耳,是夷吾的哥哥,此时已经年届花甲,他从四十岁那年离开晋国开始漫漫逃亡路,从齐国混到曹国,又从曹国到宋国、郑国,此时正在南方霸主楚国那里混饭吃。

春秋的情形,有点像后世的股市,很多士大夫会长期追随一个公子,不论公子混得有多惨都不放弃他,就好似今天一些人长期持有某股,不论涨跌都捂着不出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坚信这只股票会有冲破天际的时刻。

重耳身边,就有这么一批人,如狐偃和赵衰、魏犨(战国七雄的赵、魏两国先祖);而晋国国内,也有一些看好重耳的贵族,则如栾枝、郤谷。

所以但凡懂点事的诸侯都不小看重耳,春秋首霸齐桓公,把本族的少女齐姜嫁给他(后来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迎她为夫人);第二个谋求称霸(但未遂)的宋襄公,按国礼接待他(国力不足,没办法帮他);未能列入五霸却曾暴打宋襄公的楚成王,也很盛情地款待他——所以就算重耳当不上国君,日子也过得滋润得很。

那么这个时候,秦穆公又看中了这只潜力股,把他邀请到自家这边来,一口气就要把五个嬴姓的女孩子嫁给重耳,其中就有他的亲生女儿、曾经嫁给晋怀公(此时的身份是晋国太子圉)的那个怀嬴。

重耳有点难堪:太子圉是他侄子,怀嬴岂不就是自己的侄媳妇,这是不是不太方便接受?

还是重耳的手下说话实在,虽然有点糙:“你接下来就要夺取侄子的国家,先娶他老婆有什么问题?”

于是重耳接受了这五个女子,秦穆公很高兴,随即大摆宴席,这个时候重耳的跟班赵衰就表示要唱一首歌来助兴,这首歌的歌名叫作《黍苗》,光听题目你会以为是一首歌颂勤劳农民的歌,但其中有两句是这么唱的: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翻译一下就是: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驭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秦穆公一听这词就笑了:我难道不知道你们想早日回国?而且我也没想过要让你们做秦国人,放心吧,只要一有机会,我就把重耳你扶上国君的宝座!

唱歌这件事发生在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的秋天,好像是命中注定一般,随后晋惠公就死了,太子圉即位成为晋怀公,他一上任就发布命令,所有跟随重耳流亡的士大夫都必须马上回国,要不然就杀死相关的整个家族。

据说这是真的,不仅仅是威胁,狐家就是一个例子,狐偃跟随重耳没回来,晋怀公就把狐偃他爹、大夫狐突给杀了。

结果晋国的贵族们都紧张了,本来大家相安无事,你这么搞岂不是逼我们?所以另几个大夫就骚动起来,后来担任晋军中军将的郤谷、担任下军将的栾枝,都派人到秦国来找重耳,说你赶快回来,我们这边都商量好了,你一出现在黄河边上,我们就起来推翻晋怀公这个暴君。

这个时候还存在异数的,便是吕省、郤芮这两个大夫。吕省就是当年成功说服秦穆公释放晋惠公的那个人。所以重耳的手下就和这两人反复谈判,最后吕省、郤芮也举手了,表示愿意支持重耳。

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穆公把重耳送到了黄河边,随后重耳的代表狐偃就和大夫们在今天山西省临猗县——当时叫作郇的地方缔结盟约。于是,重耳顺利东渡进入晋国,到达都城绛,那个时候晋怀公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大夫,他只能弃位逃亡,但没多久就死在重耳的剑客手上。

经过这件事,“秦晋之好”也从此结成。然而,秦穆公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了呢?从稍后的几个事件就能看出来。

第一个事件,是同一年秋天的周天子弟弟王子带事件。

此时的周天子,是东周的第六任天子周襄王。三十七年前,即周惠王四年(前673)王子颓之乱的解决,当时多赖郑厉公和虢国出手帮忙。这个王子颓,是第三任周庄王的儿子。王子带呢,是第五任周惠王的儿子。

事实上和王子颓的剧情差不多,王子带也是和自己的哥哥周襄王争位。

十三年前,即周襄王三年、秦穆公十一年(前649),这幕大戏的上半场开演,当时的调解人,第一个组合就是秦穆公和重耳的弟弟晋惠公,两家联合出兵打退了王子带和那些戎人,然后就开始和平调解,但是这次貌似不太成功,随后王子带就跑到了齐国。

之后齐桓公也出面调解,一直到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才谈妥相关事宜,周天子原谅了王子带。

可是没想到,王子带一到洛邑,更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王后隗氏居然也插一脚,在这场争位大戏中有戏份:背叛自己的丈夫,站在了王子带一边。王子带有了隗氏背后戎人的支持,居然袭击王都,将周襄王赶跑了。

好吧,那么这件事,就属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件了,周天子就算落魄,也是华夏诸侯的招牌,现在周天子居然被一帮戎狄欺负,还扯出了男女私情、弟占兄嫂等诸多不堪剧情,你说在中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齐秦晋这些霸主能不出手吗?

所以到了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晋文公和秦穆公就联合出兵了,秦兵一直推进到黄河边上。

但是这个时候,狐偃想得更多,晋国要做新的霸主,正面的敌人是楚国,可是秦国也是个抢戏的能手,晋文公要做救周天子这出戏的唯一男主角,就必须把秦穆公挤到一边去。

结果便是,秦兵还没来得及动手,晋国就先行一步,送周天子进入王城,杀了王子带,这场骚乱,便烟消云散。

晋文公这回可是挣足了颜面,也捞够了实惠——周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换句话说,本来就没剩几块地的周天子又“跌停”了。

秦穆公呢,这个时候就接到晋国的消息说:“您辛苦了,托您的福,叛乱已经平定了,您请回吧!”

事实就是秦国啥也没捞着。

这就有了第二个事件——城濮之战。

秦穆公郁闷啊:合着我费那么大劲,把你从一个流亡公子扶植成一国之君,你就这么对我?

晋文公说:别急,咱们一起对付楚国,这里头大有你的好处。

机会很快来了。晋文公四年(前633),楚国的大军就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重耳立即发兵,声东击西先去打楚国的小伙伴曹国和卫国,而后又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作为对宋国的补偿。

与此同时,晋国又请齐国和秦国出面,请他们与楚国交涉。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天下,齐国、秦国、晋国、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如今齐、秦出面,楚国再不让步,就等于楚国一家独挡其他三家,这如何打得?

所以楚成王让步了,他从宋国撤兵,一场危局本来可以就此消除,楚国虽然没得到什么好处,但也没太大损失。偏偏这个时候令尹子玉不干了,他说:这样一来的话,风头都给晋国占了,咱楚国有什么?给我一支兵,我不敢说一定能建功立业,可是至少能证明楚国也有能打仗的人。

方才已经说了,秦穆公这个时候已经对晋国的独霸不太高兴了,齐国也没兴趣给晋国添砖加瓦,所以楚军一定要和晋国开战的话,还是一对一式单挑。

结果便是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周襄王任命重耳为诸侯首领,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又靠边站了,他很生气。

晋文公说:没事哈,秦叔,我们一起去打郑国,这回好处必定一起平分。

好嘛,这便酿出了第三个事件——崤之战。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秦穆公又派兵,和晋国一起攻打郑国。

这里便要说一说郑国的相叔詹。当年重耳流浪的时候,曾经到过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对重耳并不好,于是叔詹说:国君,您有两个选择,要么善待重耳,要么干脆杀了重耳,因为这个人如果活下来,一定会成为郑国的后患。

结果郑文公啥也没干,这话还不知何时传到了重耳的耳朵里,现如今重耳就要求郑文公:把你的相交出来。

没辙,叔詹只能自杀,可是重耳还不满足,他认为自己该恨的人是郑文公而不是叔詹,所以一定要得到郑国国君才能罢休。

晋国如此咄咄逼人,郑国没辙,就只能把主意打到了秦国头上,派使者跟秦穆公说:你们秦国到这里来做什么呢?攻破郑国的城池,难道会让给秦国?还是归晋国所有吧?秦国的好处在哪里呢?

不得不说,一句话恰好说中了秦穆公的心思,秦穆公点头走人,只留下晋文公在风中凌乱。

更让晋国尴尬的是,秦国大军走了,却留下了三个人,一个叫杞子,一个叫逢孙,一个叫扬孙,留在郑国协助戍守。

这什么意思?如果晋国继续攻打郑国,岂不是要与秦国为敌?

没辙,晋文公只能见好就收,从郑国撤走了。

秦穆公的小心思,其实不能说没有道理——郑国这个地方,是天下的咽喉之地,秦国如果能掌控这里,日后无论是向东还是向南扩张都没有问题(战国时期秦国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留下杞子等三个人,你可以说是协调官,为了协调秦国与晋国、郑国三国之间的关系所以留在这里;可是也不妨说是监察官,监察晋郑关系的变化,一旦有机会,如果郑国虚弱,晋国又无暇顾及,那么秦国向东的机会可就来了。

就这样等到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的冬天,机会终于出现了。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晋文公死了,郑文公也死了,现在郑国正是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现在你派兵过来,可以一举搞定这里。

秦穆公高兴啊,使劲拍大腿,大好前途就在眼前。 JnFrKWjQmFYgC8TsMMurjj9yYztp8dbPpQ6eVA5dOeUsOcQIO15F84E9T4E6VT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