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齐桓公第一次盟会诸侯以丢人的方式收场

齐鲁贸易战之后,鲁国归服了齐国。这时候,齐桓公突然放软姿态,向鲁庄公提出了一项请求,请他帮自己说一门亲事。

说到底,鲁庄公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姐姐,大家亲戚一场,不用把关系搞得那么僵。再说了,当年鲁国的先祖周公旦与齐国的先祖太公尚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认为他们劳苦功高,故特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双方几百年的传统友谊,怎么能说忘就忘。只要鲁庄公乖乖听话,齐国也不会为难他的。

鲁庄公说的这门亲事可不得了,对方是周天子庄王的女儿王姬,地位尊贵无比,这对齐而言无疑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政治联姻。齐桓公做了周天子的女婿,就可以上借天子之势,称霸诸侯,号令天下!

齐桓公与王姬的这门亲事,为什么一定要鲁庄公来主持才行呢?原来这是一个政治传统。按照周礼,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必使同姓诸侯出面主婚,如果天子亲自主婚,则会混淆了天子与诸侯的尊卑界限。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又是周礼的开创者,鲁周关系远超其他诸侯,所以历代齐侯娶王女,一般都由鲁君来说媒主婚。

于是,在这一年(前 683)冬,齐桓公亲自来到鲁国,迎娶周王女。

同时,蔡、卫两个姬姓诸侯也各自送来女儿,作为周王女的陪嫁之媵妾。齐桓公满载而归,身后一片莺莺燕燕,好不得意,好不幸福。

什么是媵妾呢?原来,在周代,诸侯国国君迎娶夫人时,女方往往会把新娘的一个侄女和一个妹妹打包嫁过去做小老婆。与此同时,女方的两个同姓诸侯国,也会各出一名宗室女子陪嫁,并且每位宗室女子都有一个侄女和一个妹妹相从 。这样算下来,诸侯国国君迎娶一位夫人,就会同时收纳九名女子,这也是媵制婚姻的标准做法。值得注意的是,齐桓公这次所娶的九位贵族女子皆是姬姓,这又与周人同姓不婚的习俗有关。

周人作为远古时期思想最先进也最开放的民族之一,与殷人不同。殷人擅长做买卖,好周游世界,为了保证本族的利益与团结,他们同姓而婚(也就是族内婚),禁止外婚 ;周人则擅长稼穑,喜欢搞分封,故有同姓不婚的禁忌——这也是周人总结殷人经验教训的结果。

在古代,婚姻从来就不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事,而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使两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追求荣誉与利益。可是,殷人只在同姓中缔结婚姻,那如何才能团结、融通异姓异族之人呢?所以每一代的殷王都是好战之人,这不是他们天生喜欢打仗,而是他们不搞联姻,就只能通过武力来镇压异族叛乱。结果最后殷纣王众叛亲离,被周人联合天下诸侯一起给灭了。积极联姻,海纳百川,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成功的途径之一。

周人在成功上位之后,立刻采取柔性之措施,通过大量与异姓贵族乃至异族蛮夷缔结婚姻关系,将各族群的贵族编成一张巨大的联姻之网,日积月累,族群间的血缘壁垒也就被慢慢打破了。于是远古时的万国林立,渐变成了通融和谐的华夏一家。在西周,很多贵族的青铜器铭文之中,都会用大量篇幅提及自己母亲、妻子母家之国氏以及女儿所嫁之国,这不仅是习俗,也是他们在强调自己盟族(国)之多,盟族(国)之贵。所以齐桓公坚持同姓不婚与媵制婚姻制度不动摇,正是为了多多与周室及重要姬姓国家缔结姻盟,对日后称霸,那可是大大有利。齐国与周王朝不止一次联姻,《诗经》中有诗《召南·何彼秾矣》,赞曰:

何彼秾矣?棠棣之华。

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是一首政治诗,它代表了周人与齐人联姻的政治同盟关系牢不可破,齐桓公更是通过婚姻,以身践行了这一点。

根据各种史书的不完全统计,齐桓公的老婆和儿子数量应为春秋之最,不仅姬姓,他还与嬴姓的徐国与葛国,以及子姓的宋国联姻。比起齐襄公,齐桓公真可谓家庭事业双丰收。

迎娶王女,只是将齐国的地位提升了些,齐桓公真要想将强齐转化为霸齐,还得主持几次诸侯大会,解决一些纠纷,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威信,得到诸侯们的拥护。

恰在此时,地处中原的宋国(今河南商丘)发生了一场大内乱,给了齐桓公一个大好机会。

说它是大内乱,一点儿不夸张,因为它乱得离谱,乱得令人晕头转向。

首先,是宋伐鲁,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曾被鲁军俘虏,宋国国君宋闵公于是轻视南宫长万,南宫长万是个暴脾气,他无法忍受这个耻辱,于是翻身做主人,竟然在一次博戏(一种掷采行棋的游戏)中用棋盘当场拍死了宋闵公,然后发动政变,改立公子游为国君,并反攻倒算,开始大规模清洗宋国公族子弟。

这是以臣弑君,祸乱朝堂,最为大逆不道。

接着,逃到别国的宋国诸公子,又向曹国借兵,发起反攻,打败叛军,攻入宋都,杀死公子游,改立公子御说为国君,是为宋桓公。

这是兄弟相残,同样很不人道。

南宫长万不愧是春秋时代一位传奇猛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脚力惊人,他战败后,竟然一人拉车载着母亲,徒步狂奔两百多里,一天就逃到了陈国。宋桓公向陈国要人,陈国便用美人计将其灌醉诱捕,然后让人用犀牛皮将其层层包裹,用生牛筋秘密捆扎,连夜送回宋国,不料半路上南宫长万酒醒,怒不可遏,嘶吼如雷,神力迸发,拼命挣扎,守卫者吓得催马狂奔,等到了宋国时,牛筋已脱落大半,犀牛皮亦已破损,南宫长万的手脚竟然全都露了出来。宋桓公暗自心惊,赶紧命人把南宫长万剁成肉酱。

虽是对付叛臣,但宋桓公如此残忍,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听到这些事后,别的国家只当猎奇八卦故事,政治敏锐性极高的齐桓公却不这么想,他决定趁此机会搞事情。首先,他派人朝见新任周天子周釐王,请求天子正式策命宋国新国君,也好给手续不全的宋桓公补个正式名分。早已习惯被强国冷落在一旁的周天子,突然觉得自己有了存在感,一开心,便授权姐夫齐桓公全权处理此事(齐桓公所娶王女,一般认为是周釐王之姐)。齐桓公便拉起虎皮唱大戏,准备召集诸侯们开个会,以稳定宋国政局,同时号召大家共同维护周朝的和谐,不要重蹈宋国覆辙。

这主意看起来似乎不错,然而,齐桓公并不知道,他其实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往常像这样的大型诸侯盟会,一般都是由周天子亲自主持的,齐桓公这样属于僭越,非常不合礼法。

当然,自从犬戎乱周、平王东迁,周王室日渐衰微,到了这会儿实力也就差不多是一中小诸侯程度,再加上周王室自己也内乱频仍,所以无论从实力上还是从威信上,周天子都失去了领导天下的资本,但是在形式和名义上,在诸侯的固有观念里,周天子仍然是无可置疑的天下宗主,如今齐桓公竟妄想自己带大家玩儿,恐怕没那么容易。

果然,在齐桓公五年(前 681)春的这次北杏(齐地,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内)盟会上,齐桓公向宋、鲁、陈、蔡、卫、郑、曹、邾八国广发英雄帖,准备召开诸侯盟会,诸侯们却大多没有来,像中原老牌诸侯,同时也是齐国姻亲之国的卫国,周王宗亲之国曹国,之前的中原小霸郑国,甚至在口头上已经表示过服从的鲁国,统统都不卖面子不捧场。齐桓公一眼望去,只有本次盟会的主角宋桓公,以及陈、蔡、邾三个小国的国君可怜巴巴地围坐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气氛尴尬莫名。

虽然来的人少,但会还是要开,齐桓公只得强压怒火,先让周天子的使臣向宋桓公宣读了封爵策命,然后招呼诸侯们一齐上坛,自己亲执牛耳与众国君歃血为盟。

这里解释一下春秋时候诸侯盟会的仪式流程。

首先,要在会盟的地方挖一个方形的大坑,然后在坑边把牛、羊、马等牺牲宰了取血,再将牺牲的左耳割下来放在玉盘子里备用,剩下的牛羊尸体就扔在坑里,招待鬼神享用。

一般来讲,盟会中地位最高的人负责割耳朵,所以称盟主为“执牛耳”。大概牛是牺牲中顶级的,故大型盟会一般用牛,商代时也有用人牲的,但太残忍,周代时很少用了。

此外,取的牲血也要用敦盛起来,用于在盟会的时候书写盟约,称为“血盟”。盟书写好后,每人再微饮血,将牲血涂抹在嘴唇上,称为“歃血”。歃血完毕,盟主就带领大家一起大声宣读盟誓,最后依照惯例说两句“如违此誓天诛地灭”之类的狠话,完了就将盟书的正本(一般为玉、石所制)放在坑里的牲体上面,再多扔几块玉器进去(古人认为玉代表信用),填土埋好(1965 年在山西晋国遗址出土了五千余件“侯马盟书”),供鬼神时刻监督检查——谁违约就惩罚谁。盟书的副本则由参加盟会的诸侯带回本国,放在“盟府”里好好收藏起来,由太史负责保管 。所谓盟府,就是周天子及诸侯所置收藏盟约文书、封爵策勋的机构。在下一次盟会的时候,诸侯们往往还要找出上次的盟书以“寻盟”,即重温前次会盟的盟约。

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负责监督盟约的“各路神仙”包括司慎、司盟(二天神)、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等十二国之祖。由此可见周人对于盟约的重视程度。

言归正传,我们回过头来说齐桓公,齐桓公强压怒火先行执牛耳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在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中,竟有一人比他还郁闷。

这个人就是宋桓公,他之所以郁闷,是发现自己好像被齐桓公给耍了。

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周朝分封诸侯一共有五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宋桓公为先朝贵胄,位列公爵,比齐桓公的侯爵要高一等,而且宋国地广人众,国力与齐国只在伯仲之间,按道理,执牛耳的盟主就算不是周天子,也应该是宋桓公才对,就算是宋国历经内乱需要齐国帮助,宋桓公也没有理由做齐桓公的跟班小弟,没想到齐桓公竟直接大摇大摆地做了盟主,这不是给宋桓公好看吗?他能开心吗?

何况,鲁、曹、卫、郑等地位比他低的诸侯都不卖齐桓公面子,他宋桓公为啥要卖呢?这不是自贬身份?

宋桓公越想越觉得自己没面子,于是他没等会开完,竟自个儿偷偷溜回国了。

身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人继承了祖先的贵族臭脾气:说得好听点就是荣誉至上,胜于生命,说得难听点就是死要面子,宁愿死了都要面子。

宋桓公有了面子,齐桓公的面子却全被丢光了,他气急败坏,心里直把宋桓公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好你个殷商余孽,寡人开这破会,就是为你定名分的,现在你却半途走人,公开拆我的台,你要寡人的面子往哪里搁?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齐桓公傻傻地看着陈君、蔡君、邾君三位“小朋友”,再也没了昨日的意气飞扬。他本想风风光光地开场大会,顺利荣登霸主之位,却没想到最后只剩下三个小国国君,这会开得还有啥意思!

最终,齐桓公只得在高坛上空喊些政治口号,走完过场,将会议草草结束。

这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指九次重要盟会,不包括其他小型盟会)的第一合,其间虽然风波不断,但它毕竟是周代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份主持会盟的称霸活动,它代表着中国共主政治的结束,霸主政治的开始,其意义相当重大。当然,从具体会盟情况来看,齐桓公当时就想以诸侯身份代行周天子职权,称霸天下,恐怕还是太早了些。不过,齐桓公虽有些丢人,但收获还是很大的,因为通过这次试探,齐桓公对齐国的影响力有了一个准确的评估,接下来就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北杏会盟后,齐国立刻发兵吞并了鲁国的附庸遂国 ,以向中原诸侯示威,然后很快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攻击。这便是春秋时代争霸战争的先声了,虽然还是谁不服打谁,但明面上叫作替周天子讨伐不义,这样就可以将争端升级为替天行道,政治高度就上来了!

总之,齐桓公就是要向天下宣示,新的霸主时代就要来临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A9TwKq93k1FdZER+qScXJmlY+rwY8LZwJeGzGMTUWAIPcGfnrEJPOlUbKNDifs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