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荷兰商船与快船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越海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海港。”这是1656年荷兰诗人冯德尔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所作颂歌中的词句。“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这是荷兰人教育孩子的老话。

荷兰是个商业国家,凭借着快速腌制鲱鱼、建造低成本平底商船的“一招鲜”,长年奔波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海上马车夫”终于在17世纪中叶成为海上强国。现在的美国纽约、法属圭亚那首府卡宴、南非开普敦、印度尼西亚诸多群岛、新几内亚岛等都曾是荷兰的殖民地。

在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扩张中,荷兰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最早创办了银行和股票交易所。黄金时期的荷兰曾独战英法联军获胜,但随着独立英雄海军上将马顿·特罗普被英国海军狙击手射杀,英荷战争中,英雄海军上将德·勒伊特在地中海倒在法国舰炮之下,在成就了英国“光荣革命”高光时刻之后,荷兰最终还是被英国剪了羊毛,失去了大国地位。

如今的荷兰,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740万。荷兰在2020年全球GDP排名第17位,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榜排位第7,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榜排位第6。知名企业有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光刻机制造企业阿斯麦公司(ASML)等,欧洲空客公司注册地在荷兰。

很显然,同样是大航海时代崛起的海洋强国,今日荷兰要比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日子好许多。与葡萄牙、西班牙当年打着宗教旗号殖民占地、屠杀“异教徒”不同,荷兰人海上争霸的目的就是做生意。荷兰人为了生意可以舍命、舍尊严,被誉为最有“商业精神”的民族。

一、荷兰人的商业精神

荷兰人的“商业精神”有时让人由衷敬佩,有时也让人难以接受。

为抗税而造反。 荷兰曾被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国统治,一直逆来顺受,为西班牙贡献了近40%的税收。但是,西班牙国王不断加码收税,荷兰商人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从1568年开始,虽然遭受西班牙一次次的残酷镇压,但荷兰起义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北部七省同盟——乌得勒支同盟。1588年,以牺牲十几万荷兰人的生命为代价,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荷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并最终于1648年被西班牙承认。在80年的独立战争中,荷兰人一直在认真打理生意:1602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160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621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待到1648年独立时,荷兰已经是世界海上贸易第一大国、海上力量第一强国和第一造船大国。

为了生意,不惜与“恩人”英国翻脸。 在荷兰独立战争中,英国人出于自身利益打压西班牙,客观上给予了荷兰最大支持,可以说是荷兰的“恩人”,荷兰人一度想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当他们的君主。但随着荷兰的生意越做越大,海军力量越来越强,荷兰不再把英国放在眼里。1639年,荷兰不顾英国海军的警告,与西班牙在英国唐斯海域大打出手,英国人感受到了来自荷兰的威胁。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强硬的《航海条例》,限制荷兰海上贸易——英荷为此进行了三场战争(1652—1674),历时22年,荷兰2胜1负。荷兰海军一度打到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将英国海军旗舰俘获到阿姆斯特丹展览,羞辱英国。

为了生意,入乡随俗跪拜中国皇帝。 1656年,为了与中国通商,荷兰使团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同意按照三跪九叩的皇宫礼仪向皇帝行礼。英国人、西班牙人都不理解,要知道,当时的荷兰可是海上第一强国,正在黄金时期。荷兰人这样解释了同意跪拜的原因:“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

荷兰人的商业精神甚至赢得了敌对国商人的信任。在荷兰与西班牙、英国、法国进行战争期间,这些国家的人仍然将钱存到荷兰的银行,仍然通过阿姆斯特丹证券所交易股票,仍然向鹿特丹的船厂订制船舶。

不管人们对荷兰的商业精神是褒是贬,荷兰人的生意经一直在念。2003年,我组织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公司(HK2357)到香港上市。正值“非典”肆虐期间,大的投资银行都不愿接单,当时的荷兰商业银行(ING)接了单,但每次都讨价还价到最后。尤其在最后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的关键时刻,“要挟”我们到美国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否则就不干了。由于我们坚持宁可不IPO也不到美国发行ADR,荷兰商业银行才罢休。本人也算领教了西方生意人的手法。现在看来,没到美国上市的确少了不少麻烦。

二、小鲱鱼与荷兰“大肚子”商船

14世纪,荷兰人口不足百万,20万人靠海吃饭。在欧洲,鲱鱼被誉为“穷人的牛排”。1358年,一个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荷兰渔民发现,鲱鱼腐烂先从头和内脏开始,但靠近鱼胃末端与肠的交界处,即胰腺的部位不容易腐烂,于是他将鲱鱼的头和内脏去除,保留一部分胰腺作为防腐剂,再用粗盐腌制,这样鲱鱼就可以保存好几个月了。到了1386年,经过不断改进,威廉姆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规范的腌制鲱鱼的流程,可以一刀去除鱼头和内脏,再将鱼放进装盐水的木桶中,盐水比例据说是1∶20最佳,这样腌制的鱼可以保存一年。

由于荷兰人制作的咸鲱鱼保存时间长,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可以使欧洲人长年吃到鲱鱼。从此,一艘艘装满咸鲱鱼木桶的荷兰人快船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驶往欧洲各地,尤其以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最多。

爱沙尼亚2017年发行的波罗的海黑鲱鱼邮票

在卖鱼的同时,精明的荷兰人了解到了欧洲各地什么货物紧缺,什么货物便宜,于是在荷兰本地、欧洲各地做起了贸易。荷兰国土大多在海平面以下,为了排涝曾修建了多条运河和堤坝,许多城市名字末尾的“丹”(dam)字在荷兰语里就是堤坝的意思。荷兰人顺势用这些运河和堤坝建起了商品集散通道,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逐渐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

海面上的船只越来越多,荷兰人开始了造船生意。他们不断改进船具,建造出了比其他渔船小但速度快的“鲱鱼快船”。新型渔船排水量在60吨左右,是单桅杆帆船,既可以追逐鱼群捕捞鲱鱼,又方便在大小不一的港口靠岸买卖鲱鱼。这种船在荷兰人发家的初期做出了贡献,因为它特别适合在荷兰低地水域航行,能够在条件不好的港口停靠。

“鲱鱼快船”适合个体渔民捕鱼、卖鱼用,随着生意越来越大,就有了分工,出现了专门运输鲱鱼的“大肚量”的货船。精明的荷兰人根据低地国家外海水浅滩多的海域特点,建造出了运营成本低、对停靠码头要求不高的平底“大肚子”荷兰商船(fluyt)。

大航海时代的三个海上强国各自贡献了一型独特的船,这也体现在了波兰发行的邮票中。这里解释一下,本书采用的图片,尽量选取邮票、钱币、著名油画等上面的图案,以更大限度地保证准确和公正,因为许多国家都在主张关于某些船的发明权。在此,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帆船根据需要而不断演进的过程。

波兰邮票

荷兰商船有两大特点:一是平底,二是货仓“肚子大”。平底有利于船在荷兰浅水海湾行驶,在各类港口码头停靠;“肚子大”,是因为当时在欧洲货船收税以甲板面积计算,精于算计的荷兰商人请造船师将船舱容积加大,把甲板面积变小,平底“大肚子”商船便出现了。

荷兰商船缴税少、运费低的运营优势很快得到欧洲人的认可,就连敌对国西班牙、英国的商人也都来订购。订单多了,造船师就不断改进造船方法,简化船体结构,发明了模块化、标准化、规模化等造船工艺方法,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和质量。此外,荷兰还通过批量采购和使用低价木材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这些改造和精打细算,荷兰船要比英国船成本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到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欧洲第一造船大国,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荷兰制造的商船渐渐垄断了欧洲市场,荷兰商船吨位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

造船业和海运业带动了荷兰的商业发展,荷兰人为此创办了银行、股票交易所,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公司——东印度公司。凭借商业信誉、金融和造船业的支持,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起了拥有1.5万艘商船的船队。到1670年,荷兰的商船数量是英国的三倍,比英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德意志等国总数加起来还多。

三、荷兰快速战船与唐斯海战

在大航海时代,商船一般都配备火炮,但战斗力终归有限。荷兰商队庞大,运输的货物价值大,经常被敌对国家和海盗抢劫。初期,荷兰虽然建立了护航海军,但与西班牙海军相比,甚至与海盗私掠船相比,差距都很大,被西班牙人称为“海上乞丐”。于是,荷兰人开始想方设法建造新型战船。

荷兰开始建造的战船排水量都不大,超过200吨的不多,与动辄800吨以上的西班牙大帆船难以相比。荷兰也尝试过建造大型战船,但没有成功。于是,善于游击战的荷兰海军将领与造船师合作,根据荷兰海域特点,参照对手西班牙敦刻尔克 私掠船建造出了适合“混战”的快船。荷兰快速战船排水量一般在200吨—400吨,配备30—40门新型火炮。荷兰快船相当于现在的巡洋舰,吃水浅,快速灵活,有很强的战斗力,既可以在暗礁浅滩密布的荷兰外海抗击西班牙的大型战船,又可以快速巡航保护货船船队。

随着对手越来越强,荷兰人对卡拉克船、西班牙大帆船、英国盖伦船进行了研究改造,进一步降低船首,取消高大的艉楼,降低重心,向西班牙学习,将传统的弧形船尾改为方形,将船身拉长呈流线体,进一步降低吨位保持合适的吃水线,建造出了荷兰特色的盖伦帆船:一般有两层甲板和三桅风帆,配有加农炮,贸易和海战都适用。荷兰战船与西班牙、英国战船相比,其特点是吨位稍小、吃水浅,低船艏设计尤为突出,使荷兰战船快速灵活优势凸显。

为了贸易权,荷兰人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都进行过战争,还跑到亚洲向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挑战。

17世纪上半叶之前,荷兰海军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与葡萄牙的联合舰队。据资料,1627年到1635年,荷兰有413艘商船和渔船被西班牙击沉,被俘获1606艘。当然,荷兰也如法炮制抢劫西班牙的珍宝船。1628年,荷兰船长皮特·彼得松·海因在马坦萨斯港(今古巴)劫掠了西班牙价值巨大的珍宝船队,导致西班牙经济陷入衰退。

1639年9月16日,西班牙和葡萄牙组成联合舰队,77艘战舰、24000人杀向荷兰本土,旗舰“圣地亚哥”号排水量1200吨,配备火炮60门,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荷兰问题。西葡联合舰队与荷兰一队只有13艘船的巡逻队不期而遇,巡逻船队指挥官是马顿·特罗普(1598—1653)。特罗普的旗舰“艾米莉亚”号排水量只有600吨,船舷两侧可配置火炮46门,最多可配置火炮57门。“艾米莉亚”号与前面讲述的西班牙大帆船尾部相同——圆弧形变为平面,但整体上与西班牙大帆船相比,船艉楼大大降低,船艏楼已去掉,使该船具有了速度和灵活优势。

油画作品《唐斯海战中的荷兰旗舰“艾米莉亚”号》(佚名)

面对强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合舰队,特罗普利用荷兰船吃水浅、快速灵活等特点,将西班牙舰队引入浅海沙洲,使得西班牙大帆船难以发挥重舰优势。荷兰人采取海盗战术,四处游击。在海雾和硝烟中,西葡联合舰队内部分辨不清敌我,互相炮击起来。最后,77艘西班牙巨型战舰被荷兰13艘小型战舰追打,躲进了当时保持中立的英国唐斯海域。荷兰各联省的船队闻讯赶到,很快聚集起了100多艘战船、武装商船和10多艘纵火船(相当于现代的鱼雷导弹)。特罗普被推举为总指挥。1639年10月21日,特罗普指挥荷兰“散兵游勇”般的船队对敌人发动总攻。先是火炮,再上纵火船,接着是接舷拼杀。面对“打群架”死缠烂打的战法,习惯正规战的西班牙联合舰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征服荷兰的企图并撤了回去。

1639年的唐斯海战是大航海时代海上力量的转折之战,荷兰由此成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1640年,葡萄牙脱离了西班牙60年的控制获得独立,西班牙海军从此一蹶不振。1648年,西班牙被迫正式承认荷兰独立。马顿·特罗普成为荷兰民族英雄,晋升为海军上将。

荷兰人趁势抢占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多个海外贸易站点和殖民地,1648年占领葡萄牙的好望角,在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在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荷兰人还一度侵入中国台湾,并在日本长崎建立了商业据点。

荷兰东印度公司负责东方贸易,西印度公司负责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两公司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荷兰的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当时全世界共有约2万艘商船,其中约1.5万艘都是荷兰的。到了17世纪中叶,无论是海上贸易经济,还是海上军力,荷兰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然而,曾经的盟友英国、法国开始了与荷兰的争斗。

荷兰海军在1639年唐斯海战中击败西班牙,荷兰议会认为荷兰海军已天下无敌,议会开始不断裁减海军预算,裁减战船三分之二,裁减海军人员六成,只保留了30—40艘护航战船,每年的海军预算费用也少得可怜。荷兰海军统帅特罗普非常清醒,唐斯海战中西班牙并不完全是被荷兰海军击败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偶然叠加在一起的结果,但这种幸运不可能总站在荷兰这边。

实际上,这时的法国和英国的海军力量已经悄悄地超过了荷兰,尤其英法都采用了大型战舰和战列线战法,旗语指挥系统越来越成熟,逐步向正规化、常备化发展。而荷兰海军还处于以游击混战为主的阶段,荷兰海军很大程度上靠着马顿·特罗普、德·勒伊特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的威望和经验在支撑。

荷兰人的悲剧很快到来,昔日帮助荷兰一起抗击西班牙的英国人“翻脸”了。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核心条款是:凡是运抵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者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港口买卖咸鱼(针对荷兰鲱鱼)。这分明就是为荷兰量身定制的条款。英国与荷兰因《航海条例》贸易权进行了三次战争。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英军使用的战法是适合战列舰的“直列一字战阵”,荷兰依然是护航商队的作战模式。这次海战,无论是战舰,还是战法,荷兰已经严重落后于英国,失败在所难免。1653年8月,在斯赫维宁根海战中,面对英国巨型战舰、远程大炮和新型战列线战法,特罗普这位为荷兰赢得独立的海军上将,被英国水兵狙击枪击中,倒在了德·勒伊特的怀中。特罗普对德·勒伊特说完“风向就像政客,难以预测”后死去,而未来的海军上将德·勒伊特并没有明白特罗普这句话的深意。

荷兰战败后,被迫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但是,复辟上位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制定了更加苛刻的《航海条例》,荷兰的海上贸易遭受了进一步的打击。

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战死,议会终于同意加强海军力量。新任海军上将德·勒伊特研究了英国海军战法,设计了新型战列线战法和旗语系统,创造性地组建了海军陆战队。亲自监造了一批大型风帆战列舰,著名战舰有“恩德拉赫特”号(长41米)、“七省”号(长46米)、“金狮”号(长49米)。

“恩德拉赫特”号长41米,排水量1000吨,装备火炮58门(可改造为72门)。在第二次英荷战争“四日海战”中,“恩德拉赫特”号是荷兰海军旗舰,但被英国海军旗舰“皇家查理”号击中爆炸,包括舰长在内的404人阵亡,只有5人幸存。“七省”号接替“恩德拉赫特”号成为旗舰。

“七省”号双层甲板舰体坚固,长46米,排水量1000吨,装备80门火炮,下层甲板28个炮位配12门36磅重炮和16门24磅火炮。在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七省”号都改为36磅重炮,火力配置不输于英国三层甲板大型一级战列舰,但排水量依然不如英国的大型战列舰——英国大型战舰排水量在1500吨左右。荷兰海军的特点是“小船扛大炮”。

荷兰画家老威廉·德·维尔德为“七省”号所作的油画

“七省”号是荷兰强盛时期海军上将德·勒伊特旗舰,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英荷战争,以及后续与法国的多次海战。虽然多次严重受损,但“七省”号服役了30多年,堪称荷兰海军图腾,于1694年完成使命后被拆解。

1667年5月至6月,德·勒伊特坐镇“七省”号指挥了荷兰海军巅峰之战——突袭英国梅德韦河。6月14日,荷兰的三支舰队在大雾的掩护下向泰晤士河口进发。6月16日,荷兰舰队在浓雾的掩护下突然出现在英国人面前。旗舰“七省”号率一支舰队锚泊在泰晤士河河口,负责指挥、封锁和接应。第二支佯攻舰队顺着泰晤士河河口猛进,河口处的20多艘英国商船逃进内河,躲进格雷夫森德。英国人以为荷兰舰队接下来会沿河进犯伦敦,于是将主力船队调遣至格雷夫森德,德·勒伊特实施的调虎离山计成功。6月19日,德·勒伊特亲自率领24艘主力军舰和20艘吃水浅的小型军舰、15艘纵火船,乘晚上涨潮之时杀进泰晤士河,攻占了河口希尔内斯炮台,夺取了储存在那里的大量黄金和物资。德·勒伊特在泰晤士河河口虚晃一枪后,于6月22日沿着梅德韦河突袭进最终目的地,英国舰队的母港——查塔姆海军基地。荷兰海军先用舰炮摧毁了英国岸炮,德·勒伊特训练的陆战队将英国14.5吨、800多码长的横江大铁链破坏,放出纵火船(风帆时代的鱼雷)烧毁了英国的6艘军舰。英国海军旗舰“皇家查理”号被荷兰海军俘获并拖回阿姆斯特丹展示,至今还有该船部件在荷兰博物馆展示。

油画中,巨大的英国海军旗舰“皇家查理”号桅杆顶部是英国国旗,而船艉已挂上了荷兰国旗,周边是比“皇家查理”号小很多的荷兰军舰。此次战役,荷兰以极小代价让英国损失惨重,皇家海军旗舰被俘,令英国海军蒙受奇耻大辱,英国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英镑。之后,伦敦发生了大火,并暴发了黑死病,英国难以再战。1667年7月31日,英国与荷兰签署了《布雷达和约》,修改了《航海条例》,英国放弃了一些利益,但通过交换土地留住了之前从荷兰人手中夺取的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

荷兰画家小威廉·德·维尔德创作的油画《梅德韦河突袭行动中被荷兰海军俘获的英国“皇家查理”号》

第二次英荷战争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一直对皇家海军旗舰被荷兰俘获一事耿耿于怀,而此时的法国国王正是雄心勃勃想称霸欧洲的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路易十四趁机贿赂和挑拨查理二世,英法于1670年秘密签订了《多佛密约》。双方约定:择机瓜分荷兰。

1672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法国站在英国一边参与了战争。先是法国从陆地上侵入荷兰,强大的法国陆军很快占领了荷兰60%的领土。英国从海上入侵荷兰,荷兰由于相信与英国有《布雷达和约》,结果没有防备,不料初战被打得很惨。危急时刻,已经65岁的德·勒伊特再次出山,以“七省”号为旗舰,经过多次互有胜负的激烈海战,最终打败了英法联合舰队。

第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海军“金狮”号立下了大功。这场海战是一次战列舰大会战,双方战舰和战法基本势均力敌,都投入了最新的“一级战列舰”。荷兰主力战舰是超大型战列舰“金狮”号,长49米,排水量2000吨,三层甲板,顶层甲板装备了36磅重型火炮,两舷则搭载了86门火炮,全舰火炮数量在百门以上,是当时荷兰最先进的风帆式战列舰,远超“七省”号。在第三次英荷战争特赛尔海战中,“金狮”号击毁了英军“皇家王子”号。此次海战属于骑士般的硬碰硬对决,双方战列舰按照战列线阵式,在相互平行行驶中用舷炮互射,荷兰的战舰已大于英军战舰。当时的荷兰画家威廉·维尔德父子对这次海战进行了描绘。在画中,双方战舰可通过悬挂的国旗进行区分。

荷兰画家威廉·维尔德父子画笔下的英荷第三次战争战列舰对阵

第三次英荷战争于1674年结束。德·勒伊特对英国第三次海战的胜利,是大航海时代荷兰海军的一次关键性胜利,英国被迫退出英法联盟,英荷再次签订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使英荷之间保持了约100年的和平。

两次击败英国海军挽救荷兰于亡国边缘,德·勒伊特的威望达到顶峰。荷兰共和派视德·勒伊特为领袖,但保守派及奥兰治亲王威廉感到了威胁,加之法国对荷兰的不断入侵,奥兰治亲王威廉决定与英国、西班牙结盟对抗法国。

英荷同盟后,老谋深算的英国国王鼓动奥兰治亲王威廉称王,挑拨奥兰治亲王威廉与荷兰共和派的关系,挑唆荷兰与法国争斗,在外交和战略上渐渐取得了主动。

1676年4月,奥兰治亲王威廉派德·勒伊特到地中海帮助西班牙与法国争夺地中海的制海权。海战中,由于西班牙联军不配合,德·勒伊特在西西里岛东海岸的奥古斯塔海面与法国海军打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海战,史称奥古斯塔海战。69岁的德·勒伊特不幸中炮身亡。2015年荷兰拍摄的电影《海军上将》,将德·勒伊特之死描写成是荷兰当政者的“阴谋”。

临死前,德·勒伊特终于明白了特罗普那句遗言:“风向就像政客,难以预测。”德·勒伊特战死后,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与英国玛丽公主很快便成婚了。此后,奥兰治亲王威廉不再满足于做生意,而是开始参与英国王室与议会的斗争。

五、成就英国“光荣革命”

1688年6月20日,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得子,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邀请玛丽公主的丈夫、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保护新教。信奉新教的奥兰治亲王威廉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于9月30日发表宣言,要求恢复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与第一个妻子所生长女的王位继承权。1688年11月1日,奥兰治亲王威廉率领1.5万荷兰大军在托尔湾登陆英国,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岳父詹姆斯二世被迫出逃法国。1688年12月,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进入伦敦。1689年1月,议会宣布由奥兰治亲王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分别称他们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史称“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用中国话通俗地说:“倒插门女婿”成就了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了议会,这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开始。这对英国和西方来说是一件革命性的大事,解决了长期以来王室与议会的纷争。但对荷兰来说,却是衰败的开始,从此善做生意的荷兰人陷入了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不断纷争之中。

英国“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自认为成了英国国王威廉三世,放心地与英国签订了英荷同盟协议。协议规定:战争中,英荷双方建立联合舰队,舰船比例5∶3,联合舰队总指挥由英国人担任,荷兰人则专心建设陆军。

按照协议,看似荷兰少承担了责任,实则吃了大亏,荷兰从此放缓了海军建设。此后的100多年中,荷兰再也没有出现像马顿·特罗普和德·勒伊特那样优秀的海军指挥官。在18世纪,荷兰的海洋经济虽然还很强大,但荷兰海军再没能达到1673年德·勒伊特单挑英法联军时的辉煌。

100多年后,1780年,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由,废除了英荷同盟条约,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这次战争就像罗马共和国对迦太基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一样,毫无悬念,英国皇家海军很快就打垮了军备松弛的荷兰海军,战败后的荷兰只能任英国宰割。

英国与荷兰结盟的100多年间,英国向富裕的荷兰人发了很多国债。战后,英国找各种理由免除利息,而且还打折向荷兰人收购本金。荷兰被英国狠狠地剪了羊毛,伦敦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荷兰的海外殖民地成了英国想夺就夺的囊中物。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国东印度公司顺利接手荷兰在印度的地盘,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印度公司。

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后,荷兰政府举全国之力保住了殖民地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1933年,为应对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胁,荷兰威尔顿·菲耶诺德造船厂建造了以德·勒伊特命名的轻型巡洋舰。该舰长170米,宽15米,平均吃水深5米,满载排水量7668吨,编制435人。值得一提的是,该舰搭载了两架荷兰福克飞机公司研制的C.XI-W型双座水上飞机,用于短程侦察和校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成立了针对日本的联合舰队(简称ABDA),“德·勒伊特”号成为ABDA舰队旗舰。1942年2月27日,“德·勒伊特”号在爪哇海战中被日军“羽黑”号重型巡洋舰发射的鱼雷击中,舰队总指挥多尔曼少将和舰长拉康鲍尔与舰同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建国。1949年,荷兰无奈承认印度尼西亚独立,从此失去经营了300多年的最大一块殖民地。

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拥有17 0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19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16万平方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约616万平方千米(世界排位第六),人口2.6亿多,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今天的荷兰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700多万。

《海权论》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如果说英国是为海洋所吸引的话,荷兰则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了海洋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衰败消亡。”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曾经辉煌过的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罗马帝国、迦太基帝国、古希腊、腓尼基和古埃及王朝。 GglFnWFRd394dLTO6zyx0lK4DniAvn3IJn0k2qud6401dqbdUcDSNZ0q9W696E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