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副词“一概”的历时嬗变

一、“一概”一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一概”的来源,一般词典认为其是由表示总括的同义副词“一”和“概”组成 。谭翠、郑贤章(2006)则认为,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他们认为“‘一概’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先秦两汉:一+概——偏正结构。此阶段‘一’‘概’仍是两个独立的词。

“魏晋南北朝:一+概——‘一概’凝固化的重要环节,既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副词,但都明确了‘一概’这一组合的整体性。

“唐宋:‘一概’+谓词性成分更为常见,它的主要功能为充当句子成分中的状语,说明‘一概’的副词身份已经确立,最终虚化为一个总括副词。”

刘红妮(2008a)也曾撰文指出:“‘一概’最初的源结构应该是一个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一’修饰‘概’,表示‘一种器具’。‘概’表示总括的副词义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

我们认为以上几位学者的意见是可取的,“一概”并不仅仅是总括同义副词“一”和“概”的简单复合,而是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

二、“一概”含义的演变

“概”的本义是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段注:“概,平斗斛者,概本器名,用之平斗斛亦曰概。凡平物曰杚,所以杚斗斛曰概。”“‘一概’作为定中结构的短语,是由数词‘一’和名词‘概’组成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表示‘一种器具’。既是刮平谷物的器具,‘概’的作用就是使相同或不同的谷物每一概的量都相等。被量的事物后来不仅是指谷物,而可以是各种不相同的事物,如玉和石,量可以相同,而本质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不是一种同质单位。也就是说在作为短语的‘一概’里,最初只是表示一种关系,整个容器和里面不同质的内容之间而没有‘背景’(ground)和‘图形’(figure)之分,……两者只是一种松散的定中关系。” 表示“一种器具”。例如: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楚辞·九章·怀沙》)

“概”既然是一种量具,就很自然也很容易引申出“标准”的意义。因而,“一概”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具备了“同一标准”的意思。例如:

自古帝王居中州者,政化各殊,赵为奸诈,秦敦信义,岂得【一概】待之乎!(《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后来由于“一概”经常连用,“概”逐渐丧失其原来表器具的实义,“一概”慢慢地发生了词汇化,由短语凝固成一个表“一样;同样”义的形容词。例如:

至于魏文,遂发【一概】之诏,可谓有识之爽言,非帝者之宏议。(《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

由于“一概”在句法位置上,经常处于状语位置,因而在语法功能上就会趋向于充当状语,语义也不断地抽象、泛化和虚化,逐渐由形容词,发生语法化,进一步虚化为一个副词,表“一律;全都”义。例如:

酒有千斛,肉乃万斤,【一概】均分,食无高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至此,“一概”的副词身份得以确立。

“一概”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限制动词,用在谓语前作状语。《现汉》释为:“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

(一)《红楼梦》

《红》中共出现58个“一概”的用例,全部作状语,意义也没有变化。

(1)修饰动词性谓语仍然是其主要语法功能,有56例,约占总数的96.6%。

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25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44.6%。例如:

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红》36回)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9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16.1%。例如:

湘莲就将路上所有之事【一概】告诉宝玉,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红》66回)

修饰动补短语的有7例,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12.5%。例如:

小厮们忙至戏房将班中所有的大人【一概】带出,只留下小孩子们。(《红》54回)

修饰连动短语的有1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1.8%:

姐姐竟带了我回奶奶去,我【一概】应了完事。(《红》61回)

修饰兼语短语的有2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3.6%。例如:

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红》26回)

修饰状中短语的有9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16.1%。例如:

好生照看着他。若有走失逃亡,【一概】和你们算账。(《红》68回)

此外,“一概”还可以先接判断动词“是”,组成“一概是”,然后再修饰其他成分,共有3例,约占动词性谓语用例的5.4%。例如:

后接主谓短语的有2例。例如:

①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红》42回)

②那香袋是外头雇工仿着内工绣的,带子穗子【一概是】市卖货。(《红》74回)

后接形容词的有1例。例如:

因此冷眼选了半年,这些女孩子里头,就只你是个尖儿,模样儿,行事作人,温柔可靠,【一概是】齐全的。(《红》46回)

对于“双音副词+是”的形式,董秀芳(2004)曾举了“好像是”“的确是”“仅仅是”“甚至是”“特别是”“首先是”“尤其是”“主要是”“听说是”“据说是”等例子,并重点分析了“好像是”“首先是”“尤其是”“已经是”这4例,认为它们已经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已变为一个单位,相当于一个副词。

但我们认为《红》中“一概是”的3例,还是分析为副词“一概”+判断动词“是”这两个独立的单位较为合理。

一方面,因为此时的“是”还是要重读的,主要是起强调作用的判断动词“是”,与董秀芳所举的虚化为词内成分的“是”有本质的不同。例如

①一双俊眼,水汪汪的剪水横波,【好像是】泪珠欲落。(清·张春帆《九尾龟》66回)

②【首先是】把工作做好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

③岑其身【尤其是】归心如箭,无精打采的上了路。(清·吴趼人《糊涂世界》12回)

④住在店里,【已经是】当卖度日,坐吃山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28回)

以上几例,“好像是”“首先是”“尤其是”“已经是”已经变为一个单位,“是”轻读,已经虚化为词内成分。

另一方面,这也符合董秀芳所得出的“‘双音副词+是’的词汇化也发生在明清以后” 的结论。

(2)修饰形容词性谓语仅有1例,而且是“一概”与总括范围副词“都”并用后再修饰形容词性谓语,约占总数的1.7%。例如:

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红》7回)

(3)修饰名词性谓语仅见1例,约占总数的1.7%。例如:

我且养病要紧;便是好了,我也作个好好先生,得乐且乐,得笑且笑,【一概】是非都凭他们去罢。(《红》74回)

句式搭配上,“一概”多接否定句或修饰具有否定、消极意味的词语。此类情况共有54例,约占总数的93.1%。其修饰的具有否定、消极意味的成分,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后接单纯否定副词“不”“不能”“没”“没有”“无”等的共有30例,约占总数的51.7%。陈勇(2008)曾指出:“‘一概’主要修饰‘不’类动词,表示对动作行为及情况的概述……” 例如:

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红》2回)

(2)后接禁止否定副词“别”“不用”等的共有2例,约占总数的3.4%例如:

①惟有我们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红》59回)

②琴儿和颦儿云儿三个人也抢了许多,我们【一概】都别作,只让他三个作才是。(《红》50回)

(3)后面所接的成分,形式是肯定的,但内涵却是具有否定、消极意味的词语或句子,共有18例,约占总数的31.0%。例如:

①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红》7回)

②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红》41回)

又见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红》58回)

(4)后接成分,形式是肯定的,内涵单独、孤立地看也没有否定、消极意味。但是从篇章语义的角度,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考察,还是含有否定、消极因素或不期望发生的意思,共有4例,约占总数的6.9%。例如:

惜春便将昨晚之事细细告诉与尤氏,又命将入画的东西【一概】要来与尤氏过目。(《红》74回)

从表面看,“一概”后接的是肯定句,但仔细一分析后发现,这句话出自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一回主要内容就是王夫人严令查找十锦春意香袋的出处。“昨晚之事”就是查抄之事,而“入画的东西”即为男女钟情、隐私之物。从全篇来看,这是一件有辱门风的事件,因而“一概”在此也是处在“否定”的大环境中。再如:

因喝命:“唤他干娘来领去,就赏他外头自寻个女婿去吧。把他的东西【一概】给他。”(《红》77回)

同样,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肯定句。但这句话出自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这时,王夫人正在严厉呵斥芳官,怪罪她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要把她逐出荣府。此时,“一概”也是处在“否定”的大环境中。又如:

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红》57回)

语出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这回是紫鹃故意说与宝玉,林黛玉要回苏州了,宝玉登时如雷劈一般,呆若木鸡。当林黛玉听到宝玉“只怕这会子都死了!”时,将药一口喷出。林黛玉从小多病,一直服药,自然不希望“喷药”事情的发生,因而,“一概”在这里使用是暗合了这种语境。

“一概”后接肯定句的,仅有4例,约占总数的6.9%。例如:

……这些女孩子里头,就只你是个尖儿,模样儿,行事作人,温柔可靠,【一概】是齐全的。(《红》46回)

这与王丽香(2010)的研究是一致的。

(二)《儿女英雄传》

发展到文康时代,“一概”在《儿》中的用例相对较少,共有18例,而且语法功能也较为单一,全都修饰动词性谓语。

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13例,约占总数的72.2%。例如:

骡夫究竟是步行去的、骑了牲口去的?【一概】没管。(《儿》4回)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4例,约占总数的22.2%。例如:

其余那些仆妇丫鬟以至张老两口儿,【一概】不知影响。(《儿》23回)

修饰动补短语的仅有1例,约占总数的5.6%。例如:

……一切无益身心的事,【一概】丢开。(《儿》30回)

句式搭配上,与曹雪芹时代也有所差异,全部都用于否定句中,没有用于肯定句的例子。例如:

不想你爬在炕上,凡是挨近的针黹花粉,【一概】不取,只抓了那庙上买的刀儿、枪儿、弓儿、箭儿这些耍货,握在手底下,乐个不住。(《儿》19回)

(三)《正红旗下》和《老舍合集》

到了老舍时代,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用例更加稀少,《正》文中没有用例,《老》中出现了10例,全部用于修饰动词性谓语。

其中,修饰单纯动词的有8例,占总数的80.0%。例如:

文博士看出来,这个大汉除了焦老爷,是【一概】不晓得。(老舍《文博士》)

修饰动宾短语的有2例,占总数的20.0%。例如:

①见上司,出外差,分私钱,升官,【一概】没有他的份儿。(老舍《离婚》)

②对于事情,有的乐观,有的悲观,【一概】没有下落!(老舍《文博士》)

在句式搭配上,老舍时代又与《红》时代有所相似,“一概”后面主要接否定句,有9例,占总数的90.0%;但也有1例是后接肯定句,占总数的10.0%。例如:

想当初,一个寒士中了状元,马上妻财位禄【一概】俱全。(老舍《文博士》)

三、小结

纵观“一概”这200年的发展,修饰动词性谓语,后接否定或消极成分是其主流,就连《现汉》中的用例也是如此:

【一概】过期~作废。

因而,建议《现汉》的释义中应补充:“后多接否定词句,多用于否定、消极语境中。”

“一概”为何经常用于否定环境中?其背后的语言动因又是什么?目前,还未见有人给出分析。我们在此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认为这与“一概”的语义功能有很大关系。王丽香(2010)研究指出,“一概”的语义功能跟“都”明显不同。“一概”不是对复数性事物进行加合操作,而是把总括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整体中任何元素不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必须受谓语的支配,即“一概”的语义功能是“突显整体、隐没个性”。 而据石毓智(1992)研究,表示极大量的词语多用于肯定句,表示极小量的词语多用于否定句。 “一概”所修饰的却恰恰是“一个整体”,是单个范围的单量个体,属于极小量的范畴。因而,“一概”多用于否定句中。

其次,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来分析。社会经验告诉我们,从一个纷繁复杂的、由个体组成的整体中抽象出、概括出其共同特征、共同规律,要比直接对其进行否定评价、指出整体不具有哪些特征困难得多,即所谓的“破易立难”!沈家煊(1999)也指出“要做什么事(肯定)总有做不到的可能,而不做什么事(否定)一般没有做不到的可能” 。因而,从语言的经济、省力的角度来看,“一概”也倾向用于否定句。

最后,我们还要分析下“一概”中的重要语素“概”的意义。“概”,由“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为“准则、标准”,后由此虚化为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全”“都”。但与“全”“都”不同的是,副词“概”由于从“准则;标准”虚化而来,因而,其语义早已深深地烙上了“准则;标准”义的烙印。因而,在“一概”中,虽然它也是表示“全”“都”义,但是这种“全”“都”是要求“整齐划一”“统一步伐”。但要做到真正的“整齐划一”“统一步伐”是很难的。因此,会像我们第二点提到的那样,“破易立难”,从而倾向于否定的结构。 U5PhbqWpxFp8pgEz9yw+7q0uj+GanlfTQCJ2Rxq/w/i8OJZ7xMs8JgvEOYzHwr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