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城市中轴线,它是整座城市的脊梁,城市规划的中心。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从城南丽正门向北,经千步廊,穿过皇城正门灵星门,过周桥和宫城正门崇天门,再过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厚载门、御苑、厚载红门,再过海子桥(万宁桥),直到中心阁。这条南北走向的直线就是元大都城市的中轴线,而且是一条非常明显的城市中轴线,元代宫城的主体建筑都在这条线上。
据现代考古钻探,在今景山北墙外探出一段东西宽 18 米的南北大街,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又在景山北麓下,探出南北大街的路土,表明元大都城市的中轴线与今日北京老城的北部中轴线在同一条线上。同时,也表明明代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是以元大都城市的中轴线为基准设计和延伸的。
元大都城市的中轴线在都城中轴线设计上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传承,就是继承了汉唐以来中国封建帝王都城规划、营建的传统,在确定城市中轴线时准确地将宫城(大内)坐落在中轴居中的位置,并且以皇宫为中心在中轴线上形成了一系列轻重有序的建筑排列,突出皇权“坐北朝南”和“皇帝至高无上”的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选定城址时选中了金中都城北面的大片水域,以水确定城市中轴线范围,这片水域完整地被规划在大都城右侧,也就是城市的西半部,更加突出城市的阴阳和谐。这片水域中的琼华岛在元代被称为“万岁山”或“万寿山”,水域被称为“太液池”。由此,在大都城的规划营建中,出现了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水域东侧的大内(皇宫)为轴线的城市正中心;另一个是以太液池水域中的琼华岛为中心的皇家建筑群拱卫中心。在元大都皇城区域内,以琼华岛为中心,东面是大内(皇帝处理朝政的宫殿),西南面是隆福宫(皇后、太子的宫殿),西北面是兴圣宫(太子学习、皇室活动的场所)。这三组建筑朝向着一个中心,这就是元大都皇城内的万岁山,也是元代大都城内的“镇山”。正因为皇城区域内有了这样一个布局,创造了元大都城内的人间仙境景观,出现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相互辉映,以至明朝初年对这一景观和建筑布局基本采取保护和利用的方式,直至明朝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城与宫城时才被彻底改造与拆除。
元大都城市中轴线示意图
以水来确定城市中轴线还使大都城出现了神来之笔。这神来之笔就是城借风势、风借水势,利用北京的地形地势,形成一条城市通风廊道。这条廊道从西北走向东南。在大都城,西北是上风上水的高地,有着大片湿地、水泊以及强劲的西北风,沿着南长河水系,经过紫竹院、动物园到高梁桥,然后进西水门,由什刹西海、后海、前海(元称“海子”)到北海、中海(元称“太液池”),将风与水一直贯通到大都城市中心区域。现在,这条通风廊道不仅还在,而且其最佳观赏点是银锭桥,以至清乾隆皇帝在此有感而发,题写了“银锭观山”。站在银锭桥上西望,能看到西山,说明北京城空气质量优良;看不到西山,说明通风廊道被阻挡。“银锭观山”已经成为北京城市环境质量监测的标杆,我们现代人要保护好这条城市通风廊道。
元大都城中轴线与金中都城中轴线有着明显不同,金中都城中轴线传承了北魏邺城中轴线特点,中轴线南端点在南城门,北端点在北城门,中间是皇宫。元大都城中轴线南端点在丽正门,中间经过皇城、大内(宫城),北端点没有延续到北城门,而是选择在城市中心台。在中心台有高大的建筑,名“齐政楼”
。对元大都中轴线北端的布局,元末熊梦祥在其撰述的《析津志辑佚》有确切记述:“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大街东去即都府治所。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这里提到的齐政楼不仅是大都城中心的高大建筑,而且修得非常漂亮;在其东侧有中心阁;在其南面是海子桥,即万宁桥;在其西面有斜街,应该是今日的鼓楼斜街;在其北面有钟楼。这样的城市中轴线北端布局与金中都以及之前的都城中轴线完全不相同,传承了北为上、为天的思想,但是其具体建筑已经不是北城门(金中都为“通天门”或“玄天门”),而是高大、独立的建筑——齐政楼(鼓楼),成为人世间与天庭沟通的桥梁,被学者称为“通天塔”。
从后市看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