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小组的产生基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基因影响,其存在有其客观必要性,对于我国的政治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从其现实功能和运行实践来看,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实国情的一种机构设置,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理方式,对此要给予正面评价。这也是进一步提出完善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改革思路的前提基础。
从现代管理学视角来看,领导小组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是其重要优势。领导小组并不改变既有党政机构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而是悬置于党政部门之上但又超越单个部门职责范围,能够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高效率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就统一战线而言,统战工作分散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在许多非政府组织中,统一战线治理功能和效果并非以统一战线任务直接体现,而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统一战线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在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中建立并确定统一战线工作会商与协调制度,加强统战部代表党委牵头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统战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这无疑为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供了空间平台。
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正是由地方统战工作所涉及的相关部门构成,充分利用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实现政策灵活会商和监督检查,进而推动地方统战工作高效推进。因此,要切实发挥领导小组的协同整合效应和灵活高效优势,提升地方统战工作效能。统战部是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参谋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督促检查机构,承担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职责。作为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统战部作用发挥情况,直接影响到领导小组的运行效率和优势体现。要充分发挥统战部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协调建立横向到边、体制内外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发挥好联络协调、调查研究、会议组织、文稿起草、信息编报等作用。
构建完善的统一战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既是因应统战工作法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有序推进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但是迄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一直缺乏专门针对领导小组的设置条件、权责归属、组织程序、撤销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定。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对领导小组这类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进行规范,并通过规范性文件对某些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调整与撤并。但规范性文件的约束力相对于党内法规较为有限,且现有文件过于宽泛和原则,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领导小组也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对领导小组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加以明确,明晰职责定位,逐步使包括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在内的各类领导小组从一种非正式的习惯和规范,向相对稳定和较为成熟、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过渡。
对领导小组的运作方式进行优化,合理确定部门分工和协调机制,也是促使其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领导小组设置的重要原因是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一般来说,只要存在部门分工,就需要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在现实政治运作过程中,地方党政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不少党政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导致运行效率低下。
目前在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设置通知文件中,尽管有对主要职责的规定,但是对成员单位具体承担职责,以及协调机制却缺乏明确说明。由于部门本位和利益保护主义倾向,导致很多职能部门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相关部门采取不合作或软抵制态度,阻碍了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协调。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小组成员分工和协调问题,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改革思路之一便是要进一步优化运作方式,清晰合理地界定成员单位间的职责分工,强化协作配合,构建起完善的协调机制,并以法规形式对机构间的协作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使各成员单位互相支持配合的责任和义务法定化,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系统性强、牵涉面广。《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优化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机关党建、教育培训等部门职责配置,加强归口协调职能,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为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的相关机构作出改革。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共有三项改革内容和统一战线直接相关,确定了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一管理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从而明确了统战系统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这一改革旨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减少党政部门职责交叉,有利于把缺位的职责补齐,让交叉的职责清晰,提高工作效能。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仅是中央层面的事情,地方机构改革也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求,地方机构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统筹、党政群统筹,根据各层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理顺权责关系。要充分利用好机构改革的契机,适应新时代对统战工作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的进程中,着力完善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职责同构”作为中国党政机构职责在纵向上配置的总体特点,造成了不同层级的党政部门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一致。在这种模式下,中国每一级政府都在管理着大体相同的事情,相应地在机构设置上也就表现为“上下对口,左右对齐”
。领导小组的设置也大体如此。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作实际来看,中央成立某一领导小组以后,地方也会因循科层阶梯层层建立起结构类似的领导小组,以传达中央政策和指示,执行中央决定,应对中央检查,从而形成一个“上下对口,左右对齐”的组织网络。领导小组的泛化设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科层叠加。下层领导小组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一般不及上一层级领导小组规范。事实上,相当多的领导小组并无绝对的设置必要,而且很多领导小组从机构设置到文件制发几乎是上一层级的翻版,缺乏本地特色,易造成文牍主义、机构重叠、领导精力分散等弊端。甚至很多地方领导小组并无常规性工作职责,虽然不占人员编制,但很少实际运作,这已与设置领导小组的本意相违。
基于此,笔者认为,地方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在不同层级党委间设置应该上下有别、略有差异。存在于某一党委层级的领导小组,不一定就要在下一层级设置。即使跟进设置,在设置方式、职责侧重方面也应有所区别,以努力构建符合地方特点、简约高效的领导小组职能体系。在很多地方,部门间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流程方面,都与领导小组最为相似,是能用来分流领导小组所承载任务的较为理想的一种议事协调模式。所谓联席会议,一般为没有隶属关系但有工作联系的部门,为了解决法律法规政策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够明确的问题,由一方或多方牵头,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在参与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用以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相比于领导小组,部门间联席会议更为灵活。因此,面临一些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的问题时,可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形式提出方案,达成共识并交由主责单位负责督办落实,进而形成以领导小组为总揽、各领域统战工作联席会议相配套的协调运行机制。以大连市为例,在统战工作领域,就已经建立健全了民委委员单位制度和宗教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机制。因此,地方党委完全可以利用这类现有的会议机制来取代领导小组的某些功能。这一思路正在被更多地应用于领导小组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中,用以替代数量过多的各级各类领导小组。
为认真贯彻落实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2022 年 2 月 11 日,大连市统一战线“五项工程”助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动员大会召开,吹响统一战线助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集结号。会议强调,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大连向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迈进的第一年,也是各民主党派、各统战团体集中换届后踔厉奋发的第一年。统一战线要全面树立知责担责、知重负重的意识,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在大连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展现作为、贡献力量。
点评分析:
“五项工程”分别是指聚力引领工程、助力振兴工程、议政建言工程、增进和谐工程和代表人士工程,是大连市统一战线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个新突破”和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倾力打造的助力振兴发展的特色重点工作,涉及五大方面,涵盖统一战线 11 个工作领域,具体包括 51 项举措。
2021 年年底召开的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在十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大连市委统战部着眼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立足全市统一战线工作实际和大统战工作格局,决定在全市统一战线持续打造“五项工程”。这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统战工作提质增效的务实行动,是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的创新实践。“五项工程”政治意义重大、涉及领域众多、协调推进不易,这也要求全市统一战线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眼大局、胸怀整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相互补位,确保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力量有效聚合,确保统战机关各部门的力量有力整合,确保各统战团体的力量有机融合,切实发挥好统一战线的整体合力。