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圆地方:西游世界是一个“鸡蛋”

西游世界的时间观是宇宙周期论,那么西游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世界的形成俗称创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创世神话,不同的神话会衍生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必然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创世神话的不同,决定民族必然不同。

北欧神话认为,主神奥丁杀死始祖巨人尤弥尔,用他的身体创造了世界。脑壳做天空,脑子成白云,身体成大地,骨骼成山峦,鲜血成大海。

埃及神话认为,世界最开始只有原始的混沌之水。一天,水中升起了一座山丘,山丘上诞生了第一位神,就是众神之神、太阳神——阿图姆。阿图姆一咳嗽,就从嘴中吐出一对兄妹——空气之神和湿气女神。他俩结婚,生下了一双儿女——大地男神和天空女神。大地男神是绿色的,因为他身上长满万物。天空女神是蓝色的,身上布满星辰。大地天空本来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但是空气之神觉得自己的悲剧不能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强行将他俩分开了。天空和大地这对恋人之间,隔着个空气爸爸,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基督教《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天空;第三天创造了大地、海洋、山川,以及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星辰,用来划分季节和夜晚;第五天创造了动物;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

您发现了没有,上面的故事虽然不同,但是模式差不多:世界的初始肯定是混沌的、黑暗的。黑暗需要光明,所以就有了神,神做了伟大的牺牲,创造了世界。西游世界没有选择神创世界说,而是走了另一个方向。那么西游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游记》第1回,原文说道:

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

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遂渐坚实。……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西游世界的末日叫混沌。西游世界的开始也叫混沌。混沌之后的转折就在子时,子时有了光,子时有了日月星辰。子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间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还是《西游记》第1回,原文说道:“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世界所有的起源就是在子时,因为在子时得到了一股阳气。一切的一切都是这股阳气自然演化的结果,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神仙出现过。即便吴承恩在《西游记》第1回说过“自从盘古破鸿濛辟”“感盘古开辟”这样的话,但是在整个创世阶段,他却没有安排西游第一人盘古大神的戏份。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个可能:

(1)吴承恩自己很纠结,世界到底是不是神创造的呢?

(2)盘古开辟说的不是创世,而是另有所指。

为了西游世界的自洽,我们选择了相信后者,因为盘古在西游世界的故事是独立的,我们会在后面的西游史中详细叙述。《西游记》在时间观上选择了宇宙周期论,在创世上选择了自然演化说。这些思想就是吴承恩对宇宙的认知,即便《西游记》这本小说放在当下,这样的思想也是非常先进的。那么这股子时阳气,演化出来的西游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此,我们设计了西游世界的基本模型,先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来源于古人对大地的认知,放在当下也可以说是对地球的认知。因为我们相信,吴承恩对西游世界的设计也来源于对其所生活的当下环境的认知。受制于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对地球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古俄罗斯人认为,大地是一张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漂荡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又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象驮着半圆形的大地,动一动便会引起地震。大象又站在海龟之上,海龟站在眼镜蛇的身上。再比如,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比较起来,中国的古人就科学得多了,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分为两个主要学说:盖天说和浑天说。

2000多年前,中国就存在“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空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像一块四方的棋盘,蓝天与大海相连:“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说的就是天圆地方。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张衡,他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如果说盖天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帽子的话,那么浑天说则认为地球就是个鸡蛋。大地是个蛋黄,天空是蛋壳,蛋壳包裹着蛋黄,蛋黄漂在蛋液之上。而且张衡还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也就是说鸡蛋之外还有鸡蛋、鸭蛋、鹅蛋。

张衡139年去世,直到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细细对比浑天说和日心说,虽然日心说更科学,而浑天说更有神话的味道,但毕竟咱们对地球的认知领先了上千年。

回到西游世界,西游会选择哪种说法呢?《西游记》第58回中写道,“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西游世界还有一个名称叫作“周天”。那么周天是什么样子呢?

《西游记》第1回介绍孙悟空出生的那块仙石,原文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原文说得很清楚,周天是365度的,而365度不就是一个圆吗?而世界是立体的,所以西游世界就是个球体。再后来,这个圆球大地又被分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之内又有四海八河、九州万国。

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探讨吴承恩设定的西游世界,还要了解西游世界的天地是什么样的?因为后文有一重要的西游历史时期“炼石补天”,如果不去探讨,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解释西游世界为什么会天塌,所以这个探讨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西游记》里的世界是一个又一个循环的世界,是无数个时间的周期,更是一次次宇宙的爆炸和塌缩。换个角度说,这不就是古人版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吗?虽然《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但它在设定上又超出了神话小说的范畴,把它看成当时的科幻小说也能成立。

在西游世界,盘古并没有开天辟地,天地是宇宙演化的结果,所谓的盘古开天辟地在西游其实另有所指。同样地,女娲也没有捏泥造人,人类也是天地在寅会时所生。吴承恩用“西游宇宙生天地”代替了“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用“天地交合产人类”代替了“女娲捏泥造人”之说,您觉得吴承恩在表达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明吴承恩骨子里有无神论主义者的味道?我们一度认为,神仙高高在上,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总是把神仙从神坛上拉下来,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是盘古和女娲,西游后期很多高高在上的顶层神仙甚至都被黑得体无完肤,玉帝、观音、如来、老君……没有一个能逃得出被《西游记》黑化的命运。

如此看来,“黑神话”非《西游记》莫属。

吴承恩早就心有所表,他并没有完全采用上古神话来构建西游世界,他心里本来就有一套完整的西游世界观。所以无论我们对上古神话的认知有多少,来到吴承恩的西游世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无论我们怎么脑洞,都要尊重他在《西游记》里的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我们熟知的上古大神都出现在西游世界里。出现在西游里的上古神有盘古、女娲、伏羲、燧人。稍微剧透一下,其中女娲、伏羲和燧人后来还被后人追封为三皇。但神农、轩辕、共工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上古大神就没有出现。吴承恩不会告诉我们:他哪里延续了上古神话的设定,哪里又作出了修改。我们只有通读《西游记》才能知道吴承恩是怎么一点一滴地构建他的西游世界的。

现阶段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吴承恩为什么要作出这样那样的设定。因为西游世界史讲到这儿也只是刚刚踏进西游世界的大门。随着了解的深入,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CeI+bw3v/FyAhpJCdXTacqNthJfulMpX0wq+NR0YLCAv8W+ArYxY6r5HS7+IEk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