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謇可谓近代史上“斜杠”人物的代表,正如胡适所言,“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他大力实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主张,在推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开创了许多前人所未有的事业,其中不少为全国之最或第一。比如:
大生企业集团在清末民初成为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系统;
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是我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
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是我国最早的民立师范学校;
江浙渔业公司(1905年)是我国第一个官办民营渔业公司;
南通博物苑(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
南通纺织专科学校(1912年)是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和第一所厂办大学;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是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
军山气象台(1914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气象台;
聋哑师范传习所(1917年)开中国聋哑教育先河;
伶工学社(1919年)是我国第一所正规戏剧学校;
…………
“斜杠”者张謇,作为一位大百科全书式人物,近代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涉足如此广泛的领域,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教育、金融、法律、宗教、慈善、气象、文博、诗歌、书法等众多方面,都颇有建树。对于这些领域张謇所做出的成就,大多已为人们所熟悉。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张謇还是中国近代测绘发展的先驱。由于诸多原因,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因而这里仅以测绘为例,介绍张謇在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以外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测绘在中国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天文、地理,工程、军事、地图编制及国家管理领域。同时,测绘与张謇推行的地方自治、实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治水工程,关系密切。清末《清会典图》的测制,编练新军时对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的测绘,推动了中央、省级专职测绘机构的设立和测绘专门教育的兴办,测绘因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伴随社会进步,测绘对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社会管理和国防军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张謇的测绘观,源于其长期的知识和实践积累,特别是在他兴办实业、推进地方自治和履职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等社会活动中形成。对水利测绘的认识,是其测绘观的重要内容。张謇曾说自己之所以对水利测量“熟审事理”,是因为“早年略窥治河之书与泰西水利之粗迹”。作为清末状元,张謇博览群书,注意钻研古代测量制图技术,在他捐给南通图书馆的图书中,就有国内外各类地图数百幅。他用心读过清中期冯道立《淮扬水利图说》等典籍,1894年参加科举殿试应对河渠策问时,特地提到绘制《九边图》的申用懋,说明他在这方面确实下过功夫。同时,张謇对国外测绘也颇为留意。1903年,在考察日本大阪博览会农林馆时,张謇把北海道开垦图和自己的通海垦牧公司规划图做比较:“北海道开垦图最详,与通海垦牧公司规画同者,墓地有定,廛市道路皆宽平;不同者,田不尽方,河渠因势为曲折。其不同之最有关系而大者,北海道故有大林,而我垦牧公司地止荒滩;北海道无堤,而我之垦牧公司地非堤不可”。宋希尚早年曾在大生的盐垦公司和通州保坍会工作,1921年张謇资助他赴欧美游学,1923年宋希尚回国后,追随张謇开发吴淞,主要负责“测绘市区地图”,张謇通过这样的方式吸收借鉴西方的先进做法。
当然,从根本上讲,张謇对测绘的认识,离不开他长期与之相关的实践。一生以“治物”为重的张謇,十分注重亲身调查探索和总结提高。早在1887年,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职的张謇,为获取治黄第一手资料,多次冒险乘船勘察黄河。此后数十年,张謇所从事的各类与测绘相关的活动,就一直没有间断。直至他去世前两年的1924年,还要求毕业于通师测绘科的学生、导淮测量处处长沈秉璜,将十多年来对淮河和运河测量成果公之于众。张謇对测绘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测绘为基”的先行作用。 张謇说:“测绘为地方自治之先基。”早在20世纪初,在向清廷提出的新政建议中,他甚至把测绘提到“变法之轨道”这样的高度,主张“学堂先学画图”,借鉴日本小学的做法,把测绘纳入基础教育之中,建议各府州县的初立小学堂,延请测绘教习,教学生测绘。测绘所涉及的国计民生领域十分宽泛,张謇在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时,主张把调查测量矿产、盐业、林业等资源,作为改革行政管理、提振经济的基础。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具体主张,如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中规划与测绘的关系,“建设之先须规划,规划之先须测绘”“建设之规划求其当,规划之测绘求其详,循序以进”。
张謇认为,测绘成果能为公共活动和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而始终重视地图的功用。1911年,他在为《南通县测绘全境图》所作的序中说:“旧时方志之图不足据,军用之图又不能容,然欲求自治,则必自有舆图始。欲有舆图,则必自测绘始。”1913年,他致信南通县参议两会,强调“舆图为立国根本第一事”。1914年,在《江苏测绘舆图议》中,张謇重申,中国今日不可无精确之舆图,民国肇建,庶政待新,舆图涉及机构设置、内务、财政、农商、交通、教育、军事、司法各个方面,政府应视之为先务。不难看出,张謇把测制舆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经济社会一切事业的基础来看待。
第二,强调“国家主之”的公益属性。 张謇认为,测绘具有公益属性,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筹办培养水利测绘人才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时任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的张謇提出,学校的开办经费2万元由国家承担,而每年的办学经费3万元,则由首先得益、替其代培学生的直隶、山东、浙江、江苏四省均摊,经他出面协调,每省拨给开办费5000元,每年负担办学经费1万元。在筹建军山气象台时,张謇意识到,兴办测绘等面广量大的社会事业,不是“私家财力”所能负担的,在欧美则由“国家主之、地方辅之”。不过,近代中国由于时局动荡、国力衰微,忙于补救“人事”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研究自然呢?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和欧美去比,清末民初政府无力顾及这些,张謇只能用一己之力勉为支撑。当然,这终非长久之计。张謇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他不无忧虑地说,军山气象台虽为全国千百个县中的先声,但也很可能是硕果仅存。
图1-15 军山气象台
第三,确立“始有准的”的科学精神。 在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张謇就指出,“教育之道,贵定方针。凡百设施,始有准的”。对测绘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他提出具体的素质要求。告诫通师测绘班学生,“诸生在事,务须习练知识,忍耐劳苦,以养成公德,名誉第一”。至于选拔测绘人员,张謇要求“察度学术外,兼须采询平日性行,必选其合于慈善、勤勉之格”。
针对不同的测量活动和对象,张謇提出个性化原则和方法。如对南通城市的测绘,张謇健全相关的规则办法,还总结出三条经验:“必定经纬线”“必用三角测”“必用五千分(之)一比例”。而主持淮河水利测量时,张謇建立起一套测绘制度,对勘察测量的方向、比例、时限及人员配备、设备、资金,做出周密规划和预算,并将测量分为预测、实测和平面测量三个阶段:“第一期曰预测,自淮下游以至上游及有关淮域各河一一遍测;第二期曰实测,俟预测告竣,确定应开应浚之河,详加复测;第三期曰平面测量,就淮水流域之内,区别地形之高下,规划支渠、沟洫、圩堤、闸坝之所宜”。
张謇对测量工作极其严谨。1914年,年过六旬、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带领测量人员,采用西方仪器设备,亲赴淮河流域实测一个月,他们先合在一起勘测,后又分头行动,时乘舟船,时易火车,甚至冒着土匪枪声作业。
第四,倡导“彼之可学”的开放视野。 张謇是近代较早注意学习西方的有识之士。在开展测绘等水利治理活动中,他提出“本旧说而参新法”,主张以古制为依据,重视对古代测绘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他说:“方舆之图,不自今始也。《周礼·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不过,古代的测量制图方法简单,测量仪器也不精准,不足以恃。事实上,近代中国的测绘业,总体落后于西方。张謇清醒认识到“西术可以补中术之不足”,他在为从西方考察归来的宋希尚所写的《欧美水利调查录》序言中,更是提出“彼之学可为我学,彼之法可为我法”。
在组织对长江、淮河测量时,张謇邀请荷兰、瑞典、美国等众多国家的专家参与。当时中国制造不出先进的测绘仪器,张謇在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军山气象台时,设法向西方国家购置先进的测量仪器。在组织测量淮沂泗水道时,张謇从国外采购一批经纬仪、水准仪、六分仪、流速仪。他还重视水利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改进,测绘河道时首次综合使用平面图、纵横断面图和水位、流量、气候等要素。
中国近代学校测绘教育始于19世纪末,主要以军方为主导。如1897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建北洋测绘学堂,1904年清政府成立京师陆军测绘学堂,它们都是较早的军事测绘专科教育。与之不同的是,张謇在通州师范开展测绘教育,主要基于发展实业和推进地方自治的需要,目的是培养实用的测绘人才。民用测绘毕竟不同于军事测绘。1914年7月,张謇在为开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写给大总统袁世凯的呈文中,认为水利测绘“与地方舆地测量可以相通,而与陆军测量所应用者,则比例之大小,地形之主要,迥然有别。故现今我国陆军中习于测绘者,尚不乏人,习于土木而兼河海工科者,颇难其选”。
图1-16 通州师范学校校门
第一,在通州师范开设测绘科。 早在1901年,张謇以日本为借鉴,系统提出发展测绘教育的设想,“学堂先学画图。山川都邑,非图不明;户籍水利,非图不清;警察,非图不灵;海军、陆军,非图不行;矿山、铁路、工商,非图不营。图,固变法之轨道哉!测量、画图之学,本不精深,学以半年,即能成就。日本初等小学即事绘图。故虽工商出游,莫不能右握铅刀,左擎纸素,随所游览,形形貌势”。为了能使自己提出的这些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张謇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力陈创设师范学堂之重要,“新宁韪之,下监司议,仅立算术测绘师范而已”,张謇拟将测绘和算术、师范教育并列,作为最基本的科目。1902年,张謇在创办通州师范时说:“要实行地方自治,必先测绘各区舆图”,因此在师范学校附设测绘专科,以培养测绘人才。在他制定的学校《开办章程》中,把测绘科目定位为学生“受教之基础”、学校“公益最要之专科”。
1906年7月,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学生除从师范部一、二年级中挑选数学基础较好的外,还从校外通过考试招录一部分,学制一年半,设有测绘、算术及文史基础知识等课程。1907年年初,聘请日籍教师宫本负责测绘专业课,教授手板测量、罗针测量、经纬仪测量、水准测量、制图等内容,还组织实地测量实习。1908年1月,测绘班43名学生学成毕业。1908年2月,通师增设工科,挑选测绘科9名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继续深造,学习的课程科目为:建筑材料学、施工法、力学、透视画、图根测量、三角测量、河海测量、筑港学、河工学、道路学、制图实习,仍由宫本担任科主任并包班教学。1909年年初,这9名学生毕业。宫本曾在台湾土木局担任技师多年,学识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对学生热情而严格。通师测绘科和土木工科的毕业生,后来成为通州测绘局、南通清丈局、江淮水利公司的骨干力量。导淮测量处处长沈秉璜、协助张謇创办南通军山气象台的刘渭清、地图编绘界的权威葛烺、著名建筑师孙支夏,都曾就读通师测绘科。
第二,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张謇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并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时,深感国内测绘人才奇缺,“我国应加修治之水利,几遍全国,以现今少数之人才,令从测勘,实属不敷支配”,而各地“纷纷商请测员。目前不必言工程学,求仅明测绘、略知水利学之人,已苦无从招致。晨夕忧惶,不知所计”。张謇因而呼吁,“惟有急设河海工程学校,以期养成学生,俾可为助”。他最初设想,“学生定额百人,以中学毕业及能知算术、测绘者为合格,毕业年限,暂定二年”,并亲自协调解决校舍、师资和办学经费等问题,设四年制正科和两年制特科两班。1915年3月,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也是第一所测绘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正式开学,张謇专程参加典礼。1917—1927年的10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学生230人,毕业后大多数参加导淮和海河、长江河道整治等工程。
图1-17 1915年3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校仪式(前左七为张謇)
第三,呼吁成立测绘养成所。 为了加快培养水利测绘专业人才,1915年8月,张謇呈请大总统袁世凯饬令各省筹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张謇为其制定的章程中,明确测绘养成所以培养河海工程测绘人才为宗旨,直辖于全国水利局及各省巡按使。凡测绘养成所毕业生,由全国水利局及各省巡按使指派服务3年,课程科目仿照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年,江苏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在高邮成立,设有二年制本科、一年制速成班,先后培养毕业生126人。
与测绘教育一样,近代测绘机构也是以军事需要为主而建立起来的。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测绘科,就是效仿西方军队体制建立的近代第一个专职测绘管理部门,后来练兵处测绘科演变为陆军部军咨处下的测地局,同时各省也相继成立陆军测绘局(科),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测绘事务。在张謇推动下,先后设立的南通测量局、江淮水利测量局和南通军山气象台,则主要用于地方自治、水利治理、天文气象观测等民用目的。
第一,设立南通地方测绘机构。 1908年年初,张謇在推行地方自治中设立通州测绘局,后来又相继设立清丈局、清丈传习所和路工处等自治机构,负责南通境内面积和地形地物测量、土地清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等职能。张謇亲自担任通州测绘局局长,测绘局下设干事、测量、制图3股,干事股主管测绘事务,测量股设图根测量、地形测量班,制定图根作业、水准作业、地形作业一系列测量规范和办事细则。1913年9月,张謇在给南通参议两会的信中不无自豪地说:“测量局自成立以来成效卓著。全境五万分之一图,业已印出;二十一区分图,亦可次第竣。从此自治基本规定,而各区界址、地亩、道路以及学区、警区,均可了如指掌。”在南通自治机构中,测绘局存在的时间最长,支出费用也最多。
第二,推动组建水利测量机构。 1909年,出任江苏省谘议局议长的张謇,认为导淮必先从查勘全流域和测量入手,提议筹建江淮水利公司。早在1906年,他就上书两江总督端方,建议设导淮局,负责导淮的测量工作。江苏谘议局通过了张謇等人的治淮提案,在清江浦(今淮安市)设立江淮水利公司测量局,后改称江淮测量局,隶属全国水利局,主要负责勘测淮河水系的河道、地形、雨量、水位、流量等。测量人员以通州师范测绘班毕业生为主,后来把苏州土木工科的毕业生也充实进来。
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平设导淮总局,以张謇为督办。次年,导淮总局扩充为全国水利局,由张謇兼总裁,内设测绘、调查、工程等六科,测绘科内又有测量、绘图两课。张謇向大总统袁世凯建议说,反复考虑,需要各省设立水利委员会,以从事调查测绘工作。袁世凯要求张謇“督饬有司,测量高下,分别疏导,先浚海港入水之处,以畅其流”。张謇认为,治淮为全国水利之先导,亲自勘测淮河。1920年4月,又成立以张謇为督办的江苏运河工程局,下设淮扬徐海平剖面测量局及江北运河工程处,负责运河测量等工作。
第三,筹办天文气象测量机构。 1916年,张謇在南通军山建立气象台。早在1906年,他就在南通博物苑创设测候室。后又在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建有测候所,开设相关课程。1913年9月,张謇派数理娴熟,且有法、英、日文基础的刘渭清,到法国人开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实习,学习测量经纬度、测子午线、天文年历用法等方面知识,又到昆山陆家浜验磁台研习推算各地日月蚀(食)、日月出没、节气等法,了解各地磁针偏差的测数及各地台站的海面高度。张謇还派员到北京中央观象台及观测总所参观学习。据1917年3月27日南通本地《通海新报》报道,张謇委托徐家汇观象台,向英法等国购置二十余种仪器设备,包括“时辰仪,为观测及报时之用”“日晷仪,为观测太阳、以校准每日时刻之用”“经纬仪、天体仪、指星仪等件,为观测天体经纬及校准时刻之用”,办军山气象台耗用建筑费用7703元,造路费709元,购置仪器费用2006元,其他开办费500多元,皆由张謇、张詧兄弟捐助。另外,张謇还承担军山气象台每年常用开支。根据军山气象台1917年1月—1926年11月收支账目,十年间张謇共捐出19000多元作为气象台日常经费。
张謇曾将军山气象台开办情况,向民国各级政府直至农商部报备。经过两三年筹备,1917年年初,气象台开测。张謇自任气象台总理,台务由刘渭清主持,业务涵盖天文和气象等,包括在南通境内进行大地测绘,以经纬仪测定地方经纬度和子午线,预报日食和月食,观测行星、黑子、极光和黄道光,测报潮汐和守时报时等。气象台还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举办测候训练班,对进修生教以实用的天文、气象观测方法。1919年5月31日,南通县农会主办的《南通新报》在《测候生期满考试》报道中,登载有对进修生的毕业考题,包含“用三等经纬仪测北极星以求子午线及纬度,又测恒星以求经度”等内容。军山气象台改良制作的铜质指星仪、赤道晷,在1922年直隶工业观摩会上展出并获奖。还定期编制和发布观测资料,与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换。
张謇精通测绘知识。1919年,根据历年实测记录,他在《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中精密计算,详细分析淮河入江、入海水量分配,淮水最大流量按每秒12500立方米计算,“拟以最大水量百分之五十六,即每秒七千立方公尺,由三河、高邵湖经归江各坝入江;百分之二十四,即每秒三千立方公尺,由张福河、废黄河入海;以百分之二十留存洪泽湖”。在《张謇全集》中,附有水道图、施工计划图二十多幅,其中在《张謇全集(4)》后,附有通海垦牧公司等画图16幅,在《张謇全集(5)》后,附有东盐阜原有各大港分段图等6幅图,这22幅图主要为盐垦公司分布图和治淮等水利方面的用图。在组织对南通测绘时,张謇能熟练地运用地形学上的信息。筹建军山气象台时,他在分析地形、运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和优选,修建了一条通向军山顶部气象台最合适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张謇将测绘业务广泛应用于实业、自治、治水和社会管理之中。
第一,滩涂测绘。
1900年,张謇筹建通海垦牧公司,借用陆师学堂毕业生。江导岷等人携测量仪器,在大片人烟稀少的荒滩上测量。张謇还细心地嘱咐江导岷,测绘之后“到省画草地、垦地合图及缩图,所用纸须八尺煮捶宣,先裱一层作衬尤好”。测绘成为通海垦牧公司的基础性工作,在1901年制定的由46人构成的公司“编制职员表”中,专门有“测绘二人”岗位及薪酬标准。1910年,通海垦牧公司已初具规模,筹备股东会时,张謇要求“精绘全堤总图,各圩分图。总图明大势,分图须将各圩田亩、房屋、沟渠、道路、桥梁以及佃居、
数、字号一一绘入,并详注名目”。这不啻是通过“精绘”垦牧公司的竣工图,以直观的方式,由张謇向股东们展示十年来的垦牧成效。
第二,城市测绘。 张謇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时,就十分重视测绘的作用。身兼通州测绘局局长的张謇,主持在南通全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测绘。张謇在组织编写的《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测绘局历年成绩报告总表”中说:“以南通七千四百三十五方里之面积,皆为我测绘人员足履之所跋涉,手腕之规画,历尽艰辛,备尝困苦,风餐露宿固所不辞,酷暑严寒亦未所懈”,使得“自治区、学区、警区可得而分,田赋可得而厘,户口可得而查,农田水利可得而修,工商业可得而计矣”。同时开展专题测绘,如公路测量设计,测设北干路(今通榆线204国道一段)和南干路(今通启线一段)38公里。清丈土地,丈竣南通境内田地二百余万亩,并规范为原田、沙田、灶田、灶荡、沙地、民荡、荒地、基地、河道等十类。通过测绘和编制各类地图,为户口统计、田赋征收、选区划分、教育布局、治安维护,乃至交通水利建设、农工商发展和南通成为“模范县”,奠定了基础。
1920年11月,68岁的张謇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吴淞商埠督办。为建设“商港合一”的东方大都市,1923年年初,张謇公布《吴淞开埠计划概略》,将“测绘精密地形”作为“第一步”,以“规划全埠道路、河渠位置”“先求测绘之详,次求规划之当,再具计划书,商告国人,广求教益”。张謇组建埠界测地绘图的班子,很快测量完成二千四百分之一的全埠地图,“测绘已竣,规画初成……定路线一千六十余里,用地二万四千余亩”。
第三,资源勘测。 测绘涉及国计民生各个领域。张謇在担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后,加快推进法制建设,推动把资源勘测写入相关法规条文,以此来提高政策效能。1914年,他向大总统袁世凯建议,在直隶龙门县筹设国家第一铁厂,在江苏秣陵关设国家第二铁厂。还组织对两处铁矿“测绘详图,并就近采勘适于炼铁之煤,以便计划设厂”。张謇致力于盐政改革和盐业发展。他认为,盐政改革“入手之方,首先调查场产、测绘滩地,次则盐滩登记,制盐特许,使供求相应,不至过剩”,强调“今欲各省一律办理,何处可以设仓,何处可以设栈,何处宜用步警,何处宜用马警或水警,均非有详细之地图不可”“建仓设警,为整理场产之必要,调查测绘又为建仓设警之起点”。张謇把对盐业资源开展调查,组织测量和制图,作为盐务改革的“起点”和“入手之方”。着力采取措施整改林政,针对东三省等地森林保护不力的乱象,张謇认为,“吾国林野向无正确之图籍,以故一切规画均无从着手。今欲求林政之统一,自非先测绘不可”。在农商部下设林务局,负责国有森林勘测、管理和经营事务。
第四,水利测绘。 中国具有实用意义的河道地形测量始于近代。而最先倡导用近代技术测绘长江流域的,要数张謇。20世纪70年代宋希尚在《河上人语》中说:“五十年前用仪器来测量水利工程作为设计依据,不易置信,张公实为推动最力之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企图控制长江治理权,着手开始河道测量,1861年,英国海军测绘长江航道。张謇为此疾呼,“英人则于我长江上自宜昌下迄崇明、宝山,测量已二十许年,有图有表。试问扬子江谁之地也”,同时,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南通坍塌严重,而清政府却束手无策。张謇痛心地说:“江之受病深矣,沿江之水灾,航行之阻浅亦久……试问有知江之流量若何,流速若何,流向若何,倾斜度若何者乎。”
1908年,张謇出资3000元邀请上海浚浦局派人来通,勘测水势。荷兰、瑞典等国水利工程师经过数次勘测,完成了通州沿江形势图和勘察说明书。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保坍会,据此实施护岸工程。1922年,张謇担任副会长的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组织对镇江至南通长江两岸860平方公里进行测绘。张謇聊以自慰地说:“政府特设扬子江水道讨论会,謇虱其间。又设扬子江测量处于上海,为自汉口迄江阴第一步之量深度浅,测坡证平。盖吾国人自测量之水道,淮之外,江其一也。自五月至今,测绘告蒇,可以编次成帙矣。”
同样,张謇为治理淮河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非先加测绘不能穷诸水之源流,祛积年之痼弊”。他主持下的清江浦测量局,对整个淮河流域流量、水量、雨量和水位,进行了十多年的勘察测量。他组织实测废黄河口潮位,把1912年11月11日下午5时的低潮位,作为基准面,确立淮河流域以废黄河零点为基面的统一高程基点,沿用至今。在老子山、盱眙、高良涧、蒋坝设水位站,开展中国近代最早的湖泊水文观测研究,成为用西方测量技术整治水利的创举。
张謇治淮测量区域之广、勘察内容之多,超过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张謇还对测量和治理黄河、扬子江、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流域,提出方案。
第五,地图绘制。 张謇重视地图的绘制与使用。通州测绘局成立后,张謇组织通师测绘班学生,开展州境内地积和地形测量,这项工作从1908年3月到1910年5月,历时两年多,1910年6月开始图纸绘制工作,次年2月完成。测绘面积为南通全境7435方里,共测图791幅,绘图865幅,缩图992幅,引图974幅,算图463幅,比例尺包括1∶5000、1∶10000、1∶20000、1∶50000、1∶180000和1∶2500006种。从1915年8月到次年10月,又组织较大规模区域内水利测绘,共测图345幅,绘图401幅,晒图3590幅,算图271幅,比例尺均为1∶5000。南通的测绘事业由此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五千分之一图在全国,亦惟南通为第一次”,其做法被北洋政府内务部作为示范,指导全国。
张謇还重视地图的出版使用。20世纪初,他创办了近代新式出版社——翰墨林印书局,编辑出版大量测绘方面的书籍和地图。如1917年11月,翰墨林印书局印刷发行的1∶5000《南通县城厢图》,图上标明南通城厢街道、水系、文庙、县署等,还有1895年以来张謇实业发展的主要项目位置和用地情况。此外,翰墨林印书局还代印《南通县警察守望地点及巡逻路线图》等有实用价值的地图。
更为可贵的是,张謇是近代我国较早意识到用地图宣示国家主权的有识之士。清政府准备参加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国际博览会,张謇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他提出要绘制海图,以表明渔界和海权,为此上书清廷指出,“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有所谓海权”,强调“表明渔界,即所以表明领海主权”,建议“渔界全图……准经纬线着色精绘”“此图印成,可以发给渔业总公司,各省渔业总会、分会,并可由外部连同赴义赛会章程咨送各国驻京公使各一分”。清政府商部按照张謇提议,组织绘制“江海渔界全图”,包括中国海总图5幅、沿海七省份图7幅,并以中、英文详细注释,以此向国人乃至世界宣示中国领海主权。张謇晚年特地在自订年谱上郑重记下此事,“规画意大利秘拉诺赛会,以中国东南海渔界图往与会。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秘拉诺赛会,即米兰渔业国际博览会。
第六,测绘著述。 张謇的测绘理论和实践都极为丰富,散见于其各个时期演讲、书信、日记、规章、条陈、呈文等文献资料。
张謇重视对各类测绘实践的总结。1911年,他为翰墨林印书局代印、由南通测绘局编辑的《南通测绘之成绩》作序,详细介绍了近代南通测绘业发展缘起、过程及其主要测绘数据。书中介绍了通州测绘局基本情况、规章制度、人员和经费使用、工作成效,还包括当时南通水陆道里、江岸测绘图表等内容。
1915年,由张謇组织编写的《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中,详细记录了地方测绘人才培养、测绘机构建立和测绘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
图1-18 《南通测绘之成绩》
张謇组织并参与编写的《南通县图志》,记述了近代南通发展实业、教育、兴办地方自治的业绩。其中地理志部分,将用现代测量仪器实地测得的数据,编制成测绘表。张謇在《续纂后序》说:“测绘莫要于以五千分之一为比例”他把大比例尺的五千分之一图誉为“国之秘图”,并称“入志以五万分(之)一(图),此南通名‘图志’之义例也。”
1924年,张謇还组织力量将12年来淮河测量的成果,包括平面、断面、流量、雨量、水位、土质等翔实数据,汇编为《导淮测量处成绩》出版,他为之作序。
从这些著述中,不难寻觅到张謇兴办测绘事业,领导、主持和参与测绘活动,以及测绘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张謇曾说:“内务部、省长佥以南通测量为一千七百县之嚆矢。”同样,张謇对中国近代测绘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尤其是他促进传统测绘业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变,由清末军方主导和军事需要为主,转为以民用为重点和全方位为经济社会服务。张謇推动兴办一系列的测绘教育和测绘机构,为发展实业和地方事业开展工程测量,在建设家乡南通和开埠吴淞时主持了大规模的城市测绘,为治淮和长江保坍组织对江淮水利进行勘测,任北洋总长期间重视资源普查和相关法规的建立。张謇在近代测绘领域的探索是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取得的业绩,完全可以与其实业、教育、社会事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就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