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字叫小白。这名字听起来似乎不聪明,但齐国这位小白其实一点都不小白
,他有两个重大优点,那就是有远见、有大志。虽然他同时还很贪玩、贪吃、酗酒、好色、自恋、奢侈、懒惰,是个花花公子,不过,一个人不怕缺点多,就怕没优点。只要能尽量放大自己的优点,那么缺点多一些似乎也不足为虑。
小白还是公子(春秋时诸侯之子称公子)的时候,就凭着自己的远见看出来,他的哥哥齐襄公诸儿做事情很没谱儿,齐国必将有一乱,还是早走为妙。于是公子小白非常明智地离开了齐国,去往别国寻求政治避难,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个举动非常有远见。
齐襄公做事情怎么没谱儿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慢慢说。
首先,齐襄公太多情了。
大家要说了,人不多情枉少年,这有啥好大惊小怪的。但问题是齐襄公爱谁不好,偏偏要去爱自己的妹妹文姜
,这就太夸张了,兄妹乱伦,放在哪个时代都得被唾沫星子淹死,何况是周礼森严的春秋时代。
更加夸张的是,即便文姜被她的父亲齐僖公嫁到了仅次于齐国的东方大国鲁国
,成了鲁国国君夫人,足足十五年分隔两地,仍然不能阻止这对痴男怨女的刻骨相思,最终,齐襄公竟然派人暗杀了妹夫鲁桓公,然后把妹妹文姜接到齐鲁边境金屋藏娇,明目张胆地同居起来。
这可真是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饶是生性风流好色的公子小白,也实在没办法接受这种哥哥和妹妹的“疯狂爱情”。
其次,齐襄公穷兵黩武,侵郑、灭纪、迁郚,连年征战,拓土开疆,却忽视了经济建设与国计民生,看似威风八面,其实大损国力,而且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最后,齐襄公骄傲自大,轻慢卿士,太不拿自己手下当人了,《史记》上说他在位期间“杀诛数不当……数欺大臣”,干了好几件缺德的烂事。这才是最致命的。
第一件缺德事儿:齐襄公为扫除与妹妹文姜通奸的障碍,指示公子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事后又杀了彭生以平息影响,如此无情负义,谁还肯为他效力?
第二件缺德事儿:齐僖公有个弟弟叫公子年,跟齐僖公关系很好,公子年早死,留下一子名公孙无知,齐僖公对他视如己出,宠爱有加,甚至给他如嫡子般的身份待遇。齐襄公却不喜欢公孙无知,一上台就罢除了公孙无知的特殊待遇,公孙无知于是怀恨在心。
第三件缺德事儿: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位大将去守卫边疆,约定服役期一年,期满就派人去替换他们,让他们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然而齐襄公最后却违约了,期满也不放人家回来,两人再三请求,齐襄公仍然不兑现当初的许诺。这就太不厚道了。将士们想念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实在无法继续忍受这枯燥、寂寞、辛苦的戍边生活了,于是,他们反了。
这伙人与公孙无知联合起来,依靠从被齐襄公冷落的后宫女人那里得来的情报,在齐襄公出外打猎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死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君。
然而好景不长,齐襄公得罪不少人,公孙无知也未必就没有仇家,没几天,公孙无知就死在了一个仇人手下,齐国的君位再次出现空缺。
颠沛流离、漂泊他乡的公子小白,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很不幸,这个机会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必须通过一场殊死的斗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残,才能夺得君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当时齐僖公已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
长子诸儿,嫡出,名正言顺的君位继承人,当了十二年国君被杀,很惨很丢人。
次子公子纠,庶出,但其母为鲁女,鲁为传统大国,公子纠靠山大,且有管仲、召忽等贤人辅佐。公子纠在齐国内乱发生之前也逃走了,当时就避难在鲁国。显然,公子纠也不会放过这个夺取君位的大好机会,鲁国更加不会放过这个扶植齐国国君、培养亲鲁势力的大好机会。长期以来,鲁国都被齐国压制,鲁国想要崛起,就必须先搞定这个强大的邻国。
三子便是公子小白了。比起幸福的公子纠,小白那可真是一个苦命孩子,母亲卫姬死得早,政治班底也远不如公子纠雄厚(只有鲍叔牙一人),母家卫国虽是周初分封的老牌诸侯(周文王子康叔始封),但最近也是连年动乱,国君卫惠公整天忙于镇压国内反对势力,哪里还有工夫管齐国的闲事。看来指望外援是不大可能了,小白只能自己找门路,先逃到谭国(今山东济南西南),遭到拒绝,后来又逃到了齐鲁之间的莒国,这才安定下来,一待就是八年。
奔莒此举看似无奈,其实很有远略,它为小白在夺位过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势。
首先,莒国(五帝之一少昊后人封国,位于今山东莒县)是个东夷小国,位于沂蒙山区之中,远不如齐鲁二国所在的平原地区富足,小白这八年恐怕不会过得很好,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是要经受些苦难的,而且莒国有个好处是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非常近,只要有风吹草动,小白就能迅速赶回,占得先机。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就太远了,跑来跑去多耽误事儿!
事实上,自小白之后,齐国每生大乱,齐国国君总是第一时间逃到莒地去,比如战国时齐湣王和齐王建都是如此。另外很多齐鲁一带的卿大夫在政治斗争失败后也喜欢逃到莒国,比如齐国大夫高无咎、国夏、王何,鲁国大夫庆父等。那地方好哇,离临淄近又兼山林茂密,而且背靠大海,可以从海路获取外援,就算打不过也可以躲起来打游击战,积累力量东山再起。
其次,莒国是个小国,正因为它是东夷小国,常年被中原大国鄙视,所以他们才更会讨好齐国逃亡者,而不会像鲁国那样想着控制齐国,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小白放弃了卫国逃到了莒国,并密切注视齐国动向,就像一只等待猎物的狮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身体每一块肌肉都绷紧了神经,只等一次冲刺!
终于,内乱爆发了,但齐国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白,只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小白的老师与忠诚守护者——齐国士人鲍叔牙。另一个是小白的少时故友与政治同盟军——齐国卿大夫高傒。
鲍高二人中,论能力,当然鲍叔牙更胜一筹,但论身份地位,高傒对小白的帮助更大,因为高傒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卿大夫而已,他是上卿,而且是世卿,他与另外一位上卿国懿仲一样,皆是由周天子亲自任命,可以世代承袭监国之位
,拥有单独朝贺并向周天子汇报工作的资格,其威望地位,仅在齐侯之下。现在齐侯没了,当然他俩说了算。
然而,国懿仲的态度,更倾向于公子纠,因为毕竟长幼有序,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大哥死了,理应由二弟继位,怎么轮也轮不到三弟。
高傒虽然很中意小白,但祖制不可违,没办法,他只好跟着国懿仲去与鲁国国君鲁庄公(鲁桓公与文姜之子)会盟,商量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任君位的事情。
但是很奇怪,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公孙无知是在周庄王十二年(前 685)春天被杀死的,鲁国却直到夏季还没有把公子纠送过去,笔者猜测有可能是鲁庄公基于本国利益,向齐国索取条件,双方谈不拢,所以才拖了这么久。
如果笔者的猜测成立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鲁国趁着齐国内乱漫天要价,迟迟不肯送公子纠回国,国懿仲等不了,于是在高傒的劝说下单方面背盟,暗中召小白回国接任君位。
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内援远比外援更加重要,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政治斗争可不像赛跑——谁先听到枪响先起跑,谁就能先到达终点。它是可以犯规的。
首先犯规的是鲁庄公,他听说齐国大夫竟然背盟暗中召回小白,大怒,遂于该年夏,兴师数万,浩浩荡荡,携公子纠往临淄进发。
可以说这是护送,也可以说这是胁迫,总之,鲁庄公跑不过就打,不管怎样非要赢了比赛不可。
第二个犯规的就是管仲,与鲍叔牙身份类似,他是公子纠的老师兼“忠诚”守护者。此人也天生是个功利主义者,他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公平竞争。
管仲认为,召集大军太耗时间,而且莒国距离临淄才三百四十里,比鲁国要近足足一百六十里,不管怎么算,小白都一定会先回到齐国,把生米煮成熟饭。所以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自己带几个人率先出发,轻车简从,昼夜兼程前去截杀小白,公子纠没了竞争对手,跑多慢都稳获冠军!
这种行为在那样一个时代,自然是有违贵族精神的。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等人就多次批评过管仲,不过孔子对此反倒看得比较通透,他虽然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了,一方面,管仲确实不是孔子心目中正大光明的君子,但对其历史贡献孔子还是大为肯定的。所以孔子虽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却愿意连连给予管仲“如其仁”的至高评价。
管仲带着一帮死士,飞也似的一阵狂奔,终于在半路上把小白一行堵个正着,管仲上前说道:公子你这是要去哪里?(你是打算回国抢夺君位吗?)
小白回答:我回去办丧事。(当然要抢!)
管仲说:公子纠比你大,丧事应该由他主持才对!(按照继承顺序根本轮不到你!)
事已至此,双方也没啥好说的了,于是大打出手,管仲以寡敌众,所以使了个诡计,佯装败退,却突然转身来了个回头望月,松手就是一箭。
哎呀,竟然玩阴的!小白猝不及防,当场被一箭射倒在地,口吐鲜血,眼见着是活不成了。
管仲对自己的箭术有绝对的自信,这一箭命中要害,小白必死无疑:趁着对方惊慌失措,赶紧撤。
一击即中,立即远遁,这就是高手,高手从不射第二箭。
鲍叔牙没心思去管扬长而去的管仲,他万念俱灰,抱着小白的尸体恸哭起来。
——完了完了,千算万算,算到对方会犯规,却算不到对方会如此下流地犯规,现在公子死了,一切全完了!
这时,尸体突然睁开了眼睛,有气无力地说道:“敌人走远了吗?”
“哎呀,诈尸了!”鲍叔牙与莒军士卒们吓得魂飞魄散,“你人耶?鬼耶?”
小白坐了起来,看着鲍叔牙发笑,他当然是人,而且是个福大命大的人。
事实上,管仲那一箭的确射中了小白,但射中的不是要害,而是小白衣服上的“带钩”,也就是古人的衣带扣钩具。春秋时人穿的衣服叫“深衣”,即上衣下裳,上衣垂下来遮住下裳,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连衣裙,风一吹容易掀起来春光外泄,所以必须用一条衣带系住,平常人打个结就好,贵族却需要用个衣带扣来钩住
,它另外一个功用就是挂东西,一般都是玉佩什么的,身份越高挂的玉佩越多,如果挂很多玉佩还能走路不发出声响,就说明这个贵族是个有礼有教养有身份的谦谦君子。所以先秦贵族从小就得跟个模特一样练走路,据说赵国邯郸人走得最好看,邯郸学步嘛!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小白真的是福大命大,一个人身高七尺,带子缠在腰上,钩在带上挂着,钩在身上占的地方不会超过一寸,既微小难中,又光滑锐密,锋利的箭头射中带钩,没有滑落到旁边去,这种几率千分之一都不到,只要稍稍偏离半寸,小白就完了,那么游戏就彻底结束了,历史也就完全改变了,所谓春秋首霸,是不是齐国都不一定。
更重要的是,小白不仅幸运无比,而且是个机智过人的天才型“演员”,他竟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千钧一发之际,想到咬破嘴唇吐出鲜血假装被射中一着,从而骗过了如精似鬼的管仲。没有彩排,没有重来,只有一次机会,演不好就没命,这简直是影帝啊!
试想:如果小白只是福大命大运气好,而应变与胆识不足,被管仲射了一箭后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逃,管仲一定会再补上一箭,那么第二箭还会射中带钩吗?我想身为神射手的管仲绝对不会再失手。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不怕他有毛病,就怕他没优点。人只要有优势,再尽量弥补劣势,他就可以成为厉害的人。
小白“死”了,公子纠与鲁庄公闻信大喜,齐声欢呼,击掌相庆,兴奋不已。
——不急了,咱们慢慢走,不,像乌龟一样慢慢爬都可以了。就算是龟兔赛跑,这次乌龟也稳赢了,因为兔子已经是死兔子了。
于是,鲁国的护送团转眼变成了旅游团,一路欢歌笑语游山玩水,短短百余里路,竟然走了足足六天。等到比赛终点,小白不只把生米煮成熟饭,还把熟饭吃了个粒米不留,一颗渣子都没给公子纠留下。
公子纠哪里想到,原来他才是骄傲的兔子,而真正阴险的乌龟小白早已在数天前完成比赛,戴上堂皇冠冕,顺利继承齐国君位,并将在死后拥有一个响亮的荣誉称号:齐桓公。
所谓“桓”,按照《逸周书·谥法解》,意为“克敌服远、克敬勤民、辟土兼国”。从小白毕生的功业来看,他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