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永恒时间”的统治

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青年马克思在建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首先要突破传统的世界观。要完成这种突破,首先要形成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理解。本节主要讨论青年马克思对传统时间观的突破。

少年马克思曾经在宗教作文中表达了对耶稣和柏拉图的尊敬,与此同时,他也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观点。这时候马克思的世界观还是以基督教中的上帝为核心的创世观。

少年马克思在中学时期所写的有关宗教的作文,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论信徒与基督结合为一体》。和后来的观点不同,他在文中肯定了信徒和基督结合为一体的重要性:“连古代最伟大的哲人、神圣的柏拉图,也在不止一处表示了对一种最高的存在物的深切渴望,以为这种存在物的出现可以实现那尚未得到满足的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虽然在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但是,世俗的欲望会引诱我们,摧毁那永恒的东西。欲望的引诱经常让我们偏离“上帝”,从而远离美德的追求,“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物的成员” 。因此,文中要求人们和基督结合为一体。如果人们违背,就会既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会被上帝所抛弃,“只有基督才能够拯救我们” 。由此可见,少年马克思的思想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那么,究竟怎样与基督保持一致呢?少年马克思在作文中写道:“我们首先是用爱的眼神注视上帝,感到对他有一种最热忱的感激之情,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他的面前。” 对基督的爱一定会有回报,那就是会产生有道德的行为。“一切德行都是出于对基督的爱,出于对神的爱。”德行摆脱了世俗因素的干扰,“成为真正神性的东西” 。在少年马克思看来,人是有局限性的,即使他的理性也不足以引领自身超越世俗的道德。既然理性有其限度,那么怎样超越世俗的道德呢?他认为只有崇拜上帝,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少年马克思怀着对救世主的虔诚和尊敬,指出崇拜基督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同基督结合为一体可使人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有镇定的信心和一颗不是出于爱好虚荣,也不是出于渴求名望,而只是为了基督向博爱和一切高尚而伟大的事物敞开的心。可见,同基督结合为一体会使人得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知识的极其隐秘的深处企图获得而又无法获得的这种快乐,只有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童心,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快乐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

从这篇作文的内容可以看到,少年马克思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世界观还是一种上帝创世观。由于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肯定基督而批评伊壁鸠鲁,还没有走向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把实体区分为天界的实体和地界的实体。地界的实体是可动又可朽的,构成它们的元素是火、水、木、土等。天界的实体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动而不朽的,一种是既不动也不朽的,构成它们的则是“以太”。由此,亚里士多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时间理解:地界的时间和天界的时间。地界的时间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它是衡量物体运动的“数目”;天界的时间则是永恒的时间,它是崇高和不朽的代表。神是最高的实体,既不动也不朽,它是世界的推动者。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建构的有神论的世界观。长期以来,这种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欧洲人的思想。

之后,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把时间理解为“现在”意义上的持续,他认为时间是心灵的伸展,并不真正存在。时间只是永恒持续的“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存在。基督教哲学对时间的解释主要是突出其永恒性,并且向信徒承诺,在末日审判之后,只有那些追随耶稣、崇拜上帝的人才会进入天堂,享受永恒的福祉。

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在上帝通过“道”从“无”中创造出“有”的过程中,才创造出时间。在这之前,时间并不存在。在常人这里,岁月是不断流逝的,但是在上帝那里,“岁月无往无来” 。上帝的“今天”就是永恒,它通过永恒的“现在”超越一切过去和将来。 过去和将来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永恒的“现在”。所谓过去和将来,只是对过往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所留下的印象。时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是心灵的伸展的结果。

此后,牛顿提出了绝对时空观。根据他的观点,时间被看成是一种可以脱离物质和运动的绝对存在,这样他就从物理学的角度再次加强了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和“绝对性”。康德通过“哥白尼式倒转”把时间理解为主体所具有的感性的先验直观形式,使时间变成一种主观性的形式,从而动摇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黑格尔批判了牛顿的观点,对康德的思想也有所批评,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能脱离运动而独立存在。黑格尔已经开始用辩证的方法理解时间和空间,尽管是以唯心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认为,在哲学上存在着两种不同时间概念的对立:一种是永恒的时间,另一种是感性的时间。其中,“永恒时间”的代表是对天体盲目崇拜的古希腊哲学家。希腊人崇拜天体,他们把最高的处所归于神。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第二部第五章讨论了天象问题。他认为,希腊人习惯于把永恒与永恒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他们把天体理解为不变的、没有起始的,“正因为原初的物体是某种有别于土和火、空气和水的东西,他们就把最高的地方称为‘以太’,并且给了它一个别名叫作‘永恒的时间’” 。人们对上帝或神的理解和天体一样,认为它们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力量上是伟大的、全能的。

对永恒时间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世界的批判,是与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它表明,马克思开始对自己过去所理解的那个世界进行反思,用新的眼光进行审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伊壁鸠鲁关于时间的理解提供了最佳的证明。通过伊壁鸠鲁哲学,马克思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qn6ilQ2Fj12yhZ3wnC1aRNZt5+c8L05LSr8MXN6VNkXrdCJqg5TElH1kfMg6xx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