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的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从无到有。到1960年止,全国有20多所高校承担了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留学生总数达到3315人,并初步组成了一支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1962年,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成为我国唯一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1961年至1966年,我国分批派出100多位汉语教师出国任教,他们成为当时对外汉语教学的骨干力量(钟梫,1979)。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后期,对外汉语教学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进入了快速上升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结构逐渐完善,形成了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88年9月,“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90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第一次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写入国家教育法规。此后,“对外汉语”便作为学科名称出现在我国正式的学科、专业目录上,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崔希亮,2010)。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的学科专业用语改为“汉语国际教育”。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1)来华学生数量猛增,层次提高;(2)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结构逐渐完善;(3)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体制;(4)汉语水平考试(HSK)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二语言/外语水平测试。

与此同时,海外的汉语国际教学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具体表现在:(1)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美国等)把汉语纳入主流教育体系中;(2)海外汉语学习者人数迅猛增加;(3)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外语教学的地位提高,如汉语在日本和韩国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4)汉语学习者的成分和学习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出于经贸、科技、外交和文化交流目的而学习汉语的情况成为主流;(5)国内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合作不断增强:我国每年公派出国任教的汉语教师达百余位,其他渠道出国任教的则更多。另外,我国在海外设立的汉语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截至2017年9月底,我国在1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相关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处于开创期,论文多属教学经验总结,其中周祖谟先生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7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论文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研究者更为关注语言教学的本质。如吕必松(1974)和钟梫(1979)提出,汉语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利用“语文并进”的方式进行综合教学。该观点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积极响应。总体而言,该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虽有发展,但学科建设薄弱,研究广度和深度还不够(鲁健骥,1984)。

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宽。研究者对学科性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水平测试、语言学习规律和心理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该时期代表作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吕必松,1987)、《语言教学原理》(盛炎,1990)和《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赵贤洲,1990)。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积极引进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时期。鲁健骥(1984)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把中介语和语言偏误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开创了研究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的先河。随后,研究者对汉语学习者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偏误进行了广泛调查与探讨,拓宽了汉语学习过程的观察窗口(如:鲁健骥,1984;梅立崇,1984;李珠等人,1987)。

在20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批判意识增强。研究者们除了对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提出了尖锐而中肯的批评之外,还把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变量上,积极探索影响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文化教学类文章从20世纪80年代的8篇猛增到90年代的152篇,仅2000年一年就有140余篇。在该阶段,汉语习得研究得到进一步开拓。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语言学习理论座谈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此次会议的影响下,汉语习得研究得以深入,研究者把汉语偏误的调查扩大到语用失误和话语分析的层面(如:鲁健骥,1993;高宁慧,1996)。

自21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呈现出规模化、交叉性、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走向,具体表现为:1. 研究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研究体系日臻完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2.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不再拘囿于语言本体,而更具跨学科特性。3. 研究深度得到加强,各领域分支的研究不断细化,前沿性不断增强。4. 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成为主流。同时,学习者策略、学习者差异以及学习心理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成果(如:江新,2000;高海洋,2001;吴勇毅,2001,2008)。

此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海外也不断展开。由于海外汉语教育相对特殊,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语言环境和教育政策均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所以海外的汉语教学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20世纪末以来,海外研究者的兴趣主要为境外汉语变体和规范化研究(如:汪惠迪,1999)、境外汉语教师培训(如:陈申,2015)、境外汉语教材研究(如:Díaz,2016)以及语言形式和语用的学习(如:Shen,2000;Yang,2016)等领域,但对社会文化与汉语学习的关系探讨得相对不多。 jWfuy34KkddIMLVMRggJE7gLWh4kx55hUJNrELr3K6ot/drlAXAsDOrIjYrEzC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