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春秋战国之际,部落消,公族除,形成军国。北狄是周代我国北方部族的统称。春秋早期,只有狄的记载,后来才相继出现白狄、赤狄、长狄等细化称谓。《国语》《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颇多关于北狄的记载,时间从西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至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分布在秦、晋两国之北的白狄是北狄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白狄与晋国结好以后,也曾与秦国联合进攻晋国。秦、晋两国都想拉拢白狄,又都侵占了白狄的土地,导致白狄东迁。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组成。公元前507年,白狄族鲜虞氏建立早期中山国。公元前406年,该国为魏文侯所灭。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国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北),为后期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白狄东迁路径主要分为3个阶段:陕北晋西—晋中北,晋中北—冀北,冀北—冀中。目前已知的白狄遗存集中发现于沿东迁路径、按时代划分的陕北晋西区、忻定盆地区、冀北区、冀中区四大区域。目前,白狄族的来源和东迁路径,白狄族与鲜虞氏、中山国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回答。从西安、咸阳到宝鸡、榆林、鄂尔多斯以及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沿白狄东迁路线的出土文物之间的关联,佐证了史书记载的白狄族受秦国的战略挤压,受晋国的亲善政策吸引,迁徙并建立中山国的过程。

本书将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纹饰统称为白狄纹饰,从纹饰史视角挖掘和构建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3个主要阶段的纹饰特征,明确其属性与意义;提炼白狄纹饰元素中的独特特征,展现白狄纹饰艺术的内涵与魅力。事实上,白狄纹饰艺术比我们已知的更为灿烂。对白狄东迁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文化的研究,涉及年代、地域、社会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本书将对白狄纹饰元素进行梳理和深度挖掘,明确其艺术价值和对河北省城市更新的意义。

本书从白狄纹饰认知、理解、融合、创新及其在河北省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与探索;通过艺术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对比研究,探析白狄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方案;通过创新设计研究和“图像转向”设计手法,使白狄纹饰在河北省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重新进入民众生活,加强河北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和国家文化工程的陆续开展,白狄族及其东迁历程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关于白狄东迁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文化及白狄纹饰的造型美与历史发展的关联性的研究,在中国历史学、艺术领域占有了一定空间。从纹饰史的视角来看,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的纹饰具有多样的文化价值。本书根据白狄东迁路径遗址的发掘,以遗址的艺术文化特性为基础,多角度地考察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的纹饰形态,详细调研了中山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变化和纹饰特征的变化过程;以城市更新融合设计案例为中心,研究相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时代变化,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传统艺术文化在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发展方案。

本书研究内容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分5章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先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研究的差异性和方向性。

第二章是理论考察,围绕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的文化艺术背景和纹饰的应用领域,分别阐述了纹饰的起源、思维、文化认知、特征等。

第三章在第二章理论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白狄纹饰与白狄族东迁历史和中山国历史的关系,从地域、文化上解释其关联,作为基础要素构建关系,并通过演变过程揭示了地域特征与白狄纹饰的文化融合。

第四章介绍了传统纹饰在城市更新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外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的多角度运用比较分析,在概念扩大和制度比较的基础上,与城市规划相联系,将公共艺术扩展到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层面。

第五章分析了白狄纹饰在河北城市更新设计、融合创新中的应用,以及在文化旅游、公共艺术生活中的应用,指明将其系统地整合到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公共艺术融合创新的未来提出了发展建议。

另外,本书通过对白狄纹饰的考察及应用案例分析,以河北省城市更新融合设计案例为中心,对白狄纹饰的传承和应用方法进行了认识、理解、整合、创新,并对如何将白狄纹饰应用到城市更新设计中提出了如下意见:

第一,目前对白狄纹饰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项目规划者需要提高对白狄纹饰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设计规划。

第二,白狄纹饰具有当时的艺术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在为城市策划设计公共艺术时,可采用特殊、差别化的公共艺术因素,体现主题、形态、制作工艺和技法等方面的文化特性,并在公共艺术规划中有所体现,要把价值认识凸显为地域性特征。

第三,河北省的城市更新因具有多样性而备受关注。我们将继续研究,在设计中应用传统纹饰,同时强调对传统的创新,突出地域性特征和城市文化传统。纹饰的抽象形式较多,设计表现需要将典型元素和抽象纹饰更简化,并将其与现代技术和文化相融合,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再现进行系统研究。

本书部分章节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在《天工》杂志上。书中的表格内容和引用的图片均来自作者的研究成果。希望本书能为河北省城市设计的融合创新、中山国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7bRqtQClRDzvQXTUIgBQqVA6LTCNdvyFe2K+9Hzz9aA0yIgyWPwZJLmCfuIu0T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