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抽象劳动与抽象时间

在对资本的进一步分析中,马克思发现,要揭示资本“运动”的秘密,需要借助“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过去那种异化式的批判模式逐渐发展出更加科学的辩证分析模式。以此为基础,唯物主义哲学再一次得到深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区分了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前者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则创造价值。 在这里,抽象劳动的概念被马克思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核心范畴重点加以使用。

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回顾了“劳动一般”这个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劳动概念看似一个简单的范畴,但是,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现代范畴。亚当·斯密“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 ,把创造财富的具体劳动看作抽象的“劳动一般”,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劳动概念,主要是在抽象劳动意义上的非具体劳动。他认为这种抽象劳动是现代经济学的起点。 抽象劳动的范畴是在历史上逐渐产生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指出,他之所以没有能够看出在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是同等意义的劳动,就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天才地发现了在商品中存在的等同关系,但是不知道这种等同关系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指出,这种等同关系是“抽象劳动”。每件商品都是一定劳动时间的对象化,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正是因为商品中包含着抽象劳动,才能按照包含的劳动量多少进行市场交换。

与此相应,马克思所理解的时间也从具体劳动时间变成抽象劳动时间。当然,这种“抽象”并不是不具体,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的抽象,因此可以说,它反映的才是社会的真实内容。

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资本把生产交换价值当作手段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殖。马克思认为,不能用单个商品生产时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而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他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通过对劳动和劳动时间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但是,由于拜物教的存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被掩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的产生也做了出色分析。在他看来,商品既简单又古怪。它的简单之处在于:作为特殊的物,商品具有可以感觉的性质;它的古怪之处则表现为:在生活中畅行无阻,可以和任何东西进行交换。这种可交换性使得一切神圣的事物都成为它的一个分子。

那么,商品这种形式所表现出的神秘性质是怎样出现的呢?正是因为“劳动”成为抽象劳动,它就可以成为比较价值量的基础,所以商品才具有可交换性。而作为商品的物的世界又反过来掩盖了其中蕴含的劳动的价值和与此相关的生产关系 ,这样一来,作为资本的表现形式的商品和作为符号表现的货币就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体”,而人及其活的劳动则被“边缘化”为不在场的幽灵般的幻影。 tCBzVhRprWJIJRs63D2i7EBcSkVE/hGsMnhWKxfzxD0bBjAsY/YLBmerRRHlxO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