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关系文明走向的三场海战

没有文明的力量不可持续,没有力量的文明不会长久。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大学和图书馆曾是古代学者的向往之地,来自西西里岛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曾在此向几何大师欧几里得学习。公元前212年,古罗马舰队围困叙拉古,阿基米德制作的透镜烧毁了不少罗马战船风帆,用杠杆原理发明的投石器杀伤了不少古罗马士兵。古罗马主帅恼怒地说:“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城破后,古罗马士兵杀死了75岁的阿基米德。古埃及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被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多次占领后,存在了至少5000年的古埃及文字消失了。直到1799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后,一个法国士兵挖掘出了用古希腊文和古埃及文记载同一件事的罗塞塔石碑,古埃及象形文字才得到重视并被解读出来,法国人在开罗创立了古埃及研究所。后拿破仑败于英国,罗塞塔石碑被英军掠到了大英博物馆。

古代地中海发生过多次海战,关系文明走向的海战有三次,一是古希腊守护文明之战,二是古罗马命运之战,三是古埃及命运之战。而这三次海战,每次都有新式战船和装备出现,采用新式装备的一方都取得了胜利。

一、古希腊守护文明之战——萨拉米斯海战

从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开始,到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古埃及、巴比伦、腓尼基、古巴勒斯坦、亚美尼亚、北印度及大部分古希腊城邦都被波斯帝国统治。公元前490年,古希腊雅典联邦在马拉松平原以少胜多击退大流士一世率领的波斯军队。10年后,公元前480年9月,大流士之子波斯新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大军杀奔古希腊萨拉米斯海峡。古希腊联军在萨拉米斯海峡击退波斯海军,史称萨拉米斯海战。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古希腊三桨座战船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几百年地中海上的主力战船。

萨拉米斯海峡位于雅典城西南面的萨拉米斯岛与希腊本土之间,整个古希腊联合舰队都集结在萨拉米斯海峡的东口,共有366艘三层桨战船和7艘50支桨的小一些的战船。波斯海军主要由腓尼基人、古埃及人和伊洪希腊人等被波斯占领的古希腊城邦海军组成,有各类战船800余艘,其中腓尼基战船200多艘。

海战中,波斯战船虽然数量多,但是远程奔袭的波斯船相对雅典船要小。雅典以三层桨大船居多,该船可装载200多名船员,其中170—180人为划桨手,战时可以减少划桨手腾出空间运输更多的士兵和马匹。三桨座战船的主要战术是撞击和登船战,弓箭手、弩炮和投石机只是辅助作用。撞击的目的不是全速在敌船上开洞,而是尽可能多地在纵向上破坏敌船。当战船与敌船夹角60°时,航速4节即可破坏其敌船船体;当战船与敌船夹角30°时,则需8节。三桨座战船的撞角很容易就将小一些的波斯船撞毁,或者依仗船身舷高优势,从矮一些的波斯船一侧快速擦身而过,切断波斯船桨,失掉一侧船桨的波斯船只能原地打转,任古希腊人宰割。

当然,波斯舰队里也有一些与古希腊雅典几乎一样的战船。波斯海军的统帅是阿尔忒弥西亚女王,她的旗舰也是三桨座战船。为了突围,女王不得不撞击波斯的战船,使古希腊人误以为是友军而没有进攻她,这样女王才得以脱身。

萨拉米斯海战历时8小时,古希腊联军击沉波斯战船200多艘,俘获多艘,结束了波斯人对爱琴海的控制,最终迫使波斯王薛西斯放弃了征服古希腊的计划。从这个角度看,萨拉米斯海战是一场决定古希腊文明能否存续的决战。

二、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命运之战——米莱海战

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帝国为争夺地中海控制权进行了三场战争,由于古罗马人称呼迦太基为布匿(Punic),写历史的古罗马人将其称为布匿战争(Punic Wars),迦太基人是腓尼基最后的传人。古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经过五次海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最终取得胜利,逼迫迦太基人签订不得其保留海军力量的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虽然在名将汉尼拔的率领下攻入了罗马共和国的腹地,取得多场陆地胜利,但是由于没有海军的支援和守护,被古罗马人用海军攻入迦太基本土,汉尼拔最终功亏一篑。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人对迦太基人一边倒的屠杀。由此可以说,迦太基在第一次战争中战败,被解除海军武装后,他们就已经失去了最终的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五场海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至前241年,其中的米莱海战至关重要。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米莱海战,是罗马共和国与北非迦太基帝国为争夺西西里岛控制权,在地中海西西里岛东北岸米莱海角(今米拉佐)附近进行的海战。

迦太基当时是海上强国,在地中海有很强的控制力,甚至掌控了西西里岛。布匿战争发生之前,罗马共和国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制造业,不太重视海军建设,一直在旁观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古埃及人、波斯人在地中海上的争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罗马共和国在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多了起来,也就不能再坐视地中海被他人控制了。面对迦太基强大的海军,罗马共和国终于下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决心,并备足了军费。

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船能力,但是其战船与迦太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古罗马人首先搞到了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在古希腊工匠的帮助下,古罗马人消化吸收了迦太基船的技术并有所发挥,在60天内建造了具有古罗马特色的100艘五桨座三层桨大型战船和20艘小一些的三桨座三层桨战船。

罗马共和国的五桨座战船还是三层桨船,也就是一列三桨共五名划桨手,从上至下的划桨手分配是2-2-1,上两层的桨大,称大桨,需两名桨手,可在战时产生更大动力和速度。古罗马五桨座战船一般有420名船员,其中桨手300人,底层桨手一排30人,上两层桨手各60人,船舷一侧三排桨手合计150人,还有甲板风帆手等人员20人,其余是指挥官和士兵。船长约45米,排水量100吨,吃水5米,水线上船体高度3米,一般作为海军旗舰用。但在米莱海战中,古罗马人五桨座大船居多,这也是古罗马战船虽然数量少但还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想一想,300名划桨手一齐发力,船速该有多快!

由于宽度增加,古罗马五桨座战船的甲板面积更大,能够将古罗马人擅长攻城的武器搬到船上用,例如攻城弩和大型投石机等,这些当时的重武器比200年前希波萨拉米斯海战时期的武器更有杀伤力。

古罗马人还发明了一种叫“乌鸦吊桥”的新装备。它是一座悬在长杆上,顶端有巨钉的木板桥,长12米,宽1.2米,被安置在船首,能左右摆动。海战中,当士兵数量占优的古罗马战船接近对方时,就将吊桥落到敌船上将其牢牢钩住,有准备的善战步兵通过“乌鸦吊桥”跳上敌舰突袭敌方准备不足的士兵,俘虏水手和战船。由于吊桥形状很像乌鸦嘴,因此被称为“乌鸦吊桥”,装备这种接舷吊桥的战舰也被古罗马海军称作“乌鸦战舰”。利用“乌鸦吊桥”,古罗马人将不擅长的海战变成了自己擅长的陆战。当然,配置这种吊桥的战船甲板要大。五桨座战船与对手比,特点就是大,所以可安装“乌鸦吊桥”——如果在小船上使用吊桥,船容易倾覆。

“乌鸦吊桥”

带“乌鸦吊桥”的五桨座战船

“乌鸦吊桥”在米莱海战中显示了威力,有近50艘迦太基战船被摧毁,30艘被俘获,15艘被撞沉。罗马共和国歼敌约3000人,俘虏约7000人。

米莱海战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帝国的生死命运之战,这一战,古罗马人消除了迦太基的海上威胁。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不得不率领大军赶着大象,从西班牙翻过伊比利亚山、比利牛斯山,蹚过罗纳河,翻过阿尔卑斯雪山,再翻过亚平宁山脉,在坎尼取得了可载入军事史册的重大胜利。然而,拥有制海权的古罗马人,通过海上持续调兵遣将、保障补给,不断消耗汉尼拔,最后从海上进攻迦太基,迫使汉尼拔撤军回迦太基解围。最终,罗马共和国在北非古城扎马战胜汉尼拔,用持久战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攻破迦太基城,纵火焚城多天。之后,古罗马人又拨开一米多深的灰烬,在底部撒上盐,以此诅咒迦太基的土地上寸草不生、不再复活,古罗马人对迦太基的惧怕和仇恨程度可见一斑。迦太基被罗马共和国毁灭的同一年,罗马共和国吞并了古希腊。

三、古埃及王朝命运之战——阿克提姆海战

公元前31年,罗马共和国两位执政官产生矛盾,爆发了内战,一方是代表罗马共和国“正统”的屋大维,另一方是已与古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结为夫妻的安东尼,因此这更是一场关系古埃及王朝的命运之战。公元前31年9月2日,屋大维与安东尼的海军在希腊半岛西海岸的阿克提姆海角展开了决战,史称阿克提姆海战,也称亚克兴角海战。这次海战,罗马共和国的“乌鸦吊桥”演变成了“飞钳吊桥”,屋大维战胜了安东尼。通过这场海战,罗马共和国吞并了古埃及王朝。古埃及王朝灭亡,罗马共和国很快变为帝国,开始了大规模扩张,进入了辉煌伟大的阶段。

阿克提姆海战中,屋大维一方有战船400艘,装载陆军1.9万人;安东尼一方有战船440艘,装载陆军2.2万人,古埃及女王率领的60艘古埃及军舰作为预备队殿后,双方战力基本相当。这时的桨帆船,最大已经由五层桨发展到了七层桨的巨大战船。安东尼方的重型船多于屋大维,但屋大维方的战船机动性好,针对敌方大船准备了足够的纵火船——古代纵火船往往是偏弱一方海军的利器,相当于现代的鱼雷。

前面讲到,“乌鸦吊桥”虽然帮助罗马共和国战胜了迦太基帝国,但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使船倾覆,因此不常被使用。为应对安东尼和古埃及海军的挑战,屋大维的海军将“乌鸦吊桥”改造成了“飞钳吊桥”:将一块跳板外面包上铁皮,一头装上铁钩,另一头装有绳索,进攻时用弩炮把“飞钳吊桥”投射到敌船上,用铁钩把敌舰拖近己方船舷,重装步兵登上敌舰进行战斗。改进后的“飞钳吊桥”克服了“乌鸦吊桥”笨重容易使船只倾覆的弱点,又可以帮助海战能力弱但陆战能力强的一方取胜,是古代海军武器的一大进步。

海战在中午开始,双方战船排列成左、中、右硬碰硬展开激战。几百艘巨舰相互撞击,抛掷的巨石、火把和带倒刺的铁头标枪缠斗在一起。海战战至夜晚,屋大维一方借助夜色发动了火攻,重创了安东尼的舰队。激战中,安东尼的旗舰被敌方旗舰抛出的“飞钳吊桥”钩住,安东尼不得已离开旗舰,带着残存的40多艘战船,与古埃及女王的后备队逃回了古埃及。

阿克提姆海战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屋大维的军队便登陆古埃及并击溃了安东尼军团。安东尼和古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自杀身亡,古老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就此灭亡,古埃及被并入罗马共和国版图。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罗马帝国进入强盛时期。

395年,罗马皇帝将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410年,被古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日耳曼西哥特人攻破罗马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其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

欧洲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欧洲中世纪一般指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476)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1453),也就是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近1000年。这近1000年的欧洲,战乱频繁,血腥残杀无底线,宗教迫害严重,致使文明倒退。

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的一些城邦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为人类做出了最后的贡献,将古希腊、古罗马很多珍贵文献从希腊文翻译成了拉丁文,传播至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之地,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共和国“国父”科西莫·美第奇为他的图书馆定制的托勒密地理学拉丁文手稿《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宇宙志》,民间习惯称之为《地理学指南》。这部书成书于2世纪,虽有不少瑕疵,但肯定了“地圆说”,给15世纪的哥伦布等航海家们以希望和勇气,让他们误打误撞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MmQ8gSfjQcs8XTsUjOCl22EgJu1lUNDh8dsfkDD3Rz8h1TjFmoXbSLvB2d8f3j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