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齐国称霸的秘诀:享乐主义

管仲被拜为太宰后,齐桓公又毕恭毕敬地请教管仲如何才能安定国家。

确实,齐国此前已数次内乱,人心不稳,元气大伤,如何拨乱反正,重建齐国和谐社会,此乃当务之急。

管仲举起四个指头,回答了四个字——礼义廉耻。

他接着又说了一句名言,这句话在后世经常被人提起,引为士大夫的座右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管仲话锋一转,又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唱完了高调就回归现实,管仲果然是个朴素的政治家,懂得民间疾苦,知道如何更好地协调理想与现实。管仲还表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总之,一句话,只要老百姓都有钱,就没人会冒风险犯罪闹事,这比严刑峻法更有效。

当然,光“富治”还不行,还得搞好分配,管仲表示:“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调剂分配非常重要,国家的一大职责,就是要做到“贫富有度”,因为“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既要避免因富而骄,又要防止贫而不知耻,如此才能调动民力,服务于国家。所以管仲虽然提倡低税,但有时却喜欢征收重税,以之为均分配的一种手段。

齐桓公对管仲的意见都非常肯定,但转念一想,他的脸色又沉了下来,原来,他有三大缺点,或者说三大爱好,那就是好田猎,好美色,好吃喝。而且,齐桓公虽然知道这是缺点,但就是改不了,咋办?

于是,齐桓公说:“寡人不幸好美色,又喜欢田猎,且嗜酒如命,夜以继日,沉溺其中,这样还能成就霸业吗?”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天哪,主公说话未免也太实诚了吧,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有这些坏毛病,但他也不用当着群臣的面不加掩饰地说出来吧。如此坦率,如此直白,如此不知维护自己的形象,真是坦率得有点过分了。

确实,齐桓公奢侈爱享乐,虽然没有到“酒池肉林”的地步,不过也差不多了。

我们来看齐桓公到底有多奢侈?管仲曾说他:“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说苑·反质》)墨子则说他:“高冠博带,金剑木盾。”(《墨子·公孟》)意思是说齐桓公喜欢戴高帽,穿紫衣,着狐裘,系大带,佩金剑;甚至连喝水都不喝普通白开水,要喝桂花汁……瞧瞧这形象,简直高调奢华到了极点,堪称是春秋第一时尚人士。

所谓上行下效,齐桓公极尽奢华,齐国的百姓也竞相攀比,不落人后,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穿衣喜欢穿紫色,于是一国尽服紫。放眼望去,整个临淄城,变成了紫色的海洋,就跟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一般,浪漫、神秘,美得如梦似幻。

至于喝酒,《管子》说齐桓公嗜酒如命,甚至于“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韩非子》上则说他有次喝酒醉到把代表自己身份的“冠冕”(帽子和帽子上的垂饰,春秋时只有贵族可戴冠,只有天子及诸侯冠上才有冕)都弄丢了,以至羞得三天不敢上朝。另据《说苑》记载,有次齐桓公请大夫们饮宴,管仲被罚酒,却只喝了一半,齐桓公还因此发了小孩子脾气。

大凡生性豁达之人都爱纵酒,所谓半醉半醒间,最易忘却忧伤烦恼,齐桓公盖如此也。

至于田猎,《管子》说齐桓公经常出去打野鸡,打到天黑了都不肯回宫,非满载而归绝不罢手。

除了喜欢饮宴田猎,齐桓公还喜欢音乐,据说他珍藏有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号钟”。“号钟”本为演奏过“高山流水”的著名音乐家俞伯牙之琴,此琴乐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震耳欲聋。后来有人将它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对其爱不释手。

除了吃喝玩乐,齐桓公对“住”也非常注重享受,他有一座华丽的行宫,叫作柏寝。据《汉书》颜师古注,柏寝因“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而得名。古人认为柏木是一种具有神性的灵木,非常珍贵。汉代著名的帝王葬具“黄肠题凑”就是由柏木堆垒而成,可见其贵重,齐桓公却将其用来搭建寝宫,真是奢侈。据传,柏寝当初高达三丈许,方圆四十亩。台上殿宇壮观,台周翠柏苍郁,台的东侧还修有宽约丈余的台道,可见其耗资之重,靡费之巨。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今天的山东省广饶县桓台村西南,柏寝台遗迹仍存,不过只剩下断垣残壁一丘墟,殿宇宫室全没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齐桓公的好色。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色的君主之一。《韩非子》上说:“桓公被发而御妇人,日游于市。”意思是齐桓公他竟然经常披头散发,左拥右抱地载着妇人在临淄大街上穿堂过户,真是惊世骇俗。

还有更惊世骇俗的。

《管子·小匡》中记载,齐桓公云:“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曾痛苦地询问晏婴:“吾先君桓公淫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为贤君何?’”

《荀子·仲尼》有云:“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

所有记载无非说了一件事,就是齐桓公的情妇中间,竟然有七个或九个是他未出嫁的姑姊妹。当然比起齐襄公淫乱自己的亲妹妹,桓公还是有所收敛的,不过这也够过分了,毕竟人数一项就大大超过了他哥齐襄公。只能说,齐僖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太差了。

另外,《汉书·地理志》还说:“始桓公兄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按《汉书》的说法,齐国长女不嫁的陋习乃源自齐襄公乱伦,但也有学者指出此俗其实应始于齐桓公,因为齐襄公只是与已出嫁之妹文姜淫乱,并没有姑姊妹不嫁的记载。反之齐桓公姑姊妹不嫁的记载却不绝于史。可能是齐桓公功绩太大,所以后人便将那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安到了齐襄公身上。有人评价:“桓公小白相淫九人,而齐人不刺之者,盖以功多足以除恶故也。”

总之,齐桓公的荒淫,是天下皆知的,而且齐桓公对此也毫不忌讳,反而一副“我错了但我不大可能改”的嚣张态度。管仲却对此并不在意,他感觉自己甚至开始有些喜欢这个可爱的君主了。一个人不怕有毛病,就怕死不承认自己有毛病,甚至压根就不认为自己有毛病,那样的人才最讨厌。其实真正的圣人都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的人,圣人也是凡人。

管仲微笑着回答道:“这的确算不上什么好习惯,然而亦无害于霸业。”管仲认为贪爱享受是人之常情,跟事业成功与否没太大的关系。此外,虽然管仲口口声声礼义廉耻,但他自己似乎也并没有多少坚贞品格,这还真是“志同道合”了。

《列子·杨朱》篇就说,“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管仲他竟然跟齐桓公比赛着奢侈起来。齐桓公建柏寝台,管仲就建三归台 ;齐桓公“树塞门”,管仲也“树塞门”(指大门内建照壁,按照周礼,只有诸侯才可以有);齐桓公“有反坫”,管仲也“有反坫”(指接待宾客时放置空酒杯的土台子,这也只有诸侯才可以有);另外,管仲还使用镂簋(在器物上雕刻花纹)、朱纮(古代天子冠冕上的红色系带)、山节(将建筑物的斗拱叠得很高)、藻棁(指的是建筑物的梁柱装饰华丽),这更是天子才能染指,就连诸侯国君的宗庙宫殿,如此装饰都被认为是僭制 。所以孔子都忍不住大骂道:“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这么做,当然有可能是在为齐桓公分谤,或者自诬。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上说:“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又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替齐桓公分担舆论上的不利,主动追求享受,反而让齐国人对他放心了,这表现了管仲作为政客妥协的一面。

但管仲这么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与他的经济思想有关。中国自古以来的圣人,都提倡勤俭节约,但管仲是圣人中的异类,他认为,齐国应该在加强丝织品出口的同时,加强国家投资,鼓励消费,甚至不妨奢侈。《管子》中有一篇文章,叫《乘马》,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意思是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商品流通就会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那么办呢?必须多多消费,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也叫作拉动内需。

所以,管仲不反对享乐主义和奢侈,主张厚葬,以此促进流通,促进生产,促进就业。《管子·侈靡》云:“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意思是,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停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富裕的人只有不断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管仲甚至认为,每当年景歉收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做,君王就应该大兴土木,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尤其要雇用那些因粮食绝产而家境赤贫的人,总之要提倡奢侈,鼓励富人吃最好的饮食,听最好的音乐,甚至在蛋上雕个花再煮了吃,把木柴刻个造型再拿来烧火,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通过刺激需求来带动增长,通过消费来拉长产业链条,使居于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百姓都因此获益。

我相信每个第一次看到《管子·侈靡》的人都会叹为观止:这种通过增加政府投资与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的做法,在当今之世并不罕见,可是在 2600 年前竟然就有这样的智慧!要知道,欧洲思想界直到 17、18 世纪才有类似的思想,比管仲晚了两千三百多年。所以梁启超论及管仲,不由赞叹道:“呜呼,管子之功伟矣!其明德远矣!呜呼,如管子者,可以光国史矣!”只可惜,管仲的思想在当时太过先进,以至于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中国执政者难以深刻领悟,反而陷入压抑消费的套路中,造成经济发展动力长期不足,囿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中。 dKAdrwfbXMZdZC64aURICesc+mfJjhcSjC9sBgrhxBpiTFXWWiAOMBKJrlJw/1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