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专家点评:以叙事结构外显学生思维

焦悦老师《散步》一课的教学案例,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让我们看到了课改深入推进之后课堂教学出现的可喜变化,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长久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管也有学生之间的研讨,但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过去信息闭塞的社会环境下,语文学习以获取知识信息为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视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代名词;而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教材、教师),要求教师只能讲也必须讲——知识是可以经由“讲”来传授的。这是过去教学中讲授法大行其道的根源所在。

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多知”的阶段,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力,要具备高层次的综合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此外,心理学的研究也向我们明确指出:知识可以传授,能力的提升只能依靠自身的实践。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习理论的明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弃过去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代之以综合的、适合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对这一新要求的呼应。

从以上认识出发来考察这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焦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深刻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学习这个核心。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始终是新课标中所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这篇案例设计得环环相扣、井井有条,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散步》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主题鲜明,文章的技巧也很突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采用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节课上起来很容易,没什么难度。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不仅要领会课文的主题及写作技巧,更要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还要把课文的学习作为一个载体,组织、开展有关的读写实践活动。在读写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并继承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就这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可做的事就极为丰富了。如果再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焦老师在“教学目标”中已做出具体分析),联系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喜好,还会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这样一篇简短的叙事抒情散文便可以有丰富多彩的课堂表现形式,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可以充分显现出来了。

焦老师的这节课,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魅力。我们可以结合课例,做简单的说明。其一,概括文中人物及故事情节,做成“贴片”,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语言信息的提取、概括,这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语言能力。这个独特的设计,也为后面梳理文章的叙事思路确立了极为便捷(一来不用学生重新书写,节省了时间;二来可以随意移动,学生更改位置会很方便)的方式,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其二,按照叙事弧线来摆放贴片(符合事件的发展),依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摆放家庭成员的位置,这个设计充分照顾到七年级学生形象性思维发达的特点;说出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内在的思维能力和外在的表达能力,思维支配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带动思维,两项核心素养就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提升。其三,为领会这篇散文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焦老师“事先找了两名同学按课文中的描写绘制了两幅画,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让学生把文字描写与图片观察结合起来,以图片形象与文字形象相互转换的方式,突破了七年级学生难以领会抽象的文字表现力这一难点。同时,把图片放到叙事弧线中,把景物描写与事件的发展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地就把景物描写与文章的主题结合到一起考虑,从而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在这里,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审美都统一了起来,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分不清彼此,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最后,教师还布置了作业:借助叙事弧线描写自己家里的一个分歧。一方面可以看到教师对“读写结合”这一传统教学思路的运用:以读带写——在阅读中学习了一种方法,接着就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写促读——在写作中进一步领会作品,巩固阅读中的收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这其中还蕴含着文化的传承(其实前面所说的写作学习也未必不是一种文化传承)。作品中人物尊老爱幼的优秀思想品德,在写作实践中自然地发挥着作用,促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影响并提升着学生的道德情操。

最后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极为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应试的影响,外在功利性很强,导致出现学习不是“为己”,而是为考试这样的外在目标。因此,语文学习常常与学生自身的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只在课堂上发生,在试卷答题时发生。如背诵是为回答试卷上的默写题目,观察思考生活、积累素材是为作文有内容可写,而一旦回到生活,这些丰富的内容就都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问起背诵的课文都能对答如流,说起勤奋、惜时的故事滔滔不绝,而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讲话、下笔则一无所有;学了很多,所知不少,但都没能转化为自己的,成为自身的素养。这是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最大误区。焦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导入文本的阅读,不仅着眼于语文技术层面,更着眼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层面,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从后面的教学成果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学生心灵深处悄然发生的变化。这种心灵的触动和变化,才是语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此外,焦老师还关注到全体学生,这也是可圈可点的。目前条件下的班级制课堂教学,一个大的弊端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受到限制。在课堂上参与研讨的常常是个别学生,其他学生很容易被忽视。尤其在教师只以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支配下,教室里极易出现大量的“看客”。这些“看客”的语文实践受限,历时既久,水平就会出现差异——这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焦老师这节课,有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细节:在找个别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叙事弧线时,“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这个任务”。这表明焦老师心里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参与演示的学生,她的心里还装着其他学生。我们平时总说“面向全体学生”,可是真到课堂上,这样的实际行动还是很少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该为焦老师点赞!

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素养。一是如上所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二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教学方式的恰当选用,甚至教师的语言、教态等。焦老师在这些方面,都称得上是佼佼者。

有一点思考,提出来与焦老师及同行商榷,就是“表演”这种方式的运用。把课本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是现在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此外还有放录像、看演出等(有人把这些命名为“教育戏剧”),其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应该说,采用这种方式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是,表演(包括朗诵)是一项需要特殊训练才能具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因而在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为表情、动作语言时,常常出现不能“达意”的情况。读的时候很感动,演的时候表现不出来。因此,我们在采用这种形式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慎重,以免出现“笑场”的情况。再说看录像、看演出这样的方式,自然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要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从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的魅力,能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再通过观看表演来加深是可以的。但如果一定要借助录像、演出或真实的表演才能理解作品,实际上是语文教学失败的表征。这是我们在运用戏剧表演(包括观看表演)形式辅助教学时应特别加以注意的。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正高级教师 刘德水) TH96lbyIi2LrbW9wEC5+i4iH238hY6zamiXW/vND3hnKFN5SHvzJh0UaLk7Q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