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图3、图5、图7是本场的截图,图2、图4、图6、图8是全片最后一场的截图。两场的空间都是机场,而且一些关键镜头的处理几乎一模一样(连海关人员都是同一名群演)。绝非巧合!乃作者蓄意为之。这些设计一一对应,确乎存在着强烈的关联,随着影片步步深入,这种对应将于尾声迸发出别样意涵。本节我们虽只谈本场,但先行标识,提请诸位另眼相看,切不可以普通的登机流程视之。
应该说,利用机场堂而皇之地摆脱未婚妻的控制令人有些意外,然细考之下,又不得不说有迹可循。藏匿莉萨的钥匙牌而不是将它交给咖啡馆的吧台,就已经暴露了马克斯的动机。本场更妙,几个短促的值机镜头之后,男主入关,正当我们以为日本之行已然启动之际,一幕奇怪的告别在机场大厅的一隅上演了(图9)。说奇怪,是因为隔着厚厚的安保玻璃,两人完全听不见对方的声音。那为什么不在入关前就道别呢,通常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也许有人会说为了赶时间、没顾上,作者正希望观众作此解释。因为没有比安排这样一幕奇怪的告别,更能暗示男主与未婚妻在心理上的告别了。换言之,听不见缪里尔的叮嘱正暗示了马克斯脱离了她的控制。构图上,不仅让两人分处里外,还特意找了两块玻璃的交接处,让一道自上而下的线条,将两人左右分割。表演上,缪里尔一脸的无奈与不放心(图7),马克斯则故作恩爱。这幕告别戏假送别之常情,行预告出轨之实。
于是乎在即将揭晓马克斯金蝉脱壳的最后时刻,作者不惜用一架夜空中掠过的飞机叠化在缪里尔失神的脸上(图10)。虽然男主不在这架飞机上,但它却像脱离了控制的马克斯一样脱离了地面,翩然飞往心之所向,徒留有情人暗自神伤。真是满含着象征意味。
如果说男主跑出机场,让人一时还闹不清是已经到了日本还是仍在巴黎,那么下一个出租车内的摇拍镜头便干脆利落地给出了答案。这个镜头调度得法,一上来就妙用后视镜,将原本拍不到的男主纳入构图,随着前方视野渐渐出现缪里尔(图11),镜头追随她转向后座的马克斯(图12),待她完全出画,镜头停在了男主的脸上(图13)。看上去特别简单,可要拍好,也不简单。首先是如何在空间窄小的车内实现摄影机的准确运镜,这就需要一辆被拖车牵引的改装车,甚至可以是一辆搁在平板车上仅有半个车身的道具车。其次是要协调好车辆行驶速度与摄影机动作、演员表演的同步性,尤其是缪里尔的表演,必须分毫不差地在四秒内从容地完成到达小车、开车门、上车的整个过程。当年在拍摄现场,为了这个一气呵成的调度,到底排练了几遍,又拍了几条,我们可想而知。目的无非是让哪怕最迟钝的观众都能一眼看出马克斯的背叛。这个仅十秒的镜头又一次呈现了作者在视觉设计上的能力,利用人物在不同景深层次上的同框处理,迅速扭转了事态的进程。
随着出租车掠过未婚妻的小车,缪里尔的控制就像她这个人一样被甩在了马克斯的身后,男主一脸决绝,甚至没有向她投去一瞥(图13)。声音中飘荡着《马克斯遇见莉萨》的主题配乐,仿佛此刻他的全部心声。那块钥匙牌不知何时已经捧在了手上(图14),也许只有紧紧攥着它,才能让马克斯有勇气对未婚妻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