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

“路止于此,海始于斯。”看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与腓尼基很相似,两国都是夹在大国和大海中间“讨生活”。

15世纪,葡萄牙国土不足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百万。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地就已遍布非洲、美洲和亚洲,全盛时,其领土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千米。而罗马帝国全盛时的领土面积只有500多万平方千米,奥斯曼帝国全盛时领土面积也只有500多万平方千米。从对海洋文明开创性贡献角度看,葡萄牙之后的西班牙、荷兰只是在葡萄牙基业上发挥,二者没有葡萄牙贡献大。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大航海纪念碑是游客必到之处。纪念碑的主角都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站在第一位的是手捧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的葡萄牙王子唐·阿丰索·恩里克(1394—1460)。恩里克王子和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是葡萄牙的国家标志。欧元流通前,葡萄牙最大面值的纸币上,一面印有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图案,另一面则印有恩里克王子的像。

大航海纪念碑上站在高处的恩里克王子

葡萄牙纸币上印有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

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是迪亚士绕过好望角,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功勋船。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首先要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和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说起。

1417年,23岁的葡萄牙王子恩里克在北非港的休达与摩尔人交战时得知,有一条商路可以穿过撒哈拉大沙漠到达土地肥沃的“绿色国家”,即今天的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地,传说那里有黄金、象牙和胡椒,还有传说中信仰基督教的“约翰王”。于是,从小就喜欢探险的恩里克王子决定去寻找“绿色国家”和“约翰王”。

葡萄牙人如果从陆路寻找非洲“绿色国家”必须过两关:第一,要经过世仇北非摩尔人的领地;第二,即使绕过了仇人的领地,穿越沙漠也不是海边民族葡萄牙人的长项。恩里克王子因此产生了从海路南下沿非洲西海岸寻找“绿色国家”的想法。于是,恩里克王子来到葡萄牙西南端的小渔村萨格里什,开始为远洋航海探险做准备。

第一,创办国家航海学校。恩里克王子建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后来,绕过好望角的迪亚士就曾在这个航海学校学习。恩里克王子还建立了天文台和图书馆,从世界各地招聘天文学家、数学家、地图绘制师,广泛收集天文、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中,就有对大航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学指南》和《马可·波罗游记》。

由于航海学校的专门教育,葡萄牙的船长很重视航海资料的记录、整理和研究,这对后人帮助很大。哥伦布夫人的祖父曾是一位著名的葡萄牙船长,哥伦布在研究了老船长的大量航海资料后,才产生了西行大西洋寻找东方印度的想法。

第二,研究和改进航海器具。恩里克王子资助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开设航海学、天文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学科,深入研究远洋航海导航技术,不断改进、制作新的航海仪器。例如,改进了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改进制造出了一种能测量海拔高度的仪器——象限仪,还有用来测量纬度的横标仪——简易星盘等。

第三,研制适合远洋探险的船只。在萨格里什渔村,恩里克王子一边研究航海和培养船长,一边迫不及待地组织船队在葡萄牙临近的大西洋海域探险。一开始由于不了解海况,更由于当时的船不适合远离海岸航行,船经常出现偏航或不受控的状况,但也因此“歪打正着”地发现了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本来是想向南航行探险,最后由于风暴和船的问题,被海浪偶然送到了当时不为人知的亚速尔群岛。

恩里克王子愈加觉得,在大西洋上探险不同于在地中海航行,必须建造出适合远洋探险的船具。恩里克王子与造船师研究了当时的各种舰船,最后,古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引起了葡萄牙人的关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阿拉伯三角帆船。

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船具,当属古阿拉伯人发明的能使船逆风航行的三角帆,这有点像当代三角飞翼布局的飞行器,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发明,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美国正在研制的B21远程战略轰炸机仍然采用这种布局。

科威特国徽上有三角帆船的元素

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三角翼轰炸机

后人无法考证逆风航行的三角帆是如何发明的,这应该是一个偶然发现,人们试着猜测:一天,一艘船在阿拉伯海上顺风航行,风向突变,水手想收起风帆划桨前行,但在帆还没有完全收起来时,发现船沿“之”字路线前行了一段距离。水手很奇怪,又试验了几次,发现只要将帆与逆向吹来的风形成一定的角度,风鼓起的帆就可以让船逆风前行。不过,不能走直线,要走“之”字路线,让帆与风形成合适的角度。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理,这要等到18世纪以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出现后才能解释,与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类似。

欧洲人在6世纪见到了古阿拉伯三角帆船;9世纪,三角帆在欧洲流行开来。恩里克王子的造船师们根据大西洋的海况,结合地中海船和古阿拉伯船的优点,将三角帆与横帆混搭,或者干脆全部采用三角帆,建造出了2—3根桅杆的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要经过非常复杂和危险的航行试验。

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大约在1440年定型。该船轻便灵活速度快,方便逆风航行,不但能在深海中抵御风浪平稳航行,还可以躲避暗礁和沙洲浅滩以靠近未知海岸探险。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根据需要建造,船体可大可小,排水量在50吨至160吨。

带有横帆的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

1442年,装备了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的特里斯·唐探险船队到达非洲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角,带回10多个穆斯林俘虏。随后,葡萄牙人又多次组织了以掠夺非洲奴隶为目的的船队,欧洲400年奴隶贸易从此开始。

以特里斯·唐为主题的葡萄牙纪念币,上有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图案

1444年,恩里克王子派出的船队到达布朗角的塞内加尔河口,这里海岸青翠、植被繁茂——经过20多年的探险航行,恩里克王子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绿色国家”。

1460年,恩里克王子病逝。

1488年,毕业于恩里克航海学校的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1450—1500)成功绕过了非洲最南端风暴连天的“好望角”。在葡萄牙发行的纸币上,正面印有航海家迪亚士的肖像,背面则是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罗盘和航海图。

葡萄牙纸币,正面印有迪亚士肖像

1492年,被葡萄牙王室拒绝的哥伦布帮助西班牙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伦布探险船队旗舰“圣玛利亚”号卡拉克帆船在航行中搁浅,最后是一艘名为“尼雅”号的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带着哥伦布返回了西班牙。

哥伦布帮助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人加快了寻找东方新航线的步伐。1497—1499年,在迪亚士的引领下,葡萄牙贵族达·伽马(1469—1524)开辟了从葡萄牙通往东方印度的新航路,船队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是卡拉克帆船。下面葡萄牙纸币上的图案,是葡萄牙建造的卡拉克拿屋船,外形与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有着明显的区别。

葡萄牙人建造的卡拉克帆船别具特色。他们利用研制卡拉维尔三角纵帆船的经验,针对当时欧洲流行的卡拉克帆船进行了远洋货运适应性改造,加装了最具特点的船首斜桅杆,形成了3—4根桅杆、主桅杆挂方形大横帆、后桅杆挂三角纵帆的布局,最终定型了欧洲用了上百年的卡拉克帆船,所以后来的卡拉克船也被叫作葡萄牙“拿屋船”。

葡萄牙纸币上印有拿屋船、胡椒,以及达·伽马与印度人交流的画面

横帆和纵帆搭配使用,既能在大西洋的强风中高速行驶,又能在地中海上自如航行。船首斜桅上悬挂的横帆,不但可以获得额外的动力,还能增加平衡性和灵活性。加大后的船舱,可以放置更多的远洋物资。15世纪末的卡拉克商船吨位在200吨—600吨,被人称为欧洲第一款远洋货船。驾驶这种船,水手操控风帆的经验很重要,行业里称“船艺”。

波兰邮票上印有15世纪的葡萄牙卡拉克船

葡萄牙卡拉克船比较容易被改装为战船,巨大的船身和多层甲板可以装配更多的火炮,战船吨位可达1000吨以上。由于艏楼和艉楼高大,船舷很高,让敌人传统的“接舷跳帮”白刃战变得困难。改进后的卡拉克帆船在葡萄牙崛起为大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卡拉维尔和卡拉克两型船可以快速改造成风帆火炮战船,轻重搭配,海战效果非常好。海战中,卡拉克战船相当于战列舰,卡拉维尔战船相当于巡洋舰。

1509年2月2日至3日,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第乌海面,一场决定东西方未来几百年命运的海战爆发。葡萄牙舰队,包括18艘配备火炮的大型卡拉克风帆战船和稍小些的卡拉维尔风帆战舰,共有1800名葡萄牙战士和400名印度水手。对手是埃及和土耳其组成的联合舰队,虽然战舰数量多达2000余艘,但与葡萄牙的战船差了一个时代。战况是,联合舰队第乌要塞的岸炮打不到葡萄牙人的大船;面对葡方18艘首尾相连、机动灵活的“战列舰”,联军的排桨船和单桅小帆船根本靠不到近前,弓箭和射程可怜的火炮更是无可奈何,即使有几艘船冲到葡方前,阿拉伯弯刀战士又难以跳上卡拉克和卡拉维尔的超高船舷上。

葡萄牙与土耳其阿拉伯联合舰船力量对比表

最终,阿拉伯联合舰队伤亡过半,被迫退出战场。葡萄牙仅有几十人受伤,取得了绝对胜利。这一关键性海战,使亚洲国家失去了对印度洋的控制。除中国和日本外,印度及印度洋上的许多国家开始沦为葡萄牙及后来纷至沓来的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一战,标志着风帆火炮时代的到来,战列线战术初现萌芽。卡拉维尔“巡洋舰”和卡拉克“战列舰”的海战优势得以展现。

第乌海战的旗舰是“海之花”号卡拉克船。该船排水量约400吨,3—4层甲板,于1502年建于里斯本,3根桅杆6张帆,一根船艏斜桅杆,长36米,宽8米,是葡萄牙舰队中最大的船。1502年,“海之花”号从葡萄牙首航葡属印度,1503年满载香料回程,回程航行至莫桑比克海峡时遭遇风浪发生渗漏,在莫桑比克岛修理两个月后回到葡萄牙。1505年,“海之花”号载着第一任葡属印度总督上任,1506年回程航行至莫桑比克海峡时再次发生渗漏,被迫在莫桑比克岛停留10个月进行修理。在参加第乌海战后,1510年,“海之花”号参与了征服印度果阿之战;1511年,参与了征服马六甲之战。在1995年葡萄牙发行的纪念币上,其中一面是“海之花”号卡拉克船。现在,马六甲还有一个“海之花”号造型的博物馆。

葡萄牙纪念币上的“海之花”号船

马六甲“海之花”号卡拉克船造型博物馆

1511年年末,“海之花”号从马六甲岛起航,载着从马六甲苏丹宫殿里掠夺的60吨黄金,以及200颗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途中在苏门答腊东北部遭遇风暴沉没。如今,有关国家还在为这些海底财宝打捞权而争执。

16世纪末,葡萄牙总结“海之花”号经验和教训,帮助西班牙造出了更适合远洋运输的西班牙大帆船 。再后来,西班牙和英国在西班牙大帆船的基础上建造出了盖伦战船。

卡拉维尔和卡拉克两型船不但帮助葡萄牙开辟了海上新航线,还帮助从葡萄牙跑到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帮助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所以,这两型船是大航海时代的元老功勋船。

葡萄牙人经过8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海上新航路。到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海外势力达到顶峰,成为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大国。

在葡萄牙第十六代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1554—1578)执政期间,年轻的国王雄心勃勃,忘了祖上避免陆战的祖训,又打起了海峡对面摩洛哥的主意。1578年,这位赵括式人物,亲自披挂上阵,虽然力量占优,但很快被摩洛哥人击溃。撤退中,还未来得及与西班牙公主成婚的年轻国王竟然淹死在马哈赞河中,致使塞巴斯蒂昂一世没有留下子嗣。经过几轮争夺,与葡萄牙王室有血亲关系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率大军夺得了葡萄牙王位。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1640年,西班牙在荷兰、法国、英国的联合打击下,国力开始衰退,葡萄牙借机脱离了西班牙的控制,但这时的海上强国已经是“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人只要看上葡萄牙的海外领地,就直接抢夺,这就是大航海时代的文明。

虽然失去了数一数二的大国地位,但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依然是一个殖民地大国,领土面积800多万平方千米的巴西殖民地一直被葡萄牙统治到1822年。

1807年,拿破仑法国占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室和贵族逃亡巴西,殖民地人民热情地接纳了葡萄牙流亡政府,巴西因此获得了与宗主国葡萄牙本土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葡萄牙王室曾想立足巴西扎根发展,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葡萄牙。王室回到里斯本后,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葡萄牙议会提出将巴西的贸易和税收政策变回殖民地待遇。殖民者忘恩负义的行为不但激怒了巴西本土人民,就连留守巴西的葡萄牙王子也极为不满。1822年,葡萄牙佩德罗王子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建立了巴西帝国。 prVuP4Qljljy899WECOe3WulVEs0UoZe7An/UoyZm4EakRnXceXmuBJSiR1KQF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