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教育,喜欢把伟大人物的少年时代吹得天花乱坠,好像他们生下来就天赋异禀、道德高尚,孩提时代就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甚至连上天都要降下异象来以资鼓励。其实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很多伟人少年时代不但平凡无奇,甚至有些狼狈。
管仲
年少的时候就很不起眼,贫而无行,做什么都失败,有点像秦末淮阴乡下的韩信与沛县的刘邦。不过人家韩信比他还好些,没饭吃只是到朋友家蹭,相传管仲却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时人评价他是“成阴之狗盗、天下之庸夫”
,实在是很有损形象。所以还是那句话,缺点多并不可怕,出身低也不可怕,关键看有没有优点,有没有平台。
管仲这个“狗盗”居然混出头了,为什么?因为他碰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鲍叔牙。
鲍叔牙是齐国大夫鲍敬叔之子。他和管仲是好朋友,还带着管仲一起发财,合伙做生意。准确地说,是鲍叔牙出大头,管仲出得少,赚了钱管仲还要多拿。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被极度鄙视,但其实那是商鞅变法后的事情,至少在商周时期到春秋时代,商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
。所以鲍叔牙极力资助自己的“狗盗”好朋友摆脱污名,踏足商界,早日实现理想;不料这“狗盗”做生意也不老实,赚了钱自己总拿大头,对此鲍叔牙却不以为意,仍然无怨无悔地为管仲付出,世人对此都非常不解。
时过境迁,后来管仲功成名就,有人问及此事,管仲深深地感慨道:“鲍叔不以我为贪,乃知我贫也。”
或许大家会认为鲍叔牙是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管子》记述,鲍叔牙疾恶如仇,闻一过而永生不忘,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齐桓公都非常之严格,乃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但他为什么偏偏对管仲如此宽纵,信任理解至如此地步?因为鲍叔牙身为好友,他对管仲太了解了。管仲家贫,从小培养了三大能力:治国、平天下和占便宜,在鲍叔牙看来,相较于前两项,第三项不值一提,只要能利国利民帮助齐国称霸天下,何必要用小节去要求真正的圣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瑕不掩瑜。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给我们带来的已不仅是感动,而是震撼。古今中外,能与此二人相媲美的,少之又少;而这种不带一丝杂质的友谊,让司马迁也颇为羡慕崇拜,竟一改冷静低调的史笔,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称颂道:“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当时齐国的经济尚未走上正轨,市场混乱,生意难做,管仲好几次转换经营方向,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还把老本赔了个精光。然而鲍叔牙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反而将债务全部扛下。世人都说他们俩傻到家了,一个做事傻,一个做人傻。每到这时,鲍叔牙总会对管仲露出真诚的微笑,安慰管仲,要管仲别听那些人瞎讲,还说管仲只是运气不好,自己从来就没有一刻怀疑过他的能力。
后来,管仲不做生意了,被鲍叔牙介绍去各大贵族家里做家臣,但他还是很倒霉,三番两次被辞退;这下子连管仲的老母都开始骂他不成器了,然而鲍叔牙仍然矢志不渝地站在管仲身边,安慰他、鼓励他、支持他,在他最失意最沮丧的时候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很久以后,管仲还记得鲍叔牙在他赋闲在家时鼓励他的话:夷吾(管仲的字),你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你之所以老是碰壁,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只是时机未到罢了。于是管仲日夜苦读,终于成才,做上了齐国上卿高氏的家臣,并使其封地大治
。
再后来,管仲参军了,却在战场上非常不光荣地当了逃兵。管仲发现打仗太可怕了,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这条小命可不能丢在那儿,所以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两次三番,恬不知耻。所有人都骂他是个胆小鬼,鲍叔牙却再次站了出来,为他辩解:管仲不是怕死,只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啊……
管仲做小偷不成功,经商赔光光,打仗当逃兵,即便吃上“皇粮”,居然还总被看不上
,人倒霉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够稀奇了。这种干啥啥不成的倒霉蛋,最后居然成了千古一相、万世圣贤!也真是够有意思的。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齐僖公为两个儿子请“辅导老师”,鲍叔牙和管仲分别成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这次又占了鲍叔牙的上风,因为很明显,公子纠年长,在继承顺位上高于小白。但事情的结局,却更显出管仲的倒霉,而且这倒霉还传染了公子纠,在二公子争夺君位的竞争中,管仲一箭射向小白,却只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导致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管仲这叫占便宜不成,反而站错队,更“错误”、更“可耻”的是,他居然在公子纠死后,并没有自杀殉节,反而心甘情愿地进入囚车,丢人万分地被押送回齐国,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他违反了士的气节,是为不“仁”!孔子因此还为管仲辩解了一番。
人们对管仲行为的解释是:“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也。”管仲自己则解释说:“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小白。”(《管子·大匡》)
管仲认为有志之士可耻的不是一时身陷囹圄,而是不能对国家、社会做贡献;人们认为管仲所追随、拥戴的公子纠死了,他也应该像召忽一样跟着去死,不死就是可耻,但管仲认为更可耻的是有大才而不能施展出来匡助天下。小白这个人不小肚鸡肠,并且目光远大,管仲认为这世上只有自己才能充分发挥他这个潜力股的本事而成就大业。
再后来的事情我们更知道了,鲍叔牙身为齐桓公的老师,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成为齐相,但鲍叔牙大公无私地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管仲成为千古一相,自己却甘居幕后,给管仲打下手。从此“管鲍之交”名扬天下,后世不知多少人欲求管鲍这样的生平知己,可惜知己难遇,多少所谓君子最终在利益面前暴露出自私丑恶的一面——战国时代的孙膑引庞涓为知己,庞涓却残忍地断其双足;李斯与韩非同学情深,但李斯也毫不留情地除掉了韩非;楚汉时代韩信引萧何为知己,萧何最后却将其诱杀。人心如此难测,从此“管鲍之交”也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传奇,变成一个求而不得的梦境,变成千古绝唱。
唐朝诗人杜甫曾叹:“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李白也叹:“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李杜二人关系算是不错了,但比起管鲍来,他们还是差很远。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世上有亿万之人,就算是凤毛麟角,管仲这样的天才总还是有很多,但鲍叔牙这种人却几乎找不到。
交友交心,人生难得一知己,让金让相,天下至纯二楷模。
鲍叔之后,再无管鲍,这才是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