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兼具的抽象概念(Hall,1976)。文化涵盖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对文化有自身的理解。同时,文化概念也渗透进不同的学科之中,每一个学科都会赋予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迄今为止,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不下300种(顾伟列,2015)。早在19世纪,国外学界就开始从物质、知识和精神上来科学地理解文化,这体现在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埃德加·泰勒对文化的解释上。他在1871年发行的著作《原始文化》(泰勒,2005)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泰勒被认为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

在1952年,Krober等人在其著作《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中综合和归纳了泰勒以来的160种对文化做出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Krober等人(1952)认为:“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通过象征符号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体现在人造器物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观念以及与之伴生的价值理念;文化体系是活动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该定义具有综合性,得到现代东西方学界的广泛认同和引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文化是历史形成的生存方式系统(Kluckholn等人,1960)。

文化是民族学家和文化史学家用来表达任何有关人类生活的、通过社会遗传下来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Sapir,1970)。

文化是特定人群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意义、等级观念、宗教意识、时间观、社会角色观、空间关系观、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Samovar等人,1995)。

文化是对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的系统认知,能对人类群体行为产生影响,能通过学习方式获得(Lustig等人,1996)。

文化是用于区分民族与其他群体的习俗、世界观、语言、亲缘关系、社会组织和习惯(Scollon等人,2000)。

以上对文化定义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它们的侧重点又不尽一致。泰勒强调了文化内容的描写与列举,Krober等人注重了文化的综合性,Kluckholn等人和Sapir重视文化的历史意义,Lustig等人突出文化的可学性和共享性,而Scollon等人则看重文化的社会人群属性。

我国学者也对如何定义文化概念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纪诚等人(1990)指出了文化的广义宏观性。他们认为,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戚雨村(1994)认为,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制度和习俗文化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约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

贾玉新(1997)认为,文化可界定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文化是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马冬(2006)认为,文化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自身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

张岱年等人(2006)提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是活生生的创造活动的演化过程。

闫文培(2007)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做出了较为全面而权威的界定:(1)文化是在特定时空下,由特定的人群所创造并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物质精神财富,以及伦理道德、人际交往准则、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社会行为规范;(2)文化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世界观、价值观及态度情感取向;(3)文化是在历史中沉淀的创造和实践活动。

综合上述各种有关文化的定义,我们认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认知的成果体系,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文化处于不断演化和创造的过程中,是“活的灵魂”。

(二)文化的特征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文化是后天习得,可被传授的

Hall(1959,1976)认为,文化是习得的,人们有能力传授文化。Hobel等人(1976)主张,社会成员在积累能力、增长才干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习得文化。Rogoff(1990)认为,社会成员通过后天的学习并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交往的时候逐步形成文化意识。闫文培(2007)指出,学习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通过代代人的亲身实践或口口相传;二是通过书面语言。

2. 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身的文化。Keesing(1965)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流传着该民族起源的神话故事,并拥有共同的习俗仪式。关世杰(1995)指出,文化在群体内具有共享性。Lustig等人(1996)提出,文化符号只有被该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共享时才能被称为文化。贾玉新(1997)认为,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体现为某一社会或群体所有成员的行为。霍尔(2003,转自杨洋,2009)也认为,文化的群体共享性使得文化成员能相对有效地进行交流。

3. 文化是动态的系统

文化随着时间发展和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关世杰(1995)认为,文化是发展变化的。贾玉新(1997)指出,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是动态多变的。Davis(2004)认为:“所有文化在社会历史事件的冲击下,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交往而不断地变动着和进化着。”闫文培(2007)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身处其间的文化不能不受它的影响,必然随之而变。”

4. 文化是各要素关联的统一体

Hall(1976)认为,文化各方面相互联结,如果触动其中一处,其他各处会受到影响。关世杰(1995)认为,文化是一个体系,是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文化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联结,功能上互相依存。贾玉新(1997)认为,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相互关联、互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闫文培(2007)指出,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各要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5. 文化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

人类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Gudykunst等人(1996)指出,社会文化影响了社会交际行为。杨洋(2009)则认为,我们如果了解了一种文化,就能对该文化成员的一般行为方式做出预测,从而制定出交际策略。马冬(2006)也认为,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是社会规范,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

6. 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的特质

文化在民族的形成与壮大中得到发展。关世杰(1995)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对其文化具有优越感的倾向。马冬(2006)指出,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具有民族性。闫文培(2007)也认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乃至生活方式相同的民族或种族。可见,文化必然是以种族或民族为中心的。”

7. 文化是一套符号系统

文化利用符号来表达属性。关世杰(1995)认为,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贾玉新(1997)指出,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传授和习得的知识。霍尔(2003,转自杨洋,2009)也指出,文化系统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这些符号帮助我们互相通过意义生成的方式进行交流。

综上可见,文化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厘清文化的属性是研究欧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基础。 g7IDwmfKsq4eykpMa0+Qp33Zc/Au4Qh7XzP9XxJz5j8qAn2sktRFsVjOcSGu9p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