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兴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合肥传播。1919年秋,进步知识分子在合肥城内创办了四所贫民学校,成为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陶淮、胡允恭、胡宏让、陶久仿、王影怀、蔡晓舟、崔筱斋、李坦、张璋、刘建初等一批外出求学的合肥青年,于 1923年前后,相继在上海、芜湖、武汉、广州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合肥地区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1926年,曹广化、胡济、童汉章、王培吾、张子彬、张建之、谷隅三、张如屏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之中,有的秘密给家乡邮寄《资本论》《向导》《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的陆续返回家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组织革命群众运动,秘密筹建党团组织。
合肥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合肥地区早期中共党员在开展革命宣传的同时,积极发动青年学生和各界民众开展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活动。1925年 5月,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合肥的青年学生和各界民众积极声援和支持上海工人反帝爱国运动。青年学生恢复了合肥县青年学生联合会,6月 22日举行合肥各界人士大会,到会的工人、农民、商人、市民和基督教会人员有 1600多人,大会决定成立沪案后援会,进行全城性罢工、罢课、罢市。会后,近 3000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次日,再次召开了 10000余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合肥学生联合会、沪案后援会均发表了宣言。1925年 6月,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发生后,各界代表以合肥各界联合会名义,致电日内瓦国际联盟,抗议英国在华驻军暴行,合肥人民再次掀起反帝运动。
中共合肥北乡支部
1925年 1月,中共党员崔筱斋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合肥北乡,以教书为名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合肥北乡农民协会、妇女会,发动贫苦农民起来斗争。1926年 2月,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在各方面准备广州国民革命势力往北发展”。为培训骨干、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决定从全国各地选派一批农民去广州,参加第六期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其中,在安徽选派 16人,崔筱斋、胡济、曹广化等人参加。同年 9月,崔筱斋等人学习结业后,回到合肥。当月底,在合肥北乡双河集(今长丰县造甲乡)崔家祠堂成立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崔筱斋为书记,胡济、曹广化为成员,直属在上海的党中央领导。这是合肥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宣传北伐革命。
合肥地区农民运动
1926年 11月,中共中央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明确提出,“安徽省农运的重点是以寿县、合肥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农运的指示精神,同月,已经创建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的崔筱斋、胡济、曹广化等人,又在合肥北乡双河集崔小圩组建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不久,在合肥、寿县、定远三县交界之地的双河集、造甲店、白家河、陈刘集,相继建立了 4个农民协会组织,这是合肥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建立的一批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协会利用张贴标语、演文明戏等方式进行革命宣传,启发群众觉悟,号召群众开展斗争,推翻反动军阀和地主豪绅,很快掀起了合肥地区农民运动的热潮。1926年 11月 15日,中共中央局将合肥列为全国开展农运的中心地区之一。
国民党合肥县党部筹委会
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同其他政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 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一时期,合肥地区一些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帮助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1926年春,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在安庆成立,在国民党临时省党部中,中共党员李云鹤(郑鼎)担任特派员,薛卓汉为执委、童汉章为总干事。1927年初,薛卓汉、童汉章指派中共党员刘自强和国民党进步人士龚嘘云等人返回合肥,组建国民党合肥县筹备委员会。1927年 3月初,筹委会召开了国民党合肥县党部成立大会,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会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国民党合肥县筹委会的成立,标志着合肥地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民主联合战线的形成。
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合肥县相继成立了木工、织布、店员等行业工会和妇女协会。1927年 3月,北伐军第七军第一、二师到达合肥地区。合肥人民举行欢迎北伐军大会,组织慰劳北伐军将士,不少青年学生和店员、工人参加了北伐军。
合肥吴山庙武装起义
1926年 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北伐,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为接应北伐军挺进安徽、进入合肥,经中共上海党组织(中央)同意,中共党员李云鹤、聂鹤亭由上海返回合肥,联合进步人士合肥实业局局长许习庸,策划在合肥北乡吴山庙发动武装起义,以配合北伐军攻打九江。此前,许习庸已与国民党左派人士董伯荣等人酝酿、筹备吴山庙起义,并派董伯荣前去武汉汇报起义准备情况。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安徽省宣慰使常恒芳同意组织起义,并指令中共党员蔡晓舟和董伯荣、许习庸为起义负责人。当蔡晓舟、董伯荣回到合肥时,郑鼎、聂鹤亭也已到达合肥,他们与许习庸会合后,争取了合肥地方民团武装首领李雨村等人,共同组织领导起义。起义计划从吴山庙小营盘集中武装力量,与合肥城内民团武装里应外合,一举占领合肥。11月 8日,蔡晓舟和郑鼎先期到达寿县古渡岗,开始集结起义人员。11月 11日,因军情发生变化,蔡晓舟、许习庸决定提前行动,并从各地紧急调集了 300余人,星夜兼程向小营盘集结。11月 12日清晨,正式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司令部,蔡晓舟任司令、郑鼎为指导员、许习庸为副司令、董伯荣为参谋长、李雨村为总参议,公开宣布举行武装起义。吴山庙起义爆发后,合肥县长宁继光和豪绅李次岩、季雨农等一面急电安徽军阀首领陈调元调兵增援,一面紧闭城门并派人出城谈判,被革命党人拒绝。11月 23日拂晓,陈调元派出的增援部队向吴山庙小营盘方向连续炮击,同时以 3个团的兵力向起义军猛攻。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吴山庙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方针、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在合肥地区组织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它敢于推翻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合肥地方革命史、地方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将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