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另”类副词的历时嬗变

“另”类副词成员较少,一般只包括“另”和“另外”两个副词。“另”是这类副词的根词,是其语法意义和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一、副词“另”

《正字通·口部》:“另,别异也。”《古虚》:“用作副词,用例较为晚见。” 例如:

上谕,此次特开恩科士子因回避不得应试者,即【另】派大臣拟题于内阁,考试取中十月。(《清朝通典·选举一》,转引自《古虚》,1999:351)

太田辰夫(1958)指出:“语源不太清楚。” 并举了以下例子:

那染房博士取得这水去,阴紫阳红,【令】别是一般娇艳。(《西湖三塔记·清平山堂话本》,转引自太田辰夫,1958:262)

太氏分析道 :这个“令”显然就是现在写作“另”的。但是后来用“另”字,可能是因为原来就有具有“别”的意思的“另”,和“令”混同了。但音仍是“令”,无法变化。

据我们所见,“另”最早的例子可能见于金元时期。例如:

①二人言:“某等非为头目,军中【另】有尊长。”(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转引自雷文治,2002:124)

②俺这里别是个三街市井,【另】置下二等连秤,恰好的教恁一分银买一分情。(元·石君宝《紫云庭》,转引自何金松,1994:59)

又如:

①女头领扈三娘、顾大嫂同乐大娘子、李应宅眷,【另】做一席在后堂饮酒。(《水浒传》50回)

②西门庆把春梅叫到金莲房内,令他伏侍金莲,赶着叫娘。却用五两银子【另】买一个小丫头,名唤小玉,伏侍月娘。(《金瓶梅词话》9回)

③你可【另】收拾一间香房,教他两个住下,好茶好饭供待他,不可怠慢。(《醒世恒言》卷1)

太田辰夫将“另”归入范围副词中表“个别”小类中。《现汉》作如下解释:

【另】 另外 :~议∣~有任务∣~找门路。

【另外】 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 我~又补充了几点意见。

我们认为,“另”的含义是指所涉及的范围之外的另一个领域、范围,是对其他“范围域”的总括,因而,我们认为将其归到“表总括”范围副词中是比较合适的。

(一)《红楼梦》

发展到曹雪芹时代,在《红》,中“另”共出现96例,全部用于修饰动词性谓语。

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10例,约占总数的10.4%。例如:

况且这梨香院相隔两层房舍,又有街门【另】开,任意可以出入……(《红》4回)

修饰动补短语的有9例,约占总数的9.4%。例如:

今且说凤姐儿因见邢夫人叫他,不知何事,忙【另】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红》46回)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53例,约占总数的55.2%。而且动宾短语有个特点,其宾语大多是“数量名”或“数量”结构,共有22例,约占所有动宾短语的41.5%。例如:

①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红》3回)

②他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另】换一名,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如此。(《红》79回)

修饰状中短语的有7例,约占总数的7.3%。例如:

贾赦自到家中与众门客赏灯吃酒,自然是笙歌聒耳,锦绣盈眸,其取便快乐【另】与这边不同的。(《红》53回)

修饰兼语结构的有9例,约占总数的9.4%。例如:

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红》17至18回)

(二)《儿女英雄传》

修饰连动短语的有8例,约占总数的8.3%。例如:

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儿》18回)

发展到文康时代,“另”的用例有所减少。《儿》中“另”共出现74例,语法意义和功能基本保持一致,全部用于修饰动词性谓语。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10例,修饰动补短语的有3例。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53例,其中宾语仍有大量是“数量名”或“数量”结构,共有37例,约占所有动宾短语的70.0%,较之《红》的42.0%,有大幅度提高。

修饰兼语短语的有2例,连动短语有4例。此外,还出现了2例修饰双宾结构的例子:

①所以我想着将来【另】给他找条道儿,图个前程。(《儿》32回)

②又有安老爷【另】给程师爷、张亲家老爷送的酒备的菜,这些琐事都不消细讲。(《儿》35回)

(三)《正红旗下》和《老舍合集》

发展到老舍时代,《正》中“另”的用例较少,仅有5例,全部用于修饰动词性谓语。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3例,占总数的60.0%。但都是重复用例,都是修饰动词“过”。例如:

他和哥哥分居【另】过。(《正》8回)

其余2例均为修饰动宾短语,其中1例是数量名结构,占所有动宾短语的50.0%。例如:

唉,他的声音,他的说法,可真别致,【另】有个味儿!(《正》8回)

在我们考察的《老》中,“另”的副词用法有170余例,其中修饰动宾短语的有90余例,宾语为“数量名”或“数量”结构的有48例,约占所有动宾短语的53.3%。

由此,较之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北京话副词“另”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性谓语,而动词性谓语中主要的组成成员是动宾短语,而动宾短语中的宾语主要是“数量名”或“数量”结构。

二、副词“另外”

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另”类副词中产生了一个新的成员——“另外”。向熹(1993)指出:“另外表示在某一范围之外,明以后才出现。例如: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月白纱做里子。(《红》42回)”

而据何金松(1994)考察,“另外”在明晚期就已经产生。例如:

看了舍后一块空地,【另外】去兴造起来。(《二刻拍案惊奇》卷22,转引自何金松,1994:59)

据我们考察,“另外”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提前,在明中期就有合格用例。例如:

①行者笑道:“我有主张。我把这牌位、香炉做个证见,【另外】再备纸状儿。”(《西游记》83回)

②武松道:“不打紧,我既要请嫂嫂家去,就使一百两也罢。【另外】破五两银子,谢你老人家。”(《金瓶梅词话》87回)

又如:

张大道:“还有一千两用钱未曾分得,却是如何?须得文兄分开,方没得说。”文若虚道:“这倒忘了。”就与众人商议,将一百两散与船上众人,余九百两,照现在人数【另外】添出两股,派了股数,各得一股。(初刻拍案惊奇·卷1)

“另外”在明代著作中的词频见下表:

注:以上语料分别为《三遂平妖传》《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姻缘传》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另外”大约在明中期就已经产生,但处于刚刚发展阶段,用例不是很多,9部作品中才出现了18例。同时,这一时期“另外”的语法功能有两个特点:一是全部修饰动词性谓语。修饰动宾短语占首位,共有14例,约占总数的77.8%;二是与“另”的语法功能相类似,动宾短语的宾语部分绝大多数是“数量名”结构,共有13例,约占动宾短语总用例的92.9%。例如:

①西门庆看毕,即令陈经济书房内取出人事来,同温秀才封了,将书誊付锦笺,弥封停当,印了图书。【另外】又封五两白银,与下书人王玉。(《金瓶梅词话》67回)

②又秤了四两银子交与船上的家长,作回去的四十日饭钱,叫还在船上带他回去,将那剩的米面等物俱留与用度。跟他的小优儿,【另外】赏了二两纹银。(《醒世姻缘传》15回)

也正因“另”和“另外”的语法意义和功能非常相似,因而在一般的词典和研究专著中,都将“另”和“另外”放在一起比对,相互释义。如上文所举的《现汉》例,又如《例释》:

【另】意义、用法跟“另外”基本相同。

(一)《红楼梦》

发展到曹雪芹时代,“另外”的用例开始增多。在《红》中共出现16例。

(1)主要修饰动词性谓语,共15例,约占总数的93.8%。

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3例,占动词性谓语总数的20.0%。例如:

宋嬷嬷听了,便拿了东西出去,【另外】穿戴了。(《红》37回)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11例,约占动词性谓语总数的73.3%。宾语为“数量名”结构的有2例,约占所有动宾短语的18.2%,较之明代比例大幅下滑。例如:

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红》65回)

修饰双宾短语的仅有1例,约占动词性谓语总数的6.7%:

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红》42回)

(2)此外,还有一点不同于明代、也不同于副词“另”的是,出现了1例修饰句子形式的例子,约占总数的6.3%。例如:

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为事毕宴退之所。(《红》15回)

(二)《儿女英雄传》

发展到文康时代,“另外”的用例急速下滑。《儿》中“另外”仅出现2例,1例是修饰动宾短语:

一到店,必是【另外】煮些饭,熬些粥;以至起早睡晚,无不调停的周到。(《儿》4回)

还有1例是后接状中短语:

邓九公又【另外】替姑娘备了赏赐。(《儿》21回)

“另外”在晚清用例依然少见,我们考察了《老残游记》和《孽海花》两部小说,各自出现了2例,都是修饰动词性谓语。例如:

①老残进了房门,深深作了一个揖。宫保让在红木炕上首坐下。绍殷对面相陪。【另外】搬了一张方杌凳在两人中间……(《老残游记》3回)

②总算没有【另外】赔款割地,已经是他折冲樽俎的大功,国人应该纪念不忘的了!(《孽海花》6回)

(三)《正红旗下》和《老舍合集》

发展到老舍时代,“另外”的用例也不多见。

(1)《正》中没有出现用例,《老》中也仅有3例,全部是修饰动词性谓语,其中1例是修饰单纯动词“有”:

【另外】有:周巡长 检场的老赵 男女艺人数人(老舍《方珍珠》)

(2)其他2例都是修饰动宾短语,而且宾语全是“数量名”或“数量”结构,占动宾短语的100.0%。例如:

①在这些图画之间,还【另外】有一些,清楚而简短的夹在这几张中间……(老舍《骆驼祥子》)

②……二强子颇阔气了一阵,把当都赎出来,还【另外】作了几件新衣,全家都穿得怪齐整的。(老舍《骆驼祥子》)

三、“另”类副词小结

综观“另”和“另外”在北京话中的使用状况,虽然这两者在主要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上是相近的,但在一些细微之处有些差异,具体如下。

首先,在使用的频率上,“另”要远远高于“另外”。它们在《红》《儿》《正》《老》四部著作里使用次数的比例分别为:96∶16、74∶2、5∶0、170∶3。这说明“另”的适用环境更广,使用频率也更高。

其次,两者都能修饰动宾短语,而且使用比例很高,这是其共同点。但动宾短语中的“宾”为“数量名”或“数量”结构是“另”的一大特点,而且所占比例很高。“另”和“另外”修饰“数量名”或“数量”结构,在《红》《儿》《正》《老》四部著作里使用次数的比例分别为:42.0%∶18.0%、70.0%∶0%、50.0%∶0%、53.0%∶100.0%。“另”的平均比例大约是53.0%,远远高于“另外”29.0%的平均比例。

最后,在语法功能上,“另外”出现了一个可以修饰句子形式的例子(见上文);“另”除了修饰动词性谓语,还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但“‘另’修饰名词成分,当中必须有数量词”(《例释》)。例如:

……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老舍《骆驼祥子》)

但在此例中,“另”已不再是副词,而是指示代词了。《现汉》作如下解释:

【另】指示代词。另外 :~一回事∣~纸抄寄∣走了~一条路。

【另外】 指示代词。指所说范围之外的人或事:我还要跟你谈~一件事情。

由此可见,在修饰“数量名”性质的名词性谓语时,“另”和“另外”都是代词用法。 i/Vk+4PK1SDsrrDcDEevh4tJckYfwYSIhGDeHOgSNIrxPnKAHe2kpFc/QB1z/A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