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李盛藻先生(1912——1990),工老生,才华横溢,坐科富连成,“恒以一人支持广和台柱者亘六年之久”,时有“盛藻在,富社兴;盛藻去,富社危”之说。年二十三,率一众师兄弟出演沪上,声名鹊起,此后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全国。他的艺术成就已经丰富了京剧宝库,他的艺术精神尤其值得珍视研究。
盛藻先生艺术风格的建立,形成了以三国戏、水浒戏为主的代表剧目。对于这些剧目,他投入心血,富于创造,精益求精,脍炙人口。业内尽知,喜演关公戏者大多有种“关公情结”,凭借关公形象体现自家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形态上威严肃穆,精神上神圣通灵,传达出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如盛藻先生这般痴迷三国戏、水浒戏有何缘由?
俗谚称:“老不看《三国》(指《三国演义》),少不看《水浒》。”依民间看法,《三国》者玩弄权术,须防老奸巨猾心术不正;《水浒》者离经叛道,须防血气方刚铤而走险。摒弃附会,究其实质,《三国》的内核在斗智,《水浒》的内核在斗勇,反抗便是勇,亦即大无畏的叛逆精神。盛藻先生凭借三国戏、水浒戏张扬大智大勇,寄托着明智奋勇的精神意志。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率领众家哥弟毅然脱离富连成,勇闯上海滩;
——他违背常规常理,不走搭班从艺寻常路,不挎刀,不挂二牌,直接挑班唱戏领衔主演;
——他不拜师,不投靠,不挂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全无挂碍地走自己的路;
——他顶住或业内或圈外种种流言蜚语,在艺术创造上我行我素,“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研究家讲:戏曲之老生角色最能体现儒家的温良敦厚。其实,儒家精神继承者,中国知识分子,除了温良敦厚之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傲岸疏狂。祢衡骂曹,宋江题反诗,乃至鲁迅投匕首,赵丹敲地狱之门,是“反骨”,是傲骨。盛藻先生确也是坦荡荡笑傲江湖,骨铮铮迎风斗浪。
盛藻先生“不拜师”,“不挂名”,并不等于不学习不汲取不借鉴,对于他的艺术风格,有文章说是“宗高融马”,也有说是“以老谭为根基,兼得高马之风韵”。记起陈彦衡评老谭博采众长之说:“同一唱工,《碰碑》则学三胜,《乌盆》则学九龄;同一做派,《状元谱》则学长庚,《桑园寄子》则学三胜;同一靠把,《定军山》则学三胜,《镇潭州》则学长庚。”
然而,盛藻先生则不同,他之所融却是老生流派的两极。
高派艺术,特别是高派声腔艺术,激越高亢,质朴挺拔,当属豪放风格范畴。马派艺术,委婉俏丽,潇洒飘逸,当属婉约风格优美范畴。一豪放、一婉约,一壮美、一优美,一刚一柔,盛藻先生竟使两极相合。我们体察到,没有马派之含蓄不足以显智,没有高派气势不足以奋勇,两极相合智勇兼备,此正是李盛藻艺术精神之极力追求。
岂止是高马之合,他还积极汲取麒派表演精华,构成南北之合、京派与海派之合。深入审美文化肌理便可透见,在戏剧观及舞台呈现上,京派重表现,海派重再现,京派重写意,海派重写实,风格特色旨趣意味迥然有别,沟通交融岂是易事。况且早年意识作怪,南北两派间有道无形的鸿沟壁垒,难得越过半步。盛藻先生在此背景下,扎扎实实进行着表演艺术的吸纳融合变革进化,表现出一位大艺术家非凡的魄力和创造力。
李盛藻先生拼其一生,走着一条既光辉又阴冷、既笔直又坎坷的路。有多少不平——舆论诟病,有多少无奈——体弱多病,有多少失落——淡出主流……但他的艺术精神光芒四射,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启示,给我梨园留下宝贵财富。
(写于李盛藻先生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