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家住炉溪曲水前

有一首清代《柞溪棹歌》是这样唱的:“家住炉溪曲水前,铸金成釜旧相传。沿塘时有商船泊,夜半惊看火烛天。”这繁盛的炉头地方景象,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就是沈氏冶坊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造就的。

前文交代过,炉头沈氏家族世代业冶。先祖沈济(字绣川)于明中叶自吴兴县竹墩村(今湖州市菱湖镇)迁居桐乡柞溪(炉头,今龙翔街道)后,世代以冶业为生。沈家冶炼技术好,诚信经商,积财有道,一世一世把这一份家业越创越大。沈氏冶坊远近知名,沈家人格局大,不吝财,十分热心地方事业。所以在炉头地界,威望很高。

在桐乡,还流传着一个沈氏五世沈东溪智斗倭寇的传奇故事呢。

沈东溪信佛,嗜酒,爱下棋,与桐乡县城凤鸣寺方丈交往甚密。嘉靖年间,倭寇占嘉兴,攻皂林,围桐乡县城四十多天。县城守将无法退敌。有一天,沈东溪与方丈在僧舍对弈,扬言道:“欲退贼,何必张惶。”

巡抚阮鹗听闻此言,马上备礼访问沈东溪,请教退敌方略。沈东溪献计,用城中铁锅熔汁,浇向敌寇。巡抚依计聚铁,募工熔铁汁,待敌人再次攻城时,冶工们用铁汁杂着火药,凌空泼洒,顿时毙敌无数。倭寇大惊,溃不成军,桐乡县城得以保存。寇贼平定后,巡抚手书“退寇全城”四字,制成牌匾悬挂其庐,百姓尊称沈东溪为“飞火将军”。

炉头沈氏家族第九十八世(柞溪沈氏十三世)沈炳垣,是清朝嘉庆庚午举人,官至同知,曾襄助林则徐抗击英军。

至清末,沈家已是世代望族,乌镇一地最有威望的乡绅之家。沈家对汤国梨的一生帮助最大的,是汤国梨的舅舅沈善保(1869—1939)。

沈善保,字和甫,清附贡生。宣统元年(1909)任青镇议会副议长,浙江第一届省议会会员。后来在民国时期,还曾担任过乌青镇商会主席。

沈善保从小好学不倦,年纪轻轻就成为“桐邑附贡生”。但沈善保志不在科举,他内心真正拥护的是维新变法。清朝末年,他目睹西学昌盛,清廷腐败,痛心疾首,哪里还有意去做这个清廷的官员?

“冶坊天一亮,元宝赚一双”,沈善保倾向维新,生意又做得很好。他在经营家族的沈亦昌冶坊的同时,在苏州、上海、嘉兴、平望等地,独资或合资开设冶坊、钱庄、盐仓、典当等,在乌镇又开设义昌绸布店。财力雄厚的他精神世界也异于一般商人,生活中多以诗书为伴。他藏书颇丰,经常以诗文会友,广交社会贤达和革命志士。他胸襟开阔,匡危济贫,热心地方公益,尤其重视培育人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沈善保租下乌镇东栅的孔家祠堂为校舍,创办了乌青镇中西学堂,首创西学。近现代乌镇走出的名人乡贤,如茅盾、孔另境、木心、丁士源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起步,一步步走向了广阔的人生。沈善保慷慨出资办学,不计私利。他在为开办学堂呈抚宪文中写道:“……现款项虽尚不敷,善保以事关教育,理合从速开办,由善保筹垫千金,聘定教习,购借书籍,修理房屋……”

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过当时的学校:“这中西学堂,半天学英文,半天读古文,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在学校住宿,平时出来,排成两列纵队,一律穿白夏布长衫、白帆布鞋,走路脚弯笔直,目不斜视,十分引人注目。”当时茅盾在“中西学堂”隔壁立志学院改办的“国民初等男学”(校长卢学溥,是茅盾的表叔)就读,对新式的“中西学堂”是十分羡慕的。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中西学堂扩充校舍,改名为乌青镇高等小学堂。就在这一年,茅盾也从国民初等男学毕业,进入乌青镇高等小学堂。茅盾进入这所小学后,才知道教的课程已不是原来中西学堂的英文、国文两门,而是增加了算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音乐、图画、体操等六七门课。

茅盾在乌青镇高等小学堂时国文成绩为全校之冠,作文更是出类拔萃。进校第二年,小学举行童生会考,试题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在广征博引、论说古今之后,用“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充分表露了不凡气宇。卢学溥对茅盾的作文赞不绝口,在文后批道:“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篇作文至今陈列在茅盾故居的橱窗中。辛亥革命后,乌青镇高等小学堂改名为乌青镇植材小学,就是今天的乌镇植材小学。

沈善保热心乡梓教育,爱惜人才。自己家族更是无分男女,子女八人均得深造,个个成才。沈善保还关心族中家境困难而有志向学的青少年,曾资助沈应时(字溥泉)、丁士源、沈泊尘等求学读书,汤国梨能到上海求学,也是他资助的。沈善保后来长期居住苏州,抗战爆发后,携家眷回到乌镇,后辗转至上海租界寓居。1939年6月19日,沈善保病逝上海,卒年七十岁。

沈氏族中还有一个传奇人物沈善登,也值得一书。

《桐乡县志·人物篇》是这样描述他的:“沈善登(1830—1903),字谷成,号未还道人,炉头人,沈炳垣之孙。清同治六年(1867),与弟善经同举于乡,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沈善登科举成绩好,但后期没有做官,所以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但当时与他同登金榜的有陈宝琛、许景澄等,后来均成为清末朝廷重臣。沈善登对做官兴趣不大,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他没有很用心地从政,不久就辞官返里了。他志不在仕途,回乡里任桐溪书院山长多年,为家乡培育人才。史料上说他“忧于时局,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桐乡县志》上记:“早年,受学于钟文丞;中年,涉猎西方学说,又兼通佛学,信奉净土宗;晚年,专研《周易》。”是个学问淹通,心性通达的居士、名士。

沈善登信仰佛教,方外之人也多有交往。清光绪四年(1878),高僧古昆法师云游至杭州,参拜昭庆寺,见寺后有小霍山,山体玲珑,石岩高峻,石壁坚实,小而灵秀,法师生起与小霍山缘分感应,灵光一闪,想在石壁上刻一篇《阿弥陀经》,同时想在此建一弥陀寺以礼佛。于是买地建寺,并筹划刻经,大师选定了桐乡进士沈善登居士书写。于是,杭州昭庆寺后小霍山,有了一篇非同一般的摩崖石刻佛经《阿弥陀经》,此地所建寺院称为弥陀寺,小霍山从此也改称为弥陀山了。

由于沈善登精通佛学,信奉净土宗,是位虔诚的居士,又是翰林院庶吉士,家庭背景及社会声望颇大。沈善登对书写《阿弥陀经》十分认真虔诚。接下这件大事后,他将自己关在苏州梅花胜地邓尉山的圣恩寺,一旁请人昼夜念佛,自己则“斋沐敬书”。每次起笔写经之前,他先礼佛三拜,念佛号一百零八声,金刚咒七遍,然后“跪而书之”。如此五十三天,才完成这一体量巨大的作品,六寸楷书大字,正文加附记共二千一百九十四字。

现在杭州的弥陀寺公园弥陀山巨大的整面石壁,就刻有这篇杭州市最雄伟壮观、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阿弥陀经》。它高五米,长二十四米,石刻一百零六行,每行二十字的,正文一千九百六十六字,加款识附记等总计刻有二千一百九十四字,每个字十五厘米见方,一厘米多深。“字大几寸,铁画银钩,遒劲圆润,深及八分”,让人深为震撼!

沈善登才气极高,晚年研究《周易》,著有《需时眇言》十卷,提出“光气说”来诠释《周易》。对于佛学,他信仰甚深,他曾自称:“余夙世为僧。幼六七龄时,数有梦征,绝险怪,历十年不变。最后梦得师资,为题自画小影,乃截然不复梦。岂余固从西土来耶?因取题句意,自号‘未还道人’。”

由“未还道人”这样一个名号,还引出一则历史谜案。沈善登在上海时,与盛宣怀、经元善、郑观应等沪上名流多有交往,与康有为也有直接来往。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评价康有为:“康先生,闻名已久。前读《伪经考》,颇有卓见,意必其人高不可攀。今夏会邂逅晤面,始知仁心仁术,真积学有道君子,佩服之至!”因为他自号“未还道人”,又与康有为有交谊,所以有学者认为,沈善登就是写作并帮助出版《公车上书记》的“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

沈善登有一个著名的漫画家儿子沈泊尘(1889—1920),所绘《红楼梦图》《新新百美图》名噪一时。1918年,沈泊尘与弟弟沈学仁、沈学廉三兄弟合作创立上海沈氏兄弟公司,独立出版画报《上海泼克》,又名《泊尘滑稽画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的漫画月刊。沈泊尘1889年出生,他十四岁时父亲沈善登过世,年幼失怙的弟兄们,是在叔父沈善保的资助与抚养下长大的。

沈泊尘与汤国梨从小一起长大,友情甚笃。汤国梨任吴兴女校校长时曾写过一首题为《过王家庄》的诗,记述了沈泊尘在乌镇南栅外写生的画面:“鸡犬声相递,幽幽一径通。柔桑低碍发,细竹乱惊风,欸语逢村女,行歌羡牧童。桃源在人境,莫更问渔翁。”

1911年,汤国梨从湖州回到上海,办学办报。这时的沈泊尘在《民权报》任绘画编辑,常常把自己的作品送与汤国梨赏析。汤国梨就经常为画作题诗,人们常能见到两人合作的诗画作品发表于报端。有《题泊尘画》诗:“一树高梧报早凉,小庭闲杀竹方床。秋心窈窕无人问,自撷幽花理晚妆。”又有《题沈君泊尘画》诗:“敛恨推篷倚月明,琵琶不抱亦多情。苍霞断雁秋萧瑟,一片浔阳江上声。”

沈泊尘是个创作丰盛的画家,创作题材丰富多彩,有仕女人物、风景小品、戏曲人物等,更可贵的是他骨子里的热血与斗争精神。他不顾个人安危,以笔代刀,画时事讽刺漫画,亮剑帝国主义、腐败时局与黑暗势力。在沈泊尘为《申报》“自由谈”主笔期间,年轻气盛、无所畏惧,多次创作、刊登剑指时局的讽刺之作。有一次他画了两只猪同圈,一头猪身上写着“英”,一头猪身上写着“日”,结果触怒了租界当局,被上海租界法庭判为“污辱协约国”而罚他向《申报》赔款。沈泊尘因此被迫从报社辞职,临别时他有诗曰:“纵尔能言杨继盛,当头无奈有严嵩。”弟弟沈学仁就此事曾回忆说:“时先兄有一惊心动魄之滑稽画刊印某报中,竟掀起绝大风波,攘攘半载始寝。”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章太炎在上海创办中华民国联合会机关报《大共和日报》。沈泊尘受聘该报附设的“石印画报”的编辑,至此,泊尘的各种画作见之于这份知名刊物,各式漫画创作也更丰富。这是沈泊尘与章太炎交集的开始,也是造物主在冥冥之中为汤国梨与章太炎的姻缘埋下的一根红线。

1913年,家乡的王氏夫人已离开章太炎十年了,革命不休何以家为,如今民国已立,革命成功,章太炎在朋友的劝导下始有续弦之意。名满天下的太炎先生要择偶娶妻,这在当时是牵动许多人的大事件,正是时在报社任职的沈泊尘提供了好友汤国梨三十未嫁的信息,后再由孙中山的秘书长张通典与女儿张默君(也是汤国梨在上海务本女校的同学)出力,促成了这桩“学问加革命”的章、汤联姻。

作为“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沈泊尘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时局敏感,实在是当时萎靡不振的上海艺术界一面难得的不屈旗帜。但天不假年,1920年,沈泊尘终因积劳成疾,肺病复发,不幸于当年3月7日辞别人世,年仅三十二岁。汤国梨痛惜好朋友的英年早逝,作《谒名画家沈君伯诚墓》诗:“谁识清才旷代无,丰碑烟树乱平芜。魂来纵有丹青笔,忍写孤坟入画图。”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乌镇志》的“乡贤名人”中介绍沈泊尘,引用郑逸梅语:“我国人之作漫画,当以沈泊尘为巨擘。”

沈泊尘去世后,弟弟沈能毅(学仁)在上海四川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沈泊尘讽刺漫画展”,这是我国漫画史上已知最早的漫画展览之一。沈能毅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民国时期曾任北平《新中国报》记者,上海《新申报》《国语日报》《时报》营业部副主任。1930年以后,任财政部北平印刷局局长兼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秘书。这个卓越而优秀的年轻人,娶了汤国梨的妹妹汤国槃,汤、沈二家,亲上加亲。

乌镇沈氏能人辈出,还有一个传奇人物沈苇窗。沈苇窗是香港《大成》杂志的总编辑,以一人之力,独立支持一本杂志二十五年。杂志“聚文史之菁华,集艺术之大成”,常年拥有奇迹般的豪华作者天团:吴稚晖、王云五、李石曾、蒋碧薇、陈香梅、罗家伦、钱穆、唐德刚等,以及内地的郑逸梅、谢稚柳、钱君匋、黄苗子、林北丽、张允和、王映霞等。沈苇窗先生写过一篇《记从兄沈泊尘》的纪念文章,粗略描述了他与乌镇沈氏一脉的家承关系。

祖父右亭公子女九人,泊尘是三房长子,能毅、叔敖是他的胞弟。我父季璜公行九,娶我母徐太夫人,婚后居上海之台湾路,侄辈多住我家。我家兄弟都以“学”字排行,泊尘名学明,家兄吉诚名学谦,我名学孚。我生在台湾路,大约我出世不久,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 VxZGm5tAJNcL9pXRaHkKm1fhFwfseg1JV54pdOEDwIKBDNQudS6uxp0x902MCJ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