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冬青的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即将付梓,作为其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师生间交往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上心头。
那是2007年发生的事情了。那年国庆节前后的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济南的陌生电话。接通后,电话那头响起了一个羞涩又有些紧张的声音:“喂,请问您是曹老师吗?我是山东师范大学刘中富老师的学生刘冬青,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下面,我简单做下自我介绍……”我当时心里觉得这个学生有点意思,我一句话还没说,他就按套路、程式般地把自己的生平简历介绍了一番。但我还是耐心地听完了他的介绍,一是因为他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说起山东师大,和我还是颇有些渊源的。早在1987年,我就曾在山东师大现代汉语助教进修班上过课,其间,聆听了山东师大高更生先生、谭德姿先生、王立廷先生以及山东大学葛本仪先生、姜宝昌先生的课,并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了文章……成为我年轻时的一段美好回忆(具体可见拙作《现代汉语词义学》修订本后记)。二是因为我和刘中富教授本就很熟,得其高足而育之,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三是冬青在自我介绍中说,他的一篇小论文《词典释义的正确性问题》已得到中文核心期刊《辞书研究》的用稿通知(后发表在2008年第5期),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勤奋努力、有一定学术潜力的小伙子。果不其然,后来他以高分通过了苏州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成为我招收的第二批博士生之一(后成为我第一届毕业的博士生)。
我的博士生们大多参与了我主持的各类课题项目,冬青也不例外。当时我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08BYY049),考虑到他是男生且比较年轻,全日制学生也没什么家庭负担,我就将课题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分给了他,有意识地给他压压担子。也正如本著作后记里所言,入学后,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了一套学习计划,开列了相关书目,并安排他选修了汉语语法史等专业课程。他总是超额完成任务,不仅认真修完博士生课程,还主动来旁听我的硕士生课程,甚至本科生的课程。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对他说:“我的本科生课程就没必要来听了。”他的回答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我觉得我就像一块火炭,独自在苏大独墅湖校区燃烧,冷板凳坐久了就容易凉了、冷了;而您正是一位很有热情、很有激情的老师,听您的课,激情满怀,犹如回了回炉,能让我这块火炭持久地燃烧下去。即使不听您的课,有时候看到您很多著作的前言后记,也能感受到那种学术带来的万丈豪情、澎湃激情!”
他的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大差不离。我曾在《现代汉语词义学》(修订本)《后记》中专门提到了我的学术激情,曾有这样一段记述:少年时代,每每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便感到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当然,诚如本著作《后记》所言“搞研究仅凭信心和热情还远远不够”。成果的取得,还是得靠真刀真枪,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冬青在这方面是下了一番“死功夫”“硬功夫”的。他根据北京话副词的特点和语义特征与功能特征相结合的副词划分原则,同时参照前贤和时人已取得的分类成果,将其分为六大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共统计出近 800 项。每一大类又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运用语义特征与功能特征相结合的划分原则,再分为若干小类。对每一个副词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三部著作中出现的次数都加以定量统计,然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副词,如“凡”类副词、“尽”类副词、“另”类副词、“单”类副词、“最”类副词、“极”类副词、“曾”类副词、“已”类副词、“正”类副词、“将”类副词、“赶紧”类副词、“忽”类副词、“即”类副词、“终”类副词、“特”类副词、“亲”类副词、“空”类副词、“白”类副词、“趁”类副词、“管”类副词、“真”类副词、“大概”类副词等的大致虚化过程、历时发展以及内部词语相互间的此消彼长和替换作了全面的考察,重点分析其在 1750—1950 年 200 年间语法功能的变化和发展,描摹其在这段时间的历时嬗变。可以说工作量浩大,非常辛苦。
冬青君终究没有让我失望。他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最终获评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鉴于本著作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在此我也不好“王婆卖瓜”,具体内容和细节,还请读者自己去评判。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部著作还是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的。就笔者目前目力所见,本著作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近、现代汉语交叉时期的北京话副词发展演变的专著,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限于作者能力和我的指导水平,这项研究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真心希望各位专家同仁能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以便今后作进一步修订,在此不胜感谢!
曹 炜
2022年7月12日
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南区文综5219室
(作序者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唐文治书院院长,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