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即位以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派人去鲁国抓回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同时想任命自己的老师鲍叔牙为齐相,以回报老师对自己多年的教导之恩。
可没想到,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担任齐相,因为鲍叔牙与管仲相交甚深,他认为管仲治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更强。但齐桓公始终无法忘怀当初管仲对他的一箭之仇,所以坚决不同意,说:“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一个差点伤害到自己的人,一个差点毁了自己一生的人,齐桓公不杀他就很仁慈了,还要用他为相,给他数不尽的尊荣富贵,这听起来是不是太离谱了一点儿?
鲍叔牙连忙解释说:当初管仲是公子纠的臣子,他射你是正常的,不射才不正常呢。如果现在他当你的臣子,他也会帮你射别人的。
齐桓公沉默,鲍叔牙说的是没错,但他心中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而且他听说管仲家境贫寒,又品行不佳,曾三次被主君辞退,三次在战场上当逃兵,这样的人,怎么能做齐国的卿相呢?他认为齐相的最好人选还是老师鲍叔牙,在齐桓公看来,无论人品、地位,鲍叔牙都胜管仲远矣!看在老师的面子上,他可以宽大为怀忘记那一箭之仇,但是要任命管仲为相,对不起,做不到!
鲍叔牙只有接着劝:“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认为自己和上卿高傒都属于守成型人才,而管仲才是开拓型人才,他才能帮助齐国创下霸业。
接着鲍叔牙又狠狠地夸了管仲一通,还说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政治、军事、礼义、宽民、信民),这个管仲,就是天下奇才,就是社稷之宝。“如果主公你有称霸天下之志,就该尽弃前嫌,重用仇雠;但如果你心无大志,只想当个太平君主,那么就当我鲍叔牙啥都没说。”
齐桓公终于点头了,他毕竟是个有远略有大志的人,而且他对自己的老师鲍叔牙是绝对信任的,既然老师把管仲说得这么玄乎,那么自己就当管仲从来没有射过那一箭吧,所谓贤君无私怨,为了齐国的大业,自己可以选择忘记。
这里,齐桓公又表现出了他的一个优点,那就是懂得忘记。
别小看了这个优点,它非常难得,它需要大智慧大气度才能做到。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的箭下,如此深仇大恨,问天下有几人能轻松释怀,然而齐桓公竟然说忘就忘了,而且终其一世,都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有些事情不可忘记,有些事情却不可不忘,不明白这一点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
很显然,齐桓公这些优秀的品德一定与他老师鲍叔牙从小的教导有关。在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之前,鲍叔牙已经做好了铺垫工作,帮助齐桓公完成了修身这通往辉煌的第一步,从这一点来看,鲍叔牙才是齐国霸业的真正推手啊!他是一个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功利之上的人。
管仲囚车一进入齐境,齐桓公就立刻派人解其桎梏,以朝车(指的是朝廷重臣朝见君主所乘的车)接其回都;鲍叔牙也特意跑几百里地到边境地区迎接管仲,并为他举行了三次消灾祈福的仪式,即熏香沐浴,点起火把祛除不祥,并杀纯色公猪进行祭祀。
管仲这些年也确实太倒霉了,鲍叔牙这么做,就是要为他彻底洗掉晦气,让他的事业走上正轨。
等到管仲快到临淄时,齐桓公又亲自出郊迎接,与他共乘一车,大张旗鼓地回朝。如此大的阵仗,通常只有大军凯旋才会这么折腾,但齐桓公为的却是一个曾差点杀死自己的齐国“狗盗、庸夫、逃兵”,群臣闻之无不骇然。
路上,临淄城万人空巷,都来看国君如此重礼请来的贤人到底是谁,结果发现竟是管仲,百姓亦无不骇然。
大家没法儿不骇然,春秋初期不像战国时代,士阶层尚未崛起,治理天下都是诸侯卿大夫们的事,像管仲这样的底层士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触碰国家重器,何况他还劣迹斑斑,有过谋杀国君未遂的罪名,而齐桓公却如此尊贤,欲大用之,的确有些惊世骇俗了。这还没完,齐桓公迎回管仲后,又郑重其事地斋戒十日,以诚挚的心情,要拜管仲为相,管仲知道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忙再三推辞,齐桓公却说:“您接受相位,寡人才能胜任君位;您若不接受,寡人恐怕要垮台。”管仲只得再拜而接受相位,成为齐国霸业的谋主。
这一切当然也是鲍叔牙安排的,此举一可展现齐桓公广阔的胸怀与气度,让他赢得民众的拥戴;二可加重管仲的个人威信与政治感召力,为他日后实施政治经济改革铺平道路。毕竟,管仲出身相对微贱,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威望,他是不可能得到贵族与民众支持的。
从此以后,管仲便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了历史上的伟大圣贤。在笔者看来,比起管仲,齐桓公与鲍叔牙更是圣贤;这世上有能力的人很多,但能够认清别人并认清自己的人则极少。试问面对权力的诱惑,面对仇恨的刺激,又有几人能够保持一颗赤子真心?而鲍叔牙抵挡住了诱惑,齐桓公遏制住了仇恨;如此,他们这三个各有缺点(管仲器小不知礼,齐桓公奢侈爱享乐,鲍叔牙眼里揉不得沙子)却又能相互成就的贤才碰到一起,这才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成就了齐国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