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古希腊文明的守护者
——三桨座战船

无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如何憎恨腓尼基人,古希腊建造的三桨座战船、古罗马人建造的五桨座战船都明显带有腓尼基船的印记,有时难以辨别,区别在于桨座和划桨手的数量。为了增加划桨手的数量,提高战船速度和冲撞破坏力,古希腊人通过桨座高低设计、桨座合理错位布置,造出了三层桨的双桅杆战船。

如果想使船装载更多货物和士兵,就要适当加宽船体。但船体太宽,船的行进阻力便会加大。因此,在船体宽度上做文章的自由度有限。于是,造船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船加长,配置更多的桨,同时增加桅杆和风帆数,由单桅杆变为双桅杆。但这就遇到一个船体强度的问题:如果船体太长、过重,船体就会被过大的纵向弯曲力矩折断。就像今天巨大的集装箱船如果不断加长担心弯折一样,所以在当时木制船的情况下加长船体也有限。造船师自然就想到从增加船的高度入手,增加一层座位或甲板。甲板一开始不是完整的,是一个个加高的供桨手坐的座位,经过不断改进,就出现了双层双排桨帆船,腓尼基人常用这种船。

如果想继续增加船桨,简单的办法就是再增加一层划桨手座位,但这会导致船体高度增加,又会遇到稳定性问题。于是,造船师首先将“天桥”改造成标准的甲板,甲板与底层中间再建造一个夹层。底层布置一排划桨手,夹层通过座位交错布置、高矮不同可以安置两排船桨,这样在甲板下两层空间里一列有三个桨座,三桨座三层桨船就设计出来了,三桨座船名称由此而来。该船中间夹层有两名划桨手交叉而坐各划一支桨,这两个座位位置如何交叉安排,座位高低多少,是该船技术的关键。

三桨座布置示意图

古希腊三桨座战船实际上是在腓尼基双层桨帆船基础上的加长、加高和稍稍加宽,再配上包有青铜的撞角,战船重量大大增加,增强船体强度和解决渗漏问题成为造船的关键。雅典人在船主梁下布置了两根直径47毫米,长度为船长两倍的缆绳,把它们沿龙骨中线从船头贯穿至船尾,据说能提供13.5吨的张紧力,起到加强船体纵向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防止船板移位产生渗漏。雅典将这项技术列为机密,泄露就是死罪。考古研究称,如果没有这项技术,三桨座战船将无法在海浪中航行。可以说,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用于造船中。

由于划桨手增加,船速加快,三桨座战船头部水下线一般都装有用青铜制成的撞角,其功能是依靠划桨手加速直接撞击敌船侧面,这样不但可以毁坏敌船船桨,使其失去动力,甚至可以直接撞沉敌船。这是古代战船自身配备的最早的武器装备。

考古研究出土的三桨座战船显示,该类船长约40米,宽6米,3层桨有170—180位划桨手,划桨手之间纵向距离约1米,水线以上船体高约2.15米,吃水约1米。双桅杆,主桅和前桅各挂一张方形帆,最高速度可达8节以上,一般以6节巡航。天气好时,划桨手划船6小时—8小时,可航行80千米—100千米,极限情况一天能航行300千米。

2017年11月,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曾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其中三桨座战船是重要内容。

古希腊三桨座战船模型

20世纪80年代复原的古希腊“奥林匹斯”号三桨座战船

20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古希腊三桨座战船的航速、战术和居住条件,希腊与英国合作,用时两年多,复原了一艘名为“奥林匹斯”号的三桨座战船。该船用推测的古代工艺制造,造好后不长时间,船舱进水、船板腐烂等问题不断出现。最后,人们不得不用现代工艺进行维护保养,花费巨大。2004年8月,该船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2005年被送往希腊法里奥海军传统博物馆珍藏。时至今日,对于古代的许多造船技艺,现代人还是难以参透。

古希腊三桨座船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别意义。

第一,在三桨座船的研制和后续的不断改进中,船体强度、稳定性、重心、阻力、操纵性等技术问题都被提了出来,古希腊的许多学者参与了造船和航海研究,大大促进了古希腊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萌芽和发展。

第二,在古希腊与波斯帝国的命运之战中,三桨座战船帮助古希腊赢得了希波战争关键之战——萨拉米斯海战,保住了西方文明摇篮。古代有许多文明都毁灭于战争,那时的胜利者极其野蛮,习惯焚毁敌方建筑物和书籍,杀掉贵族,将百姓掠为奴隶。例如,罗马共和国攻占叙拉古时已经发令,要保护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但古罗马士兵还是将75岁的阿基米德杀害。

第三,该船在古代船舶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后续战船发展的主要平台。古希腊各城邦相继建造出了各类战船:“一桨半”轻型侦察船(底层每排15桨,第二层每排5桨,两舷侧共40名划桨手);比三桨座战船矮一些的无风帆纯二桨座战船(120名划桨手);罗德岛海军发明的“二桨半”战船(40吨,144名船员,其中划桨手120名);以及四桨座、五桨座等大型战船相继出现,甚至有七桨座巨船。

第四,罗马共和国在该船基础上发展出了五桨座战船,帮助新生的古罗马海军战胜了强大的迦太基海军,一统地中海,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得以融合延续发展。

公元前260年至前241年,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共进行了五次海战。在古希腊人的帮助下,古罗马海军从无到有,最终在公元前241年战胜了迦太基海军,取得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战争期间,古罗马人在古希腊和腓尼基三桨座战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动力,加长桨的长度和宽度。但这会导致单个划桨手很难滑动加长加宽的大桨,于是在船的底层和顶层甲板中间的夹层布置了四个桨座坐四位划桨手,每两人划动一支大桨,底层还是一人划一支桨,这样总共是五名划桨手划动三层桨,划桨手还都位于甲板之下。当然,有些大的船,也有五名划桨手划五层桨的船,这样的船将更大,统称为古罗马五桨座战船(Quinquereme)。也就是说,五桨座战船,有三层桨的,也有五层桨的。这种船的甲板空间比较大,可以根据需要装备两根以上桅杆,装备更大的武器,配备更多的士兵,适合古罗马陆军发挥其优势。 zqEpY+17LqGMI1lXBUnu1x4nn5ttiM2so7gNuxtXlvnbkbNNd4Z2UeqT3FbKet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