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终于成为春秋历史上第一位霸主,然而,在霸业之初,他的地位并不稳固。
齐桓公八年(前 678)秋,宋的附庸国郳国(今山东滕州东,又名小邾国)叛宋,齐桓公作为老大,必须为小弟两肋插刀,于是率宋、邾二国一起去教训郳,没想到郑国却趁此机会侵入宋国(今河南商丘),完全视去年的“鄄之盟”如无物。
齐桓公深感恼火,便于次年夏率齐、宋、卫三国联军一同伐郑,郑厉公是个有名的墙头草,看势头不对又赶紧派人向齐桓公请和。齐桓公连续征战,为小弟出头,尽显带头大哥风范。
为了重申诸侯间秩序,共尊王室权威,维护和平,齐桓公决定趁此机会再举行一次诸侯盟会,是年冬,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九国大会于幽地,这便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之第三合,也是春秋初年最盛大的一次盟会——幽之盟。
这里要顺便解释一下,所谓齐桓公九合诸侯,并不是说齐桓公只举办了九次盟会,而是泛指多次盟会。因为九是《周易》中的阳数之极,古人常用它表达“多”的意思。其实据实际史料统计,齐桓公在位 43 年,召集和主持诸侯国间的大小会盟达到 22 次,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是相当夸张的。
总之,幽之盟,参加的诸侯人数众多,人心最齐,齐桓公的霸业,再次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另据《管子》记载,在这几次会盟中,管仲得以在列国中通过了三条重要的经济条款。
第一条,是慈善事业,即“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
第二条,是统一度量衡和有序开发,即“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薮泽以时禁发之”。意思是说各国要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以便各国经济交流,同时还要对山林、川泽按四时之序进行开发利用,不要滥砍滥伐,涸泽而渔。当然,这一条虽然富有远见卓识,但牵涉太多,光靠盟约是很难执行起来的,最终还是得靠三四百年后的秦始皇。
第三条才是关键的重头戏,即规定“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这是要求各国降低田赋、关税与市场交易税。低田赋则使民有余钱,低关税与市赋则利于商品流通,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贸易吧。今天的经济学家都知道,低税率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大国的商品输出,但两千年前的执政者,却未必都了解这层深意,管仲这是打着“古王仁政”的旗号,偷偷夹带私货,真是太鬼机灵了。
总之,齐国通过这几次盟会,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实力。齐桓公和管仲很聪明,他只欺负小弟,管教小弟,却从来没有打算消灭对方(蕞尔小国不算)。也就是说,齐国只注重大张齐国利益,却不会对某个国家提出领土要求。在政治上,齐国要的是诸国服从齐国,在经济上则要求诸国开放本国市场,以便让齐国的优质产品倾销天下,并趁机控制各国的经济命脉与市场价格。如果对方不就范,那就用道德舆论打压,联合大家孤立,或者一起打击。
到了齐桓公十九年(前 667),周惠王(周釐王之子)终于遣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封桓公为方伯(方者,地方也。伯者,大哥也。意思就是地方大哥),在手续上正式确认了齐桓公诸侯领袖的地位。齐桓公的霸业不断升级,成为一致公认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