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卞王后

很多人认为曹操在撤离汉中前还下令杀过一个人,也就是那个聪明过头的杨修。但其实,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在春天时于汉中,而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地点应该在邺县。《三国志·曹植传》注引《魏略》记载:

至二十四年(219)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这里明确两点:一是杀杨修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不仅有明确记载,而且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去世的,与杨修“死后百余日”的时间点也相吻合;二是杀杨修的原因是“漏泄言教”和“交关诸侯”。除此之外,《资治通鉴》还提到:“操亦以修袁术之甥,恶之。”汉末汝南郡袁氏、弘农郡杨氏都是天下知名的大族,双方通婚,杨修的母亲袁氏是司徒袁安的曾孙女,算下来杨修就是袁绍的外甥。

杨修很有才,有时还有些恃才傲物,但这并不是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因为他卷入了曹植、曹丕的夺嫡之争。当曹操下定决心扶持曹丕时,他便全力以赴地为其扫清未来接班之路上的障碍,不仅杨修,丁仪、丁廙等人也都被曹操找了个借口杀了。所以,“漏泄言教”不是重点,“交关诸侯”才是。至于杨修是袁绍外甥这一点更是一种借口了,此时袁绍已经死了十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了,这时候已没必要再提旧事,曹操如果真的因为这一点而讨厌杨修的话,就不会让杨修接近曹植,也不会让杨修担任自己的主簿了。

曹丕与曹植有过一场夺嫡之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常为曹丕出谋划策的是吴质、陈群和司马懿,而常为曹植出主意的是杨修、丁仪、丁廙。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杨修等人立刻感到情况不妙。杨修马上跟曹植疏远了关系,转而向曹丕靠近。但曹植仍像以前一样跟他来往,杨修也不敢完全拒绝曹植。杨修有一把由著名铸剑师王髦所铸造的宝剑,是杨家的传家宝,杨修知道曹丕特别喜欢刀剑,曾命人专门打制过自己设计的剑,也酷爱收藏名剑。为讨曹丕欢心,杨修把这把剑献给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欢,经常佩戴。《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典略》记载,曹丕称帝后,有一次从洛阳宫殿里出来,刚好佩戴着杨修送的这把剑,又想起了杨修。曹丕对左右说:“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最后居然找到了王髦,曹丕亲自召见,赏赐了不少东西。

弘农郡杨氏是东汉末年最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之一,前后几辈人里都有人做过三公,所以杨修被杀难免会产生一些反响。为消除这件事产生的副作用,卞夫人主动给杨修的母亲袁氏写去一封信,进行安慰。在这封《与杨彪夫人袁氏书》中,卞夫人夸赞杨修是个人才,说自己的夫君因为一时性急才下令处死了杨修,自己当时并不知情。当自己知道后,她感到“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 (《全三国文》卷 十二) 。卞夫人请求袁氏宽恕,另随信送上了一笼衣服、一百匹绢、一百斤官锦和一乘香车、一头牛。卞夫人的这些做法虽然无法让杨彪夫妇完全原谅曹操,但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杨修之死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曹操虽然于三年前成为魏王,并于次年明确曹丕为魏王世子,但一直没有明确王后。按照汉朝制度,皇帝的后宫除皇后外,之下的妃嫔还有十四等之多。曹操建立的魏国属东汉政权内的藩国,相关制度参照汉制,只是等级、人数有所缩减。魏国有王后,之下的妃嫔还有五等,其总人数不详,至少几十位,《三国志》里提到的有二十余人,其实她们只是因为给曹操生了儿子才得以“留名”,那些没有生下儿子的史书则没有提到。《三国志·后妃传》记载: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余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氏,嫁给曹操后一直没有生育,后来曹操娶了刘夫人。刘夫人生下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及长女清河长公主,可刘夫人死得早,曹昂便由丁夫人抚养,丁夫人对他爱护有加。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三国志·后妃传》注引《魏略》记载,这件事让丁夫人难以接受,经常痛哭,并埋怨丈夫道:“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说得多了,曹操有点儿生气,把她遣送回娘家,想让她消消气。后来,曹操行军途中路过丁夫人家,主动去看望。《魏略》记载,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有人赶紧通报说曹公来了,但丁氏“踞机如故”,没有起身相迎的意思。曹操过去,拍着丁夫人的背说:“顾我共载归乎!”哪知丁氏头也不回,也不回答。曹操无奈,只好悻悻而出。走到门外,曹操又说:“得无尚可邪!”意思是,跟我一起走吧,难道还要我求你吗?丁夫人仍不应,曹操叹息道,看来真的情意已绝了。曹操只好把丁夫人休了,希望丁夫人娘家人把她再改嫁。可谁敢娶曹操的前妻?即使有胆大敢娶的,丁家人也不敢嫁。曹操对丁夫人及死去的长子曹昂还是很有感情的,曹操临死的时候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又想起了他们。临终前,曹操曾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只是倘若死后有灵,见到自己的大儿子,问我母亲怎么样了,我将无言以对。”

曹操遇到卞夫人时二十三四岁。《三国志·后妃传》称卞夫人“本倡家”,汉代的倡家属于民间演艺团体性质,出入于权贵和有钱人之家,在宴席和聚会上表演歌舞、伎艺,这种职业往往以家族为单位,一代代相传下去,称为倡家。曹操遇到的这个倡家,主人名卞远,祖籍琅琊郡开阳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卞夫人是卞远的女儿,容貌美丽,曹操一见钟情,把她娶回家。卞夫人到了曹家,表现出与丁夫人、刘夫人不同的行事作风。丁、刘两位都出身大家族,人品不错,但没有经过多少磨难,对人生的艰辛没有切身感受。卞夫人不同,她不仅长得漂亮,身上有艺术细胞,而且长年流离在外,耳闻目睹过许多事,一方面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知道人生的不易,所以操持家务能够细心周到,处理事情井井有条,待人和蔼可亲,曹府上下很快对这个琅琊郡来的新夫人交口称赞。丁夫人被休后,卞夫人对她很照顾,经常派人给她送东西,还趁曹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她接到府里来,仍然让她坐在上座。对此,丁夫人十分感激。后来,丁夫人去世了,卞夫人又向曹操求情,让她不要葬在娘家而是送到许县安葬。曹操对卞夫人评价颇高,对她也十分敬重。

卞夫人为曹操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是曹丕。那时曹操在洛阳任职,卞夫人和曹丕生活在洛阳。曹丕两岁那年发生了董卓之乱,为防止董卓的迫害,曹操在极为仓促的情况下逃出洛阳。曹操甚至来不及回家里一趟,卞夫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平时与曹操有不少交往的袁术这时突然跑到曹府,对卞夫人说,曹操已经被董卓杀了,让他们快逃。曹府上下顿时陷入恐慌之中,很多人都想逃命。危急关头,卞夫人十分镇定,对大家说:“曹将军生死未卜,大家今天散了,如果明天曹操回来了,咱们有什么面目跟他相见?”众人听了,稍稍安定下来。卞夫人又语气坚定地说:“即使曹将军真的发生了不幸,大家就是死在一起,又有什么大不了。”关键时刻,卞夫人稳住了局面,曹府上下才安定了下来。曹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对卞夫人十分称赞。卞夫人又设法带着曹丕逃出了洛阳,与曹操会合。

卞夫人后来又为曹操生下曹彰、曹植、曹熊三个儿子,她一如既往地辅助丈夫、教养儿女、善待家人。曹操又陆续娶了其他姬妾,她们中像刘夫人那样早逝的也不少,一些年幼的孩子因此失去生母的照顾。曹操觉得卞夫人非常贤惠,又豁达大度,就把这些孩子托付给卞夫人抚养。卞夫人对这些孩子都像亲生孩子一样尽心尽意抚养教育,曹操非常安慰。没有后顾之忧的曹操,更能将全副身心投入群雄逐鹿的事业中了。

前几年,曹操考虑由哪个儿子将来接自己的班,竞争者主要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他们都是卞夫人所生。卞夫人从不干预政务,确立嗣子看起来是家事,但更是上上下下关系的大事,卞夫人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两个儿子不偏不倚。曹操虽然一开始更喜欢曹植,但曹植有些随性,言行不加掩饰,而曹丕则善用权术,会做事,能拉拢人,宫里的人和曹操的部属大多为曹丕说好话。曹丕最终被确立为王太子。正式宣布的这一天,有不少人来向卞夫人祝贺,还有人建议把府中所藏的财物拿来赏赐大家。卞夫人十分平静,认为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才立他为继承人,自己只庆幸能免去教子无方的过失,而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件事而重赏别人。有人把这些告诉了曹操,曹操听了很满意。曹操称赞卞夫人:“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三国志·武宣卞皇后传》) 意思是,人在发怒的时候脸不变色,高兴的时候不忘记节制,这是最难做到的。

卞夫人还生性节俭,平时穿的衣服都没有文绣,也不装饰珠玉,居室内的家具都不用彩漆绘画,一律是黑色的。《三国志·后妃传》注引《魏书》记载,曹操有一次在外面得了几副精美的耳环,拿回王府让卞王后挑选,卞夫人只拿了其中一副中等档次的。曹操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拿最好的。夫人说:“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意思是,如果选最好的,那是贪心;如果选最差的,那是虚伪;所以我选中等的。有卞王后以身作则,朴素节俭在曹魏王府蔚然成风。《魏书》还记载,卞夫人每次随军出征,路上见到年长者、白首者,就停下车来上前打招呼,赐给绢帛,流着泪对他们说:“恨父母不及我时也。”

卞夫人一家也算是曹魏的“外戚”了,可她从不借此照顾本家族的子弟。卞夫人每次接见自己家族的人,都教导他们,让他们安分守己。《三国志·后妃传》注引《魏书》记载,卞夫人有一次对自己家里的人说:“居处当务节俭,不当望赏赐,念自佚也。外舍当怪吾遇之太薄,吾自有常度故也。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卞夫人有个弟弟名叫卞秉,一直随曹操南征北战,虽然军功卓著,职务却不高,功劳不如他的人都封了侯,他的职务却很低,家里也没有多少余财。正因为卞夫人深受众人的爱戴,又得到曹操的信任与敬重,还是王太子曹丕的母亲,所以她被立为王后是顺理成章,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三国志·后妃传》记载:

二十四年(219),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这里没有明确更具体的时间,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则记载“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推测起来,这时正值曹操从汉中撤出不久,应该还身在长安。大败之后,曹操未及时返回大本营邺县,便在长安匆匆发布了册立王后的策命,似乎有些不同寻常。

尽管卞夫人出身低微,但曹操仍然立她为王后。曹操这样做,除卞夫人自身很出色外,还有政治上的深层次考虑。两汉时代,皇帝的妻族、母族等外戚一再崛起为强大的政治势力,形成外戚干政,甚至专权的局面。在东汉中期以后,就先后出现了窦氏、梁氏、何氏等外戚,他们专权的后果是政治黑暗和皇权衰败。东汉选皇后有一个传统,通常在功臣和世家大族中选择,这些家族本身就有很大的政治势力,与皇权结合后势力更大,很容易形成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的局面。严重时,皇帝也被这些外戚操纵在手上,多次出现废帝、立帝的情况。以东汉著名外戚梁氏为例,一家前后有九人被封侯,三人做了皇后,六人做了贵人,两人做到大将军,三人娶了公主,整个家族先后出了五十七位高级官员,其中大将军梁冀一人独掌大权二十多年,小皇帝刘缵只说了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被毒杀。曹操看到了这些弊端,刻意避免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样的事,立出身“倡家”的卞夫人为王后,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不仅是曹操,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叡也都坚持不在世家大族中选立皇后,以至于史书提到曹操父子喜欢“立贱”,其实这不失为对历史教训的汲取吧。 SuL+99dnPmM58J9X3d8AKkDvd6GT7bbUakoQ4eVTQhCPexdGpKwmh23lBzwbaR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