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场惊心动魄的贸易战,春秋大国鲁国的沉沦之路

在西周时,天下有三个传统大国,一个是西周开国第一功臣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一个是周武王同母弟康叔的封国卫国,还有一个就是周武王另一位弟弟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由于周公旦既是周初宗室功臣,又是周朝礼乐的创立者,所以周成王特别赋予鲁国“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礼记·明堂位》)。从此,鲁国一直以“公车千乘”“公徒三万”(《诗经·鲁颂· 宫》)作为周室第一强藩,震慑及管理着东方,并与周天子一同掌管礼乐、举行郊祀,地位超然。

然而,到了东周时代,由于齐国的崛起,鲁国渐渐失去了东方第一大国的位置,跌到老二老三的位置。后来由于齐国爆发两次内乱,鲁国迎头赶上,又成为齐国霸业的有力竞争者。更重要的是,鲁国和齐国比邻而居,又是齐国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以二国紧密相连的地缘格局,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情,特别是在周庄王十二年(前 685),鲁国干涉齐国内政,出兵欲扶持与鲁有姻亲关系的齐公子纠即位,失败后,更导致齐鲁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684 年,刚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为了立威,为了报去年之仇,更为了齐国的称霸大业,便派了齐国大夫鲍叔牙率领齐国大军前去攻打鲁国,齐相管仲虽然苦劝,但齐桓公一意孤行,管仲只好让他去碰碰壁。

齐国实力虽然比鲁国稍稍强一些,但刚刚经历数次内乱,急需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齐桓公此时对鲁国发动战争,实乃不智之举。而且,周公当年为自己家族选的这块封地相当好,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代经济与文化的东方中心。 历数上古时代的东方地区,河北平原河患严重,夷狄遍布,其大片湿地也不适合北方旱作农业;山东半岛则多山地与盐碱地,农业基础更差;洛阳与河南一带算是被夏商二代改造得较好的黄河湿地,但周王室又需要在这里设立东方基地;只有荥泽以东的鲁西大平原,离黄河稍远,水患不大,地是最肥的,交通是最便当的,所以少昊的大本营在这里,后羿立国在这里,殷商也曾在这里建都,农业商业基础都很好,鲁国这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桓公未免太心急了。

所以,鲁庄公特意精心挑选了一位猛将来好好敲打一下齐桓公,这位猛将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那位发表过“肉食者鄙”名言的曹刿。 既然曹刿不是肉食者,那么显然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士人而非卿大夫,一个普通士人能当上军队统帅,大概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自西周以来,曹刿管仲等人是第一批,后来还会有更多。

齐国穿过泰山之东的莱芜山口,与鲁军在长勺 大战。齐军先鼓,鲁军阵形岿然不动;齐军再鼓,鲁军仍坚守阵形不为所动;等到齐军三鼓,曹刿发飙了,他大声招呼鼓手用力擂鼓,又大声喊道:“将士们,冲啊……”

结果,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之道,曹刿又发表了一通名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两军交战,有的时候就像两个人打架,先动手的不一定赢。何况齐军深入鲁境,士气本来就容易衰竭,曹刿抓住这个弱点,后发制人痛殴鲍叔牙,一战名扬天下,也为年轻气盛的齐桓公好好上了一节课。

然而,这个有关士气的著名战例并非曹刿所言那么简单。事实上,曹刿可以说是中国战争游戏规则的破坏者,甚至可以说是先轸、孙武等军事谋略家的先行者。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战争本质上是贵族间的游戏(故城濮之战时楚军发战书曰“请与君之士戏”),平民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的正常农业生产(生产力落后,剩余价值少,没那么多农民可以做炮灰),也可让战争的损失被限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毕竟,贵族的命总是比平民更值钱的。况且,春秋华夏各国之间不是兄弟之邦就是姻亲之国,大家并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国家民族矛盾,要打仗只是因为一些利益纠纷、面子问题甚至家庭矛盾。那么既然是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就是所谓“战礼”。而按照“战礼”,交战双方必须要同时击鼓,同时进攻,以示公平。曹刿却没有遵守这套游戏规则,他故意三次不击鼓,让单方面击鼓的齐军傻呆呆站在那里不知怎么回事,然后突然击鼓出击,一个奇袭便取得了胜利。

所以不能怪齐人,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在诸侯中守周礼最为谨严,打仗时也最讲规矩,谁能想到这些守礼君子竟突然耍起流氓来,结果齐国一下子被打蒙了,措手不及,惨遭失败。由此可见曹刿真正的取胜之道是违礼耍诈,而非他战前所声称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亦非他战后所声称的“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事实上,在长勺之战两年后,尝到便宜的鲁国军队又两次违反战礼而用诡谋取胜,一次是在战车上蒙了虎皮突袭宋军,一次是趁着宋军列阵尚未完毕而抢先攻击,这几次战争风格如此相似,显然都与曹刿这位军事诡谋的先行者有关。

而经此一役,齐桓公也算是明白了,齐鲁在军事上其实相差并不大,特别是当对方不讲规矩的时候,尤其拿他没办法。看来,有时候,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途径呢?管仲告诉齐桓公:可以用经济手段,也就是贸易战。

打贸易战,首要一个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否则必败无疑。管仲改革一向提倡低税制。比如在重要的农业税上,齐国两年才征一次税,税率丰年 15%,平常 10%,歉收之年 5%,如遇饥荒,则免税。而在商业税上,其关市税率只有 1%到 2%。管仲认为,多收税对国家的财政未必是件好事。首先,税越多,国家要养的税吏就越多,花销就越大,这不利于官府运作;其次,古代的税收大多是“直接税”,它是有形的,是直接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有点像明抢,容易让百姓心生不满,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具体办法就是“官山海”。管仲让政府来垄断盐铁专卖,由此便可“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生活必需品盐铁之中,使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

“官山海”的收入,可一点儿不比直接收税少。

据现代考古发现,春秋是青铜向铁器过渡的时代,按照《管子》书中记载,当时礼器、兵器、木工用具普遍用青铜(美金),针织用具、农具、工具则多为熟铁(恶金)锻打而成。铁是重要的生产物资。齐国经济发达,冶铁业极为兴盛,只要把齐国官营的各种铁器的价格增加一丁点儿卖往其他国家,积累起来就是天文数字。

另外,天下人每日都要吃盐,盐是重要生活物资,而当时中原地区除了晋国的河东盐池,只有齐国临海专门出产海盐,其他国家都没有。

管仲于是给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当时齐国约有 50 万户,200 多万人,中原地区则大约有 2000 万人口。保守估计,至少有 1000 万人口消费齐国的海盐。平均每人每月食盐大概 3 升 ,每升只要加价 2 钱,齐国每月可获利多达 6000 万钱,是当时齐国每月税收收入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这不就等于全天下的百姓都在给齐国交税吗?这便是“煮沸水以籍天下”,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收取无穷无尽的税赋,简直太好了。

更妙的是,由于盐是微量消费品,天下百姓并没感觉到齐国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仍然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地为齐国输送财富。至于在齐国国内,齐桓公因为外贸利润丰厚,完全不用担心财政赤字,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免农业税与商业税,实现管仲的低税制。也就是说,盐铁价格的上升,不仅不会加重齐国百姓负担,反而让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这就是管仲的“富治思想”: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手里有钱,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才会从官商那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又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老百姓的钱都被高赋税搜刮走了,拿不出钱买东西,市场就会萧条,就会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管仲在齐国搞的是盐铁专卖,而不是盐铁专营。齐国并不搞国家所有的工厂,因为管仲认为这样生产效率不高,而且有伤民生,国家要是“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竟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管子·轻重乙》),所以不如实行包商政策,也就是将山海资源承包给民间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其具体办法是“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管仲不愧是商人出身,非常懂得如何与百姓互惠互利。一百多年前的周厉王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专山泽之利,结果弄得诸侯与国人皆起而叛乱,将这位失败的改革家踢下了王位。

事实证明,管仲的包商政策是符合国情的,后世汉武帝为了最高限度地提高财政收入,实行了盐铁专营的制度,与民争利,结果导致国民不满,民变四起,差点让大汉提前灭亡。而管仲之策,置十抽三,统购统销,既能让国家和百姓都能赚取巨额利润,还能控制盐业的销售量和产量,进而控制盐价,这是相当高明的举措,也是后世封建王朝最常使用的盐铁制度。

通过“官山海”政策,齐国在不压迫百姓的情况下,积累了巨额财富。而有了这些财富,管仲就可以施展其手段,控制他国经济,进而控制对方的政治,如此,敌国尽在彀中,岂不比辛辛苦苦舍生忘死去打仗轻松得多,有趣得多吗?

齐桓公对管仲的提议很感兴趣,既可称霸天下,又不用战争流血,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嘛。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

管仲告诉齐桓公:鲁国丝织业发达 ,跟我们齐国有一拼。现在,我们就要帮他们一把。君王您可以带头让齐国贵族们改穿鲁国生产的绨料衣服(绨是一种较厚的丝织品,质地较粗而表面平滑有光泽),还要带动鼓励全国的百姓都去买,让鲁国人大赚一笔!

齐桓公有点不解:仲父你没搞错吧,寡人是要制服鲁国,不是要他们富。而且这样搞的话,我们齐国的丝织业可要大受打击了。

管仲笑道:君王不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乎?我们就是要让鲁国人先占便宜,再来对付他们!至于我国的丝织业,可以由国家收购丝织产品,绝对不会受影响,而且到时候会有大用处!现在,咱们就先让国内的丝织品完全依赖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国的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全去种桑养蚕……

齐桓公一下子跳了起来,叫道:好,就这么办!

管仲与齐桓公双手紧握,齐声发出了阴险的大笑。

很快,齐国成了鲁国绨衣的海洋,世人还以为这是一场时尚风潮,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管仲的阴谋。

于是,鲁国绨衣在齐国成为紧俏商品,价格大涨。

然而,管仲不但没有提出反倾销政策,限制鲁国丝织品进口,反而派人去跟鲁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金;贩来万匹,给三千金。反正越多越好。

鲁国的商人怀疑地问:太宰为何要如此?

管仲笑着说:没办法,谁叫齐国百姓喜欢你们的产品呢?反正我们齐国人有的是钱,花都花不完,而且这样你们的财政有盈余,就不必向人民征收农业税了,这是双赢啊!

为了迷惑这些商人,管仲还收受了他们的提成,假公济私大赚了一笔。

商人们大喜,便开始大量养蚕种桑,并招工开织厂,源源不断地向齐国输送绨匹,以赚取巨额利润。而鲁庄公发现纺织品给鲁国带来了贸易顺差后,也大喜起来。

纺织业繁荣,政府的税收就多,税收多,寡人就可以大幅减免农业税,让百姓们过上好生活,如此国富民强,何乐而不为?

于是鲁庄公发布了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全国百姓加入到发展丝织业的大军中来。

一年后,管仲派人到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经济泡沫弥漫了。农村人口全都毁粮种桑,城市人口则全改行开织厂,资金不够怎么办,找人借!现在,只要说是借钱搞丝织业的,债主统统放贷,丝织业现在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哪有还不起钱的!

这可真是全民大织鲁绨。鲁国大城小镇,几乎所有车辆马匹都被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丝织品了,街道上的灰土遮天蔽日,如同刮起了沙尘暴,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

农业型大国鲁国已被管仲成功变为纺织业“发达”国家了,其经济发展速度增长得超快,快得都有点难以置信了。

好,时机成熟,鲁国人也该为他们的见钱眼开付出代价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都是泡沫,都是管仲的阴谋!

果然,齐使回来报告完情况,齐桓公立刻改穿齐国丝帛,并声称极其讨厌鲁绨,还放开国库,向老百姓与中原各国低价倾销之前囤积的齐帛,同时闭关,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

两个月后,上行下效,齐国穿鲁绨的人已然绝迹,再过两个月,中原各国也很少穿鲁绨了。

十个月后,管仲再派人去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陷入了粮食极度紧缺的窘境之中,百姓饥贫,民不聊生,鲁绨堆积如山变成废物,丝织厂大批倒闭,鲁庄公什么税都收不上来了,政府财政赤字暴涨,鲁庄公无奈,只得赶紧命令百姓改种粮食,但短时间内粮食根本无法收成,结果鲁国的粮价竟然暴涨到一千钱,是齐国粮价的一百倍。齐国的商人趁机到鲁国高价出售齐国粮食,将鲁国之前卖鲁绨赚到的钱,加倍赚了回去

至此,鲁国农业完蛋,经济崩溃,百姓无法生存,只得逃亡,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

齐桓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 683 年,鲁庄公被迫归附齐国,齐桓公恩赐了他一些粮食,让鲁国勉强渡过难关。这是鲁国退出春秋大国行列的一个转折点,十余年后鲁庄公去世,庆父作乱,鲁国进一步衰弱,就基本上沦为中小诸侯了。而齐国则进一步强大,此后还依样画葫芦,用类似的方法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宋国 ,这就叫杀敌不见血,灭国不用刀,事实证明,杀人破国成本大,反噬也大,而利用贸易战控制敌国的经济命脉,也能将其安排得明明白白。 g7eEzaxYNUFlq7nuqZ0KIcyHFwjGGNdgUc9d5XmQ0N7GbTUDZ1RAI/g6tVtynl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