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曹丞相老了

刘备发动第二次汉中之战的这一年,曹操六十三岁了。这个年龄放到现在还算正当年,作为政治家更是最精华的年纪,但在平均寿命极低的古代,这已经是“烈士暮年”。据考证,夏商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十八岁,秦代大约为二十岁,汉代也只有二十二岁左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疾病和医疗水平低下,二是战争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如果剔除这两方面因素,就一个人的正常情况而言,在那个年代能活过六十岁也应该称为长寿了。再者,曹操自壮年起就患有慢性病,经常感到头疼。从曹操发病时的年龄及发病前后的情况判断,可能是高血压。在既没有血压仪也没有降压药的古代,高血压绝对是人体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到了晚年,曹操经常被病痛折磨着,不仅影响到他个人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时局的发展。

早在上一年三月,夏侯渊就向曹操求援,待曹操把人马调集完毕,由邺县出发时已到这一年七月了。对于此次出征,曹操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又被内部的事务搞得精神疲惫,所以情绪显得很低落,以至于在出发前的六月颁布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命令。这份命令收录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全文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道命令不算正式遗嘱,所以称为《终令》,它集中说的是曹操给自己规划建设陵园的事,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陵园区要选在贫瘠的土地上,这样做可以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符合务实的一贯风格,具体地点曹操已选好,就在邺城外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上;二是陵墓建设一切从简,工程量不要太大,利用当地较高的地势作为墓基,上面不堆土,也不种树,也就是“不封不树”,这样做不是为了保密,而是为了节俭;三是规定了陪陵制度,曹操是魏王,参照汉朝的陪陵制度,他要求魏国公卿大臣及列将中有功的都可以陪葬在自己的寿陵,为此,曹操要求尽可能扩大陵园范围,使之能容纳下足够的逝者。

相关要求是明确的,规定是具体的,没有半点含糊的地方,考虑到该命令颁布的时间点,更说明曹操是严肃认真的。按理说,曹操后来的接班人曹丕应该执行这道命令,在邺县附近应该建有一个庞大的陵园区,不仅埋葬着曹操本人,还有一大批文武官员埋葬于此。结果却并不是这样。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在原邺县以西地区并没有发现曹操手下文武官员墓葬群的存在。

其实,即便再下一些功夫去找也未必能找到,因为曹操手下那些重要人物葬在各地的都有:贾诩墓,河南省许昌市北尚集乡岗王村东;荀彧墓,一般认为在安徽省寿县,这里曾出土过荀令君的残碑;郭嘉墓,一般认为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荀攸墓,安徽省寿县境内;陈琳墓,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郊射阳湖镇赵家村;华歆墓,山东省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钟繇墓,河南省长葛市增福庙乡孟庄村;毛玠墓,河南省许昌市东五女店镇毛王村金龟岗;郄虑墓,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乡郄庄;夏侯渊墓,河南省许昌市城西河街乡贺庄北;夏侯惇墓,河南省许昌市城西河街乡贺庄北;张辽墓,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不过一般认为为衣冠冢;徐晃墓,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镇城角徐村;李典墓,山东省巨野县昌邑乡;典韦墓,一般认为在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

上面这些人都是曹操的“老部下”,大概也是曹操最想让来陪陵的人,事实上他们都葬在了别处。当然,他们中有些人的身份不太符合曹操《终令》里所说的“公卿大臣列将”,因为有的人严格来说是“汉臣”,而非魏王麾下之臣。然而,曹操让人扩大陵园,显然主要是给这些“老战友”“老部下”准备的。他们中的一些人死在曹操之前,比如典韦,限于当时的条件可能就近安葬了,但后来条件成熟,如果想移陵也是可行的。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安葬在曹操的高陵的陵园区呢?这恐怕是一个谜。《晋书》记载,黄初三年(222)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曹丕为什么这么做?显然遵循父亲的遗志并不是关键理由,如果按照曹操的《终令》去办的话,高陵庞大的陵园区不仅不能拆除,还应该大为扩建,以容纳更多的人在此安葬。曹丕当然也不可能对父亲有大不敬举动,会来一场“毁陵行动”,他的举动或许与现实中的尴尬有关。

曹丕后来通过汉魏禅代当上曹魏的皇帝,按理说他是曹魏“开国皇帝”,父亲曹操的魏武帝身份是追认的,曹操生前是汉朝的魏王,属于“汉臣”,厘清这些关系,就会发现问题:如果以魏武帝的身份为曹操营建寿陵,邺城附近就不合适了,曹魏的国都定在了洛阳,即便要搞陪陵,也应该重新规划,重新开始;如果以魏王的身份为曹操营建寿陵,那让文武大臣们都来陪陵就更不合适了,朝代虽然换了,但人其实还是那些人,都去了邺城,曹丕死后谁来给他陪陵呢?所以曹丕要压缩曹操高陵的规模,陪陵的事也没有再去执行,之后把曹魏陵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洛阳附近。曹丕死后被葬在了洛阳附近的首阳陵,他的儿子曹叡死后被葬在了洛阳附近的高平陵。曹丕临终前颁布《终令》,对后事进行了详尽安排,也强调“因山为体,无为封树”,但陪陵的事经过高陵一折腾已变成敏感话题,干脆就不再提了。

西征汉中前,曹操第一次就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不过,这份《终令》还不算正式遗嘱—在曹操去世前,他还发布过一份对后事安排的命令,被称为《遗令》。天子或王公生前为自己确定死后埋葬的地方,这既是习惯也是古制,本来没有问题,但这篇《终令》的发布还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安,毕竟现在不是考虑后事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迅速进军到汉中,解救被困在那里的数万曹军。 tUQA3NspE5RnJAOCEGS6qtKnOENLzitQYS5kK9q89J1H7DqO6tD32tYDvsalBk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